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史学与理论比较研究 > 第二节 专论(第1页)

第二节 专论(第1页)

第二节专论

一、中国古代文明进程的物质因素

中国古代文明的萌生与发展建立在祖国先民辛勤劳动的基础之上,在物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创造了丰富多姿的远古和古代文代,中国的古代文明便由此而产生。了解和认识古代先民的生产劳动情况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至关重要。这里拟选取最具特色也最为重要的一些方面进行探讨,主要是农业和建筑业的发展情况。

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远古先民主要靠狩猎和采集维持低下的生活。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农业开始出现,生产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新石器时代的南方和北方的农业生产就已经显露出地域差别。北方地区以粟的种植为主,属于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中一些瓮、罐和室内的小窖都发现有粟的堆积遗存,多者一处可达数斗。属于马家窑文化的青海乐都柳湾遗址墓地的多数墓葬都随葬着装满粟的陶瓮,少者一个,多者达4个。南方地区的稻作农业已经有了较高水平的发展。著名的河姆渡遗址普遍发现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的堆积,最厚处可达1米,充分表现了当时稻作农业的发达。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大量骨耜,应当是当时最主要的生产工具,在北方用于收割粟的带齿石镰是很实用的农具。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在新石器时代也开始进行。当时北方地区以养猪、犬、鸡为主,南方则多养猪、犬、水牛。捕鱼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补充。

夏商西周时期,农业有了较大发展。《韩非子·五蠹》篇说“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认为当时上至夏王,下到普通民众,都以耒臿为生产工具。《尚书·盘庚》篇有如下的记载,说“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惰农自安,不昏劳作,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写出当时民众农作的情况。甲骨卜辞里面,有不少关于“众”、“众人”进行各种农作的记载。西周时期,在井田制度下,民众集体耕作,所以《诗经》上有“亦服尔耕,十千维耦”和“千耦其耘,徂隰徂畛”的说法。当时民众的农具仍以石制、木制为主,但也出现了数量很少的青铜农具。《诗经·良耜》篇说“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说明当时的青铜农具还是比较锋利的。

就农业生产工具而言,春秋战国时期比商周时代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生产工具已属铁制。湖北江陵纪南城水井中出土的铁刃耒耜,柄长59厘米,柄下至铁刃端长50厘米,全长109厘米,铁刃长7厘米,刃宽8厘米,两木齿间距3。5厘米,耜柄微曲,两齿稍前倾,是一种很合用的铁制农具。除了铁刃的耒耜以外,铁制的锄、锄、镰、斧等,也是这个时期常见的农具。《管子·轻重乙》篇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铚、一耨、一椎,然后成农”[1],可见战国时期的一般农民已经普遍使用了铁制的农具。《管子·海王》篇讲到设置铁官的时候谓“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并且强调“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可见当时的人已经认为“天下”没有不用铁制的耒耜铫等农具进行耕作者。战国中期奉行农家的许行“负耒耜”到滕国,孟子曾经问他“以铁耕乎”,并且肯定其农具并非许行自己制造,而是“以粟易械器”(《孟子·滕文公》上)而得到的。可见当时铁制耒耜应当是相当普及的。这对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论语》记载,春秋末年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曾在途中遇见“长沮、桀溺耦而耕”,一边说话,一边干活,“而不辍”(《论语·微子》)。长沮、桀溺的这种耦耕[2],应当是手执铁制的耜所进行的劳作。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农具和铁器已经普遍使用。南方地区,特别是江浙一带,几乎达到了家家可以制作农器的地步。《考工记》谓“粤之无镈也,非无镈也,夫人而能为镈也。燕之无函也,非无函也,夫人而能为函也。秦之无庐也,非无庐也,夫人而能为庐也。胡之无弓车也,非无弓车也,夫人而能为弓车也”,郑注“言其丈夫人人皆能作是器,不须国工”,说明农具制作技术已经比较普及。浙江永嘉曾经发现一批春秋战国之际的农具有铜铲、铜和铜耨。这些农具皆有使用痕迹,证明是当时的实用之物。这些青铜农具,还具有地方特点。例如所发现的铜耨,全器呈箭镞形,为双合范铸制,正中为方銎,中空,上端正反两面各有一钉孔。其下端器身分两股向后斜出。两股的正面均施纵线纹,反面则光素无纹,后缘为钝边,前缘有刃。关于耨,《吕氏春秋·任地》篇有载,谓其为“间稼”所用,为耘田除草的农具。永嘉所出土的耨,体薄、有小方銎,两刃斜出,特别适合在水田中除草所用,适应了“涂泥多草秽”的南方地区稻作农事的需要。1977年苏州也发现了一批春秋战国之际的青铜农具,包括铜锄、铜镰、铜犁等,其中的五件铜锄有两件形似马蹄,弧刃,上端一面有横梁相连,一面开口,锄高9。6厘米,顶宽12厘米;另有三件,上端两面都开口,锄高7。8厘米,顶宽11。9厘米。这种锄中间开口,可以除止泥涂粘连,很适合在水田里面除草所用。安徽贵池所发现的春秋战国之际的青铜器中有铜斧、铜铲、铜耨、铜蚌镰等农具。其中的四件铜耨的形制与浙江永嘉所发现的类似,只是全器呈不规则的菱形。耨的銎在正中,有弧形隆脊,銎端的两股刃亦斜出,正面也有突起的纵线纹,为南方水田耘草的用具,使用时可以不粘泥土。所发现的铜蚌镰,形似蚌壳,长8。5厘米,腰宽3。5厘米,深1。5厘米,底部有两个圆孔,可以将镰捆缚于手上割取谷穗,是相当轻便实用的农具。这些农具的发现,证明郑玄所谓江浙之地“铸冶之业,田器尤多”的说法是可信的。

据可靠记载和考古发现的资料,牛耕的出现可能是在春秋时期。山西浑源李峪村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有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的造型其牛鼻上有鼻环,表明当时的牛已经被人驱使从事劳作。牛与农耕已经联系在一起,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3],晋大力士有名牛之耕者,皆为其证。春秋末年晋臣窦犨谓“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4],原来用于宗庙祭祀的牛牲,这时候已经用田亩的耕作。商鞅变法的时候曾经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5],之所以加重对于盗牛者的处罚,就是因为牛用以耕田,加重对于盗牛者的处罚就是为了“重本而绝轻”[6]。从《盐铁论·散不足》篇所谓“古者……庶人之乘马者足以代其劳而已,故行则服桅,止则就犁”的情况看,战国时期可能还有以马拉犁而耕作者。应当指出的是,牛耕、马耕等耕作方式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但踏耜而耕的方式则还保存着,《国语·吴语》谓“农夫作耦,以刈四方之蓬蒿”,这种“作耦”,还是使用耒耜所进行的耕作,直到汉代还有“一人操耒而耕不过十亩”[7]的说法。

农耕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了重大发展,农作物的种植已经有了两熟制。春秋初年,周、郑关系紧张的时候,“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8],可见同一年的四月间收麦,秋天收禾。随着耕作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一年两熟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禾麦连续种植,可以在一年之内先收获麦,再收获禾,亦即《吕氏春秋·任地》篇所谓“今兹美禾,来兹美麦”。这表明在同一块土地上可以连续种植作物。春秋战国之际的墨子曾经忧虑土地物产不足,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两熟制的普及,粮食产量大为增加,荀子就认为墨子的忧虑不足为训。荀子说:“夫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忧过计也。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9]这里所说的“一岁而再获之”,十分清楚地表明同一块土地只要合理种植,一年是可以收获两次的。从墨子到荀子,正是春秋末年到战国末年的阶段,农业技术的提高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施肥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普及应用。人畜的粪肥是当时的优质肥料。除了各种粪肥之外,腐草也是一种肥料。《诗经·良耜》谓“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这是西周时期的诗篇,可见西周时期就已经知道用腐草为肥料。这种办法在春秋战国时期普遍行用,《诗经·甫田》谓:“今适南亩,或耘或耔”,毛传谓“耘,除草也;耔,壅本也”,除草和壅本亦有将腐草培于庄稼根部为肥料的作用。《礼记·月今》篇谓“季夏,大雨时行,烧行水,利以杀草,如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正是在盛夏之际以腐烂之草肥田之义。荀子说:“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10]所谓“刺草”,即除去野草而使之为一种肥料。除了野草之外,树叶也可以为肥料,荀子所谓“水深则回,树落则粪本”[11]正是这个意思。当时的灰土肥料,可能是以“粪土”为称的。孔子批评自己的弟子宰予“昼寝”,说是“粪土之墙不可杇也”[12],已经出现了“粪土”的说法。

对于农作物的病虫害的防治大约从战国中期才开始。《商君书·农战》篇曾经提到虫害的严重性。虫害发生以后,似乎可以造成粮食颗粒无收的恶果。蝗虫也是一种危害庄稼甚大的害虫。战国时期术士语曾谓“蝗螟,农夫得而杀之,奚故?为其害稼也”。[13]战国时期农民灭虫的具体方法现在尚不大清楚,史载中只有通过深度中耕来耨除杂草,可以防止“螟蜮”[14]这一项。另外,《诗经》中说,“不稂不莠,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15],大概火烧也是一种消灭害虫的办法。除这两项以外,其他的措施则不详。但是无论如何,当时在农作中致力于扑灭虫害,则还是可以肯定的。

深耕、耨草、间苗等是春秋战国时期民众农作技术所十分强调的内容。《国语·齐语》说齐国的农夫在耕作的时候,都力图“深耕而疾耰之,以待时雨”。所谓“耰”,指播下种子以后将土抹平,起到覆土压实以保护种子的作用。深耕土地,并且在播下种子后迅速摩平土壤,只待及时雨催促种子发芽生长,这就是“深耕而疾耰之,以待时雨”的意思。《管子·度地》篇说:“大暑至,万物荣华,利以疾耨、杀草。”所谓“耨”,就是除草。大暑时节,日照强烈,杂草被铲除之后可以很快被晒死,故谓此时“利以疾耨、杀草”。中耕除草之事,在战国时期可能要在庄稼生长时期反复进行,并且要注意中耕的深度,即所谓“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16]。耨除杂草的时候,锄的深度要达到湿润之土,不能锄得太浅。这种耕作方法,就是韩非子所说的“耕者且深,耨者熟耘”[17]。在耨除杂草的时候,还要适时进行间苗。对于间苗的作用,《吕氏春秋·辩土》篇讲得很清楚,谓“凡禾之患,不俱生而俱死。是以先生者美米,后生者为秕。是故其耨也,长其兄而去其弟。……不知稼者,其耨也去其兄而养其弟,不收其粟而收其秕,上下不安,则禾多死”。所谓“长其兄而去其弟”,就是留下茁壮之苗,铲除幼弱之苗,以便于庄稼同时成熟而俱得“美米”。

在粮食作物的选择和培育上,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注意到不同地区对于不同性质的农作物的影响。自西周时期以来,主要的粮食作物已经基本定型。《诗经·七月》载“九月叔苴”、“禾麻菽麦”,《诗经·周颂》载“丰年多黍多稌”。西周时期的农作物有禾、麻、菽、麦、苴、黍等多种。到了西周后期,《诗经·甫田》有“黍稷稻粱”之句,又增加了稷、稻、粱几种。经过长期的实践,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于各种粮食作物的性质已经有了深入认识,遂提出“五谷”、“六谷”、“九谷”之说。春秋后期孔子曾被人指责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18],可见“五谷”之说已经在社会上流传。《孟子·滕文公》上篇谓“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虽然将“五谷”之说上溯到后稷,但实际上是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情况推而言之者。《周礼·职方氏》讲豫州的情况,谓“其谷宜五种”,郑注“五种,黍、稷、菽、麦、稻”,此“五种”,即五种谷物,亦即“五谷”。这应当是依据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粮食作物而言者。关于“六谷”之说,见于《周礼·膳夫》,是篇载“食用六谷”,注引郑司农说有“六谷”的提法。

对于农作物与环境、气候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有了更多的认识。《周礼·职方氏》曾经遍数九州各个区域适宜种植的谷物种类,谓扬州和荆州“其谷宜稻”;豫州和并州“其谷宜五种”,即黍、稷、菽、麦、稻;青州“其谷宜稻麦”;兖州“其谷宜四种”,即黍、稷、稻、麦;雍州“其谷宜黍、稷”;幽州“其谷宜三种”,即黍、稷、稻;冀州“其谷宜黍、稷”。这个排列表明当时的人对于各类谷物所适宜的土壤、气候条件等,都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认识。值得注意的是,当时适宜种稻的区域除了南方地区的扬州、荆州以外,还有北方地区的豫州、青州、兖州、幽州和并州。这一方面说明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当时还比较温暖湿润,另一方面也说明北方地区水利灌溉事业比较发达,所以许多地区也可以种稻。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作特别强调不误农时。《吕氏春秋·审时》篇曾经总结了各类粮食作物这方面的情况,这里可将其所述关于稻、菽两种作物适宜农时种植和违背农时种植的不同结果的描述称引如下为例证:

得时之菽,长茎而短足,其荚二七以为族,多枝数节,竞叶蕃实,大菽则圆,小菽则抟以芳,称之重,食之息以香;如此者不虫。先时者,必长以蔓,浮叶疏节,小荚不实。后时者,短茎疏节,本虚不实。

按照合适的农时而播种的菽会豆粒圆大,重量充足,做出饭来有香味,还不生虫。如果提早种植,则会徒长蔓叶,豆粒小而瘪。如果误了农时,则会菽茎短,生长不良。《吕氏春秋·审时》篇总结不误农时的经验说“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是相当正确的。对于农时的重视,直接促进了历法中二十四节气概念的完善。春秋时期已经有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节气,到了战国末年,二十四节气的大部分名称已经见诸《吕氏春秋》一书。春秋战国时期的有识之士往往强调不违农时,劝谏统治者不要违背农时而随意征发民众赋役。《管子·山国轨》篇主张“春十日不害耕事,夏十日不害芸事,秋十日不害敛实,冬二十日不害除田。此之谓时作”。所谓“时作”,即依农时而劳作。荀子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19]不仅强调农作当遵守农时,而且捕鱼伐木诸事也必须遵守一定的时间。孟子曾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田之家,可以无饥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20],充分说明了“农时”对于农耕生产和国家稳定的重要,与民众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战国初年魏国的生产力水平,李悝“作尽地力之教”的时候,曾经有所估计。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21]依照这个说法,魏国农田亩产为一石半。齐国农田产量,似较魏国为低。《管子·山权数》篇谓“高田十石,间田五石,庸田三石,其余属诸荒田,地量百亩,一夫之力也”,前人谓这里所列的“十石”、“五石”、“三石”,皆为十亩所收,则每亩产量多者为一石,少者为五斗或三斗,与《管子·禁藏》篇所谓“岁兼美恶,亩收一石”相符合。需要指出是,同样的土地,付出同样多的辛苦,只是由于农业技术的高低不同而可能会有迥然不同的效果出现,《管子·乘马数》所谓“有一人耕而五人食者,有一人耕而四人食者,有一人耕而三人食者,有一人耕而二人食者,此齐力而功地田策相员”,就是一个明证。李悝在“尽地力之教”的时候指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斗);不勤,损亦如之”[22]。若每亩产量依一石计算,则增产或减产的数量约为三成。银雀山汉墓竹简《田法》谓“岁收:中田小亩亩廿斗,……上田亩廿七斗,下田亩十三斗”,其上等田地亩产达到两石七斗,中等田地亩产两石,下等田地亩产一石三斗。这里所说的很可能是战国末年齐国的情况,是齐地粮食产量提高以后的情况的反映。有些国家的肥美良田,产量可以有数倍的提高。例如,郑国渠建成以后,关中地区得到灌溉的良田“四万余顷,收皆谓一钟”[23]。按照古代计量“十釜为钟”计算,一钟当10石。关中地区沃野可以达到亩产10石,这在春秋战国时期应当是最高的亩产量。依照专家估计,战国后期所达到的粮食产量水平,在我国长期的封建时代里面并没有超出太多。

房屋建筑是古代物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农业所创造的是文明的食物,那么房屋建筑所创造的就是古代文明的空间。

远古先民寻求居住处所的过程中逐渐开始了原始房屋的建筑。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与姜寨遗址的村落,就是那个时期人们居住建筑的典型。

城市的出现在上古时代的民众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远古先民建筑水平的集中体现。城市是古代先民智慧与创造精神的结晶。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筑已经有了严密的勘测设计和细致的规划。在城市建设中,各国以对于都邑建设最为重视。《考工记·匠人》首列都邑建设时勘查规划的情况,谓:

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槷以县,视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所谓“建国”,意即建立国都。在即将于此建立都邑的地方,匠人要先按照水平面测量地形高低,然后于中央处树立高八尺的臬,以悬绳的办法使臬树立得正直,并且观察其影来确定东南西北方位,并且以树臬之处为中心而画地为圆形,在圆形上作出方位的准确位置。匠人在测量的时候,白昼就参考太阳正午时刻臬影的位置,夜间就参考北极星的位置,从而来校核所确定的东西方向是否准确。匠人在建筑都邑的时候,先要确定都邑的大小和总体设计。都邑的规模一般是方九里大小,城的每边开三个城门。都邑中的道路要有九条南北向的经道,九条东西向的纬道,每条道路的宽度要能容九辆车并行。君主宫外,其左面建筑祖庙,其右面建筑社,其前面是朝会的处所,其后面是市场的所在。市场和朝会的范围各方百步。

《考工记》所设计的都邑的模式基本上合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邑的情况。例如,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市,考古勘测资料表明,都邑面积约10平方千米,总周长11771米,东城墙长2531米,南城墙长3250米,西城墙长2430米,北城墙长3560米。城的南、北两面以洙水为护城河。鲁都邑发现城门11座,东、西、北三面各三座,南面两座,与《考工记》所谓“旁三门”接近。鲁都邑城内发现交通大道10条,其中东西向和南北向者各5条。道路最宽者达15米,与“经涂九轨”的说法接近。鲁都邑内建筑有宫城、宗庙、社、市等。宗庙区包括周文王庙、周公庙、伯禽庙。由于鲁都邑内周人与殷人同时居住,所以城内立有两社。专家指出,“依鲁城内殷人居西、周人居东推测,其西部遗址当为亳社,东部遗址当为周社。朝廷执政之臣执事于两社之间,当是为了表示其代表全体臣民。其中间通道往北通向公宫,则可由此而请命于鲁君。此两社位于‘中城’内宗庙区之西,亦合于‘左祖右社’之制”。鲁都邑城中的市场在宫城的后面,朝廷执政大臣朝会之处在宫城的前面,合乎“面朝后市”之制。再如齐国都邑临淄,位置在淄河西岸,北部为平原,南面是牛山和稷山。其位置东至海,西到中原各个诸侯国,北至燕,西南至鲁,都有大道相通,是交通的枢纽地带。临淄分为大、小二城,总面积达15平方千米,总周长约21433米。临淄大城有12座城门,合乎《考工记》所谓“旁三门”之制。临淄的宫城建筑在小城西北部,市区在大城的西部和小城以北,大城以北分布着不少冶铁作坊和制骨作坊,这些都合乎《考工记》所谓“面朝后市”的原则。鲁国和齐国都邑的情况表明,在建造的时候,确曾有过勘测设计,合理地利用了地理形势和河流,《考工记》所述的“建国”、“营国”方法和原则是有一定根据的。近年对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城的勘查和发掘资料表明,当时各国都邑的宫殿区多集中一定的区域,并且形成明显的中轴线,其近处往往有铸造兵器、钱币等官府手工业作坊的遗址。君主的宫殿区多筑有宫城,其周长一般都有数千米。都邑的外廓城范围比较大,城内分布着居民区和手工业作坊。虽然没有《考工记·匠人》篇所说的那么规整,但基本布局则还大致符合。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造已经具有较高水平。城市建造在选址时多能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进行全面安排。考古工作者曾经对于齐国临淄故城的排水系统考察研究。临淄城东临淄河,西靠系水,其城的东、西城墙即以河岸为基础而建筑,将这两条河作为自然的护城河。临淄城在建造的时候,又在大城以南和北城墙以外的地方挖筑人工护墙壕沟6140米,还在小城以外挖筑人工护城壕沟5780米,使得淄水、系水和人工护城壕沟相互沟通,四面环绕城墙,构成一个完整的排水网。同时根据南高北低的自然地势,在筑城时设置了精巧而科学的排水道口,使得临淄城中三大排水系统顺利地排泄城内的废水和积水。临淄城的排水系统布局合理,构筑坚固,反映了设计者的匠心,可以确保临淄城在干旱时护城壕内有充足的水量,在雨季免遭水灾之害。关于战国时期一般城市的规模,银雀山竹书《守法》篇谓:“战国者,外修城郭,内修甲戟矢弩。万乘之国,郭方七里,城方九(里,城高)九仁(仞),池囗百步,国城郭,……(郭)方十五里,城方五里,城高七仁(仞),池广八十步。”[24]可见当时的城市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城市的城墙建筑普遍采夯筑技术。时代较早的一些城市,如河南洛阳的周王城、山东曲阜的鲁国都城、山西侯马的晋国都城等,城墙的墙基都比较窄,为10米左右,夯土层每层厚约10厘米。时代较晚建筑的城市,如山东临淄的齐国都城临淄、河北易县的燕下都、湖北江陵纪南城的楚都郢等,城墙的墙基加宽到20米左右,夯土层也增厚至20厘米左右。河北邯郸的“赵王城”的城墙壁面至今尚保存有轻微的锤窝和明显的麻布纹,表明在修筑城墙的时候,为了使墙面平整而在夯筑以后解去夹板,用麻布衬垫而拍打,以求墙面美观。为了防止雨水冲刷城墙,“赵王城”的城墙还采用层层套接的办法,用“凹”字瓦件建成由墙顶向下排泄雨水的槽道,反映了建筑技术的进步。

在宫室建筑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不少高台式的建筑。贵族宫室的建造,有的先堆土数仞,夯筑成坚实的高台式的堂基,然后再在高台上建造宫室。这样的宫室,即有高朗防潮的作用,又表现了贵族居高临下以显示尊严的心态。鲁庄公曾经“筑台临党氏”[25],吴王夫差筑有“台榭陂池”[26],齐简公有“檀台”[27],都是诸侯之台而见诸史载者。战国时期孟子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魏魏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28]孟子所谓“大人”——即权贵——的“堂”有数仞之高,必为高台建筑。从《左传》的记载看,这类建筑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是常见的了。春秋时期的宫室建筑已有斗拱出现。鲁国大夫“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29],建造华美的建筑供他所养的大乌龟居住。所谓“节”即指斗拱;“棁”即梁上的短柱。这种建筑有像山一样的斗拱和画着藻草的梁上短柱。春秋时期屋顶结构加重,多施以瓦,还要有飞檐外挑,为了分散屋架横梁的与立柱连接处所受的重力,便用方形木块和前后左右挑出的臂形横木相互组合,使其承托在横梁和立柱之间,从而把屋顶的压力平均地分散在横梁上,也增加了飞檐挑出的程度。孟子所说“榱题数尺”,就是挑出数尺的飞檐,如果没有斗拱的采用,这数尺的“榱题”是很难造出来的。斗拱技术的采用为大型建筑所必须,是当时建筑水平提高的标识之一。除了斗拱之外,春秋时期宫室往往丹漆楹柱以进行装饰。鲁国曾经“丹桓宫楹”[30],“刻桓宫桷”[31]。丹漆楹柱固然有装饰美观的作用,但是从建筑技术方面看,也是对木质结构的一种防腐措施。

陶制的建筑材料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中已经普遍采用。条形砖在春秋战国时建筑中常用以贴墙面和铺地,用来铺地的条形砖已经不是手制,而是模压成型的,其上常饰有各种各样的花纹。例如,秦都咸阳所发现的有素面平行线纹、方格纹、太阳纹、米字纹,燕下都所发现的是山字纹,楚国纪南城所发现的是米字纹、蟠螭纹等。春秋战国时期还有条形凹槽砖。这种砖为长方形,正面饰斜方格纹,格内填以米字形纹或半月形纹,砖的背而中心挖一个长方形凹槽,槽深一般为砖厚的一半稍差,口小底大。用这种砖来贴墙面,由于砖的凹槽口小底大,所以粘接较牢固。空心砖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中常用来铺筑大型建筑的台阶或踏步,给人以稳重雄伟之感。贵族墓葬的椁室也有用空心砖来建造者。当时还采用陶质的瓦作为建筑材料。在春秋时期瓦已经出现板瓦、筒瓦等多种形制到了战国时期,瓦的使用相当兴盛,还形成了各国不同形制的瓦当。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的宫殿建筑十分讲究,其建筑饰件已有不少采贵重的青铜制作。20世纪70年代前期发掘的秦国雍城遗址,不仅发现了绳纹板瓦组成的下水道以及井圈、筒瓦、板瓦、瓦当等建筑构件,而且还发现了精美的青铜建筑构件64件。这些构件集中存放于三个坑窖中,系有意储藏。这些构件包括阳角双面蟠虺纹曲尺形构件2件;阳角三面蟠虺纹曲尺形构件3件;阴角双面蟠虺纹曲尺形构件2件;双面蟠虺纹楔形中空构件13件;双面蟠虺纹单齿方筒形构件27件;单面蟠虺纹单齿方筒形构件6件;双面蟠虺纹双齿方筒形构件7件;单面蟠虺纹双齿方筒形构件1件;单面蟠虺纹双齿片状构件1件;小拐头2件。部分构件上有铸成或凿出的钉眼,构件内部还余有朽木,表明这些青铜构件是套在木构件之上而使用的。据专家研究,这些饰件大部分用于建筑物的梁枋上,其形状与后世所见梁枋上的彩绘相似,只有青铜小拐头形制较小,应当是门窗所用的饰件。据悉,伦敦英国博物馆陈列有一件我国春秋时期的青铜饰件,系门扇的下角和下轴,其表面饰吐舌状的蟠螭纹。这个饰件的作用与秦国雍城遗址所发现的青铜小拐头相似。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