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儿歌
一、我国儿歌的历史发展
儿歌是儿童歌谣的简称,属于民间歌谣的范畴,是人民口头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儿歌历史十分悠久,远在三千年前就有传唱的“童谣”;二千年前就有人收集和记录儿歌,在《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中可以读到最早记载下来的儿歌。
在我国称作“童谣”的儿歌,是指民间儿童念唱的歌谣。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童谣”还有各种名称,如“童子歌”“孺子歌”“婴儿谣”“童儿歌”“儿童谣”“小儿谣”“小儿语”“孺歌”等。这些人民口头创作的歌谣,内容虽然大部分不符合现代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但是它的艺术形式(如连锁调、急口令、颠倒歌等)和表现手法(如夸张、比兴等)对现代儿歌的创作有深远的影响,被现代作者所采用。
童谣是民间歌谣的一部分。对于歌谣,古人的解释为:歌是有曲谱、有歌词的歌曲,谣是没有固定的曲调,唱法自由的“徒歌”——歌词。由此可见,童谣就是一种长期流传在民间的、以韵语写的没有音乐相伴的口头短歌。
到了明代,我国对儿歌的搜集、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学者吕得胜、吕坤父子不仅看到儿歌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也发现了它们的教育意义。于是他们便着手广泛采集歌谣并进行改编,在16世纪末编辑成《小儿语》,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儿歌专集。到了清代,郑旭旦等更肯定了儿歌的价值,称儿歌是“天地之妙文”,犹如自然界发出的音响——“天籁”。刊行于19世纪中叶的《天籁集》和《广天籁集》都是优秀的儿歌集,其中的作品以反映儿童生活和儿童心理情趣的居多,既有道德教育和知识性的儿歌,也有游戏性的儿歌,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还有发展儿童语言能力的儿歌,如“一颗星,挂油瓶;油瓶漏,炒黑豆”等,这两本书比明代儿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它们在民间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我国真正从儿童文学的意义去解释儿歌是在20世纪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曾经出现过声势浩大的“歌谣运动”。1918年,在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学者沈尹默、刘半农等人倡导下,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研究会和歌谣征集处,创办了《歌谣》周刊,发表了所搜集的大量歌谣作品,对其中的儿童歌谣冠以“儿歌”的名称。从此,“儿歌”一词被广泛使用,一直沿用至今。
二、儿歌的特点和功能
(一)儿歌的特点
儿歌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当婴儿不会说话时,他们在摇篮或成人的怀抱中,就已开始听成人吟唱儿歌。他们可能不理解或不完全理解儿歌的内容,但优美的音乐、和谐的节奏可以给他们情感的熏陶和美的享受。进入幼儿期后,他们就从儿歌的倾听者变为朗诵者,他们诵唱儿歌,抒**感,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加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总之,儿歌的基本特点是词句简短,结构单纯,内容生动,想象丰富,节奏优美,是适合儿童歌唱吟诵的韵体作品。
(二)儿歌的功能
(1)儿歌可以对儿童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施以有效的影响。许多儿歌都是通过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的语言寓意一个道理或表达某种感情,对儿童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共伞》(张继楼):
风来了,
雨来了,
幼儿园里放学了。
看一看,
谁来了,
妈妈撑着伞来了。
走出门,
回头瞧,
屋檐下站着张小宝。
招招手,
笑一笑,
伞下多了一双脚。
一二一二齐步走,
踏着水花回家了。[1]
这首儿歌描绘的是幼儿园雨天放学的画面,让幼儿感受到那个关心同学的小伙伴的神态和小朋友之间友爱的情状,感受到孩子之间互相关心、帮助的风尚和情操。但是,从作品内容中找不到一句说教,作者巧妙地选取几个生动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美好的心灵。作品中最后几句:“招招手,笑一笑,伞下多了一双脚。一二一二齐步走,踏着水花回家了。”是作品中最生动的一笔,把小伙伴之间团结友爱的欢乐气氛生动含蓄地勾画出来,让小读者回味无穷。
(2)儿歌是儿童知识的重要来源。幼儿生活的范围较小,知识和经验有限,却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儿歌中有大量的作品,都是以某方面的知识为题材,例如,有介绍山水草木和鸟兽虫鱼的形象、习性和功用的:如《我爱这些小动物》:“我和鸟儿一起飞,我和鱼儿一起游,我和小兔一起跳,我和小猴一起翻跟头。我爱这些小动物,我们都是好朋友。”[2]《小白兔》:“一只白兔长得美,两只耳朵三瓣嘴,蹦蹦跳跳四条腿。”[3]有描述日月星辰、四季变化的《月亮奶奶》:“月亮奶奶,穿过云彩,照得我家水塘亮,照得水塘荷花开。荷花开开,随风摆摆,青蛙打鼓鲤鱼跳,月亮奶奶划进水塘做客来。”[4]《春天来了》:“小草小草伸伸腰,看见花儿微微笑,花儿抬头看树梢,树梢飞来黄鹂鸟,黄鹂鸟,爱唱歌:春天来了!春天来了!”[5]有介绍浅显的自然和生活常识的《样样蔬菜我爱吃》:“紫茄子,绿菠菜,丝瓜高,南瓜矮,豆角爬上架,萝卜土里埋。样样蔬菜我爱吃,长得健康又可爱。”[6]有介绍简单的数目和时间观念的《大家都是好朋友》:“一二三,飞上天,四五六,海里游,七八九,手拉手,围着地球走一圈,大家都是好朋友。”[7]这些知识都是通过有趣的情节、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反映出来的,易于幼儿接受和引起学习的兴趣,能帮助他们认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知识、现象,这些题材的儿歌对开发智力、促进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3)儿歌对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幼儿学习语言是在听与说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幼儿通过诵唱儿歌可以帮助他们感受语言的音乐美,可以学习正确发音,丰富各类词汇以及初步学习运用艺术发声朗诵诗歌作品。
三、儿歌的艺术特征
(一)儿歌的内容单纯、集中、具体形象
儿歌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低幼儿童,受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儿歌的内容都很单纯、集中,让儿童一听就了解中心意思,如“拖拉机,拖拉机,叔叔加油我擦泥。叔叔说我爱劳动,长大收我当徒弟。”句子少,意思深,主题鲜明。
儿歌的内容单纯、具体形象,儿歌作者比较注意从生活中选择生动的内容进行构思,选择最佳角度和细节表现内容。如《画日记》:
弟弟才五岁,
也学写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