奇书网

奇书网>低幼儿儿童文学 > 第三节 幼儿科学文艺作品的特殊性(第1页)

第三节 幼儿科学文艺作品的特殊性(第1页)

第三节幼儿科学文艺作品的特殊性

一、幼儿科学文艺作品的创作要求

3~6岁的儿童,知识经验贫乏,语言与思维尚处在较低级的水平。供幼儿欣赏、阅读的科学文艺作品必须要从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出发,创作和选择他们能接受又有一定超前性的作品。做到这样的要求,在作品的内容、语言、形式等方面都需要遵循内容浅显、准确而生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幼儿科学文艺作品的题材

题材的选择要从幼儿实际出发,要接近幼儿的生活。选择他们平时可以接触到的而又不太明白的事情为题材,从而使他们对周围的环境、事物产生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启发他们开动脑筋进一步探索问题。做到这一点,就要从幼儿身边的事物讲起,但又不局限于它,要由此不断引申,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如《大热天》(原载《小朋友》杂志),描绘了幼儿所熟悉的动物在大热天的表现,介绍了生物学方面的一些知识。这些动物是幼儿很熟悉的,有些现象他们也看见过,但经作者一归纳、一集中,就能使幼儿发现在这些常见的事物里,也有可以学习的知识。在幼儿科学文艺作品中,常见以下方面的题材内容。

1。动植物的一般常识

这是幼儿科学文艺作品最常见的内容。在我国著名科学童话《小蝌蚪找妈妈》中,让小蝌蚪一次次找错妈妈的生动活泼的过程中,让幼儿认识鱼、乌龟、鹅、青蛙的外形特征及小蝌蚪演变成青蛙的过程。在科学童话中有几个是以动物的“尾巴”形状、功能不同为主题的,如《谁丢了尾巴》(鲁克)、《尾巴》(比安基),都是让幼儿了解一些动物为了自己的生存、安全的需要,长出形状、长短、颜色、软硬不同的尾巴。在《这是谁的脚》(比安基)中,作者对几种动物的脚作了具体、细致的区分。如灰鹤的腿“很长,每只脚有三个大的脚趾头”,鼹鼠的脚则是“短短的,毛茸茸的,脚指头上生有不尖的爪子,粗糙的脚掌向外翻着”等。这些描述体现了作者对动物细致的观察,给小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动物知识,同时也教小读者学会观察、比较和思考。《松竹梅》(望安)描写了在冰雪寒风中,“小梅”依然绽开了红红的花瓣,“小松”努力伸着轻轻的枝条,“小竹”努力张着嫩绿的叶子,向幼儿介绍了松、竹、梅三种不畏严寒的植物。

2。自然现象方面的常识

幼儿对周围世界中的日月星辰、风花雪月的变化充满好奇心,喜欢涉及这方面内容的作品。如《太阳跳下来》(杨楠)的童话,用拟人手法把太阳说成是一个活泼可爱又顽皮的孩子,他从天上跳到河里去玩,弄烫了河水,鱼儿赶快逃走;他又坐在草地上休息,花草树木都给烫焦了;他去公园里找小朋友跳舞,热得小朋友汗水流个不停;住在很远很远地方的小朋友打来电话说:太阳不在天上,离我们这么远,我们要冷死了。后来,太阳回到天上,不下来了。这个童话让孩子们知道了太阳的特点和功能:太阳是球形的,会发光、发热,还了解了太阳和人及万物的关系。又如《雪花》(望安):“雪花,雪花,你有几个小花瓣?我用手心接住你,让我数数看:一、二、三、四、五、六。咦,刚数完,雪花怎么不见了?只留下一个圆圆亮亮的小水点。”[3]这首小诗,既描述了雪花的特点,又形象含蓄地写出雪花遇热融化的自然现象,激发孩子探究自然现象的欲望。

3。日常生活方面的知识

通过反映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孩子有一些粗浅的经验,但对有些常见的事物也是似懂非懂。如《聪明的木娃》(孙幼忱)童话中,写铁人国的铁兵依仗自己的铁身体,攻入木头国。木头国里有个聪明的孩子叫木娃,他给国王出主意:铁兵怕水。沾上水就生锈。木头兵就用水枪作战,铁兵大败。后来铁兵涂上防锈剂来进攻,木娃又让大家收集磁铁,结果铁兵全被磁铁吸住,成了俘虏。作者通过故事情节巧妙、自然地给孩子传授了“铁”和“水”,“铁”和“磁铁”之间的关系,渗透了物质之间的物理和化学知识。

(二)幼儿科学文艺作品的知识必须正确

低幼儿童科学文艺作品是幼儿的启蒙书。幼儿在认识周围事物时容易先入为主,书中的知识必须正确,不能只追求艺术上的生动、形象而违反科学。在运用幻想和夸张手法时,幻想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原理之上,而夸张也必须是依据一定的科学事实而加以夸张。

低幼科学文艺作品要求知识准确,但对科学知识中的名词术语要慎用。如有一篇作品写猫头鹰请鸽子医生治眼病,猫头鹰问医生:为什么白天看不见东西?医生说:你的眼睛没病,是“视网膜”特殊。公鸡也问鸽子医生:为什么晚上看不到东西?鸽子医生也说公鸡没病,是“视网膜”构造特殊的缘故。这篇童话构思不错,但“视网膜”的概念对幼儿来说过深,不易理解,影响了整个作品的质量。

(三)幼儿科学文艺作品要寓知识于故事之中

低幼儿童喜欢听故事,将知识寓于故事之中是低幼儿童科学文艺的重要特点。如《三张戏票》(原载《小朋友》杂志),是写一只袋鼠到剧场去看戏,要买三张票,售票人问:“为什么一个人买三张票?”袋鼠一拍肚子说:“孩子们,快出来吧!”这个作品就是把袋鼠知识寓于买戏票进剧场的故事之中,让小读者感受生动有趣的同时,也让他们受到做人、做事要诚实的启发。

(四)幼儿科学文艺作品要富于趣味性

幼儿越小越喜欢变化多的事物,喜欢幽默,喜欢强烈的色彩。要使幼儿对作品有兴趣,就必须满足他们的这些要求。幼儿普遍喜欢童话,科学童话应在低幼科学文艺作品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另外,给幼儿写的作品最好是图文并茂,以生动、多样、丰富多彩的画面帮助他们理解知识。

二、适于幼儿科学文艺作品的体裁

幼儿期注意力的发展水平较低,注意力的稳定性较差,注意力非常容易转移。他们不仅喜欢内容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作品,而且喜欢体裁及样式能经常有变化的作品。特别是科学文艺作品,是以各种知识为主要内容,更需要体裁活泼多样。科学文艺作品主要体裁有五种,但并不是全部适合幼儿。科学小品虽然也注意用轻松的口吻写作,但缺少故事情节,对幼儿缺少吸引力。科学幻想小说内容比较深奥,篇幅较长,幼儿尚不具备阅读它们的能力。故低幼儿童科学文艺作品的体裁主要是科学童话、科学诗、科学故事。

(一)幼儿科学童话

为幼儿创作的科学童话内容一般都比较浅显,幻想色彩浓厚,与一般童话一样地运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来塑造形象,构思情节,让幼儿在奇妙的童话境界中自然地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如《“小伞兵”与“小刺猬”》(孙幼忱):

秋天,蒲公英妈妈的孩子们都长大了,他们每人头上长着一撮蓬松松的白绒毛,活像一群“小伞兵”。许多小伞兵紧紧地挤在一起,就成了个圆圆的白绒球!

小伞兵有许多好朋友,那就是隔壁苍耳妈妈的孩子——小苍耳。

小苍耳长得真奇怪,身体小小的,像个枣核,全身长满了尖尖的刺。小伞兵亲热地把她们叫作“小刺猬”。[4]

…………

上面这段文字以亲切的口吻描述了童话中的主要角色——小伞兵和小刺猬的外部特征、形象融为一体。后面情节的发展是:“小伞兵”张开降落伞随风伯伯飞上天空,“小刺猬”挂在小鹿身上,好像骑着一匹大马,快快乐乐地出去旅行……作者构思的这些情节,生动地介绍了蒲公英和苍耳两种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而且创造了活泼的童话形象和优美的童话意境,可谓幼儿科学童话的精品。

童话的本身是幻想,科学的本质是精确。科学童话中的形象、情节、语言都必须准确地表现被反映事物的特征。这就是童话的“物性”问题,即指被拟人化的动物、植物和无生命的东西,必须符合它原有的习性和特征,不能让童话的幻想成分侵犯科学知识的正确性。

如《小蝌蚪找妈妈》中,鸭妈妈告诉小蝌蚪:“你们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阔又大。”大鱼告诉小蝌蚪:“你们的妈妈有四条腿。”大乌龟告诉小蝌蚪说:“你们的妈妈肚皮是白的。”大白鹅告诉小蝌蚪:“你们的妈妈穿着绿衣服,唱起歌来‘咯咯咯’的。”最后小蝌蚪找到了青蛙说:“请问您:您看见了我们的妈妈吗?她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嘴巴又阔又大,有四条腿,白白的肚皮,穿着绿衣服,唱起歌来‘咯咯咯’的……”青蛙听了“咯咯咯”地笑起来,她说:“唉!傻孩子,我就是你们的妈妈呀!”在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碰到鸭、鱼、乌龟、鹅四个动物,都是非常和蔼、可亲的长者形象,分别告诉了小蝌蚪妈妈形象四个特点,最后小蝌蚪找到青蛙妈妈时,把青蛙的特点完整地重复了一遍,可让小读者系统地知道了有关青蛙的外形特征。

《小蝌蚪找妈妈》(方慧珍、盛璐德)[5]为2009年评出的60部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之一。这个童话之所以能被一代代幼儿喜爱,就是由于作者在创作手法上运用了误会法。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发生了一连串的误会,吸引了他们。如果这个作品讲的是青蛙卵的直径多少毫米,孵化温度多少度,孵化时间是几天,这种叙述不仅对幼儿,即使是对较大的孩子也是没有吸引力。启发性是指小读者读了作品以后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他们不仅懂得了作品中所讲的内容,而且还想去寻求作品中没有讲到的更多的知识。即通过作品调动孩子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兴趣、本领和习惯。

在幼儿科学童话中,以动植物为题材的作品较多,深受幼儿的喜爱。

如《小苹果树请医生》(路展):

果园里有一棵老苹果树和一棵小苹果树。有一天,老苹果树忽然浑身发抖,哼哼唧唧地不住叫痛。碧绿的叶子也发黄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