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史学与理论比较研究 > 第一节 古代中国与西方的历史概论03(第1页)

第一节 古代中国与西方的历史概论03(第1页)

第一节古代中国与西方的历史概论03

雅典在希波战争以后的快速发展,迅速改变了雅典在希腊世界中的地位,这是当时的陆军强国斯巴达所不愿看到的。正是由于“雅典势力的日益增长,引起了拉西底梦人的恐惧,从而使战争无法避免”。[147]

从表面上看,伯罗奔尼撒战争似乎只是雅典人和伯罗奔尼撒人之间的局部战争,但实际上却是一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规模巨大的争霸战。战争从公元前431年开始到公元前404年结束,前后持续了27年,希腊世界的所有城邦几乎都卷入了这场战争。“甚至非希腊人的国家色雷斯、波斯等也都被吸引到战争中”去了。正如修昔底德所说:“这是希腊人的历史中最大的一次**,同时也影响到大部分非希腊人的世界。”这次战争也“是所有的战争中最伟大的一次战争”。[148]这场战争给希腊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在希腊人的记忆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修昔底德在谈到这场战争时曾痛苦地说:“伯罗奔尼撒战争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在整个过程中,给希腊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以前从来没有过这么多城市被攻陷,被破坏,有些为异族军队所为,有些为希腊国家自己所致;以前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的流亡者,从来没有过这么多生命遭惨杀。……地震发生的范围和强度空前;日食频繁超过历史纪录;希腊各地旱灾严重,继之以饥馑;瘟疫也随之发生,其危害生命的程度远远超过任何其他单独的因素。战争爆发后,所有这一切的灾难都一齐降临到了希腊。”[149]战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无论是战胜者还是战败者,都损失惨重。希腊各城邦原有的有关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矛盾,不但没有因为战争的结束而有所缓解,相反却变得更加尖锐。希腊全盛时期的繁荣已不复存在。自此以后,希腊进入了战乱频繁的阶段。

伯罗奔尼撒战争改变了全希腊的政治格局。战后,斯巴达成了全希腊海上和陆上霸权的主人。以前臣服于雅典的提洛同盟各邦,现在都落到了斯巴达的统治之下。斯巴达不仅对这些属邦横征暴敛,让其每年进贡1000他连特,而且还干预他邦内政,强迫推行寡头政治,其粗暴程度比雅典有过之而无不及。公元前399年,斯巴达与波斯发生战争,斯巴达以霸主的身份向希腊各邦强征军队,发号施令,引起希腊其他同盟者的不满。波斯乘机利用斯巴达和希腊各邦之间日益加深的矛盾,鼓动并资助各城邦反抗斯巴达。公元前395年,由底比斯发起,雅典、科林斯、麦加拉、阿尔戈斯等组成了反斯巴达联盟。反斯巴达联盟在雅典人科农的指挥下,大败斯巴达海军于克乃达斯海角,斯巴达从此失去了海上的霸主地位。由于这场战争的主要战场都在科林斯地峡附近,所以历史上把它称作科林斯战争(公元前395—前387年)。战后,小亚诸希腊城邦及塞浦路斯等岛都落入波斯手中。公元前379年冬,流亡于雅典的民主派首领佩罗庇达重返底比斯,公开举起反抗斯巴达的大旗。公元前378年,雅典利用底比斯向斯巴达发难的机会,迅速组建雅典第二海上同盟,其中有70个城市及岛屿加入了同盟组织。入盟者都在盟约上签了字。盟约规定:“凡非在波斯大帝治下的任何希腊民族、或居留在大陆的外族、或居留在岛屿的居民,如果愿意成为雅典及其盟邦的盟友,皆可以加入同盟,而保有其自由和自治权,采用其所欲的国家制度,无须接受(雅典的)驻防军或行政官吏的领导,亦无须缴纳贡礼。……如有外敌发动战争,从陆路或海路入侵同盟,则雅典人及其盟友皆有尽可能出其全力以帮助受侵略者的义务。”[150]从雅典第二海上同盟这一盟约中,我们能够知道这完全是一个军事同盟。斯巴达对此极为不满,并快速从海上和陆上调兵对其进行镇压,结果大败。大约与此同时,底比斯在中希腊的实力迅速增强,以其为首领的彼奥提亚同盟迅速崛起,斯巴达与底比斯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公元前371年,双方激战留克特拉(Leuctra),底比斯在伊巴密浓达斯(Epaminondas)率领下,利用顽强的公民兵和新式方阵,以重点突破的方式大败斯巴达军。西塞罗对于这次战斗曾有过这样的评价。他说:“由于克里奥布老图斯害怕妒忌,冒失地与伊巴密浓达斯作战,损失惨重,使斯巴达人的力量遭受毁灭性的打击。”[151]波利比乌斯也认为留克特拉是斯巴达由强大走向衰落的分水岭。他这样说道:“从来库古立法开始,拉西第梦人享有了极为良好的国家制度,而且在留克特拉战役(公元前371年)之前,也是非常强大的。可是,从这个时候起,命运离开了他们,他们的国家也愈来愈趋向衰落。”[152]次年,伊巴密浓达斯率70000大军进入伯罗奔尼撒,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惨遭重创,同盟随即解体,斯巴达国家迅速衰落。底比斯的勃兴使雅典深感焦虑。为了阻止底比斯的崛起,雅典又转而与斯巴达结盟。公元前362年,伊巴密浓达斯率底比斯军与雅典、斯巴达联军在伯罗奔尼撒阿卡地亚的门丁尼亚(Mantinea)决战,底比斯虽然获胜,但主将伊巴密浓达斯阵亡,底比斯的霸权亦随之烟消云散。斯巴达和底比斯的衰落为雅典的再次崛起创造了条件,不过好景不长。公元前357—前355年,雅典同盟由于不满雅典人对同盟各邦的压迫和勒索,内部爆发了同盟战争。战争的结果便是雅典第二海上同盟的解体。此后,希腊再也没有出现过像斯巴达和雅典那样的“霸主”。曾在希腊文明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希腊各城邦开始普遍地衰落下去。到了公元前4世纪中后期,希腊各城邦自身的发展动力几乎丧失殆尽。希腊的城邦时代已经进入了最后的阶段。

希腊的城邦制度显然是希腊民族的一个伟大创造,希腊人几个世纪的实践表明,城邦制度有其卓尔不群的优势。它强调集体,强调个人服从团体,公民服从国家,鼓励公民们终身致力于公众事务。它坚持公民利益的相对平均、公民权力的相对平等。可以说,城邦制在保护公民利益方面是自私的,在控制公民人数方面是严格的,然而在接受外来文化方面却有一定的主动性和开放性。这种体制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的创造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当然,城邦也有其自身无法回避的缺陷。城邦的规模限制了公民的视野,城邦的观念妨碍了国家的发展,城邦的形式更束缚了希腊人调整和应对世界变化的能力。它无法处理好公民内部与公民外部之间的矛盾,也无法阻止公民内部的贫富分化,更无法阻挡外部帝国的强大进攻。希腊人的城邦终于在马其顿人的攻击下衰亡了。

2。亚历山大帝国与希腊化王国

亚历山大帝国是历史上第二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其兴起的速度之快、疆域之广,都是世界古代史上罕见的,甚至连当时人都没法想到。[153]为了厘清亚历山大帝国的发展轨迹,我们有必要对亚历山大帝国的前身马其顿王国进行认真的探研。马其顿位于希腊半岛的北部,分上、下两部分。上马其顿是山区,下马其顿为平原地区。公元前5世纪,马其顿经济落后,社会还处于军事民主制时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以后,马其顿国力日渐强盛。国王腓力二世(PhilipⅡ)是马其顿走向强盛的关键性人物。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马其顿由一个缺乏城市中心的农猎社会迅速地变成地中海舞台的中心。

腓力二世于公元前359年上台掌权,在马其顿执政时间达23年。在位期间,他首先消除各部落首领的军事权力,把军权控制在国王手中。同时,推行发展经济的货币改革政策,在马其顿境内采用金银复本位制,扩大与希腊和波斯各地的贸易。在军事上,建立常备军,组成密集而纵深的马其顿方阵。方阵的重装步兵主要由富裕农民组成。

一个马其顿方阵包括64个营。每营为16列,每列由16名士兵组成。士兵身着护胸甲,手持5—7米的长矛。攻,犹如山洪倾泻,势不可挡;守,犹如铜墙铁壁,不可逾越。正是凭借着这支武装力量和希腊城邦之间的矛盾,腓力二世不但占领了爱琴海北部的广大地区,而且还打败了希腊各邦的军队。

公元前353年,腓力军攻占美通。公元前348年,马其顿军占领奥林图斯。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军与底比斯、雅典、科林斯等联军决战于比奥提亚的卡罗尼亚(ea)。交战的结果是希腊联军大败。不久,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集希腊各邦开会,史称“科林斯会议”。除斯巴达以外,希腊各邦都派人出席了这次会议。

会议宣布希腊城邦保持和平,并且规定以后希腊结盟的原则,宣布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严禁任何形式的重分土地、取消旧债和解放奴隶。各成员国向神宣誓:“将维护和平,不违反与马其顿王腓力的条约,不以武力从陆上和海上攻击信守誓言的任何成员国,不以敌对方式和手段攻击任何签约国的城市、要塞、港口,不对腓力王及其子孙实行颠覆性活动。在和约宣誓时,不干涉各国的政治,不做有违本条约之事,也不允许别国有此行为。若发生与本条约相违背之事,受害者理应得到帮助,并按照同盟议会的决定和命令,对违反共同和约者宣战……”[154]

这次会议确立了马其顿对希腊城邦的统治地位,结束了希腊独立、自主的历史,开始了马其顿称霸希腊半岛的新时期。至此,希腊城邦时代完全独立的政治局面已经不复存在。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被刺,年轻的亚历山大在危难中登上王位。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恢复希腊的秩序,此后则潜心准备对波斯人的战争。

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亲率3万步兵、5000骑兵,渡过黑海海峡来到亚洲。首战击败波斯军队于小亚的格拉尼库斯,接着用外交手段使小亚诸城不战而降。次年,亚历山大的军队到达叙利亚,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率大军36万人迎战,两军会战于伊苏斯。亚历山大身先士卒,猛袭波军,大流士三世大败而逃。此后,亚历山大率军南下,用了7个月的时间攻下腓尼基的推罗,然后征服埃及,使埃及摆脱了波斯人的统治。埃及的祭司们把亚历山大宣布为太阳神阿蒙之子,古代法老的合法继承人。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从埃及出发,穿过叙利亚,来到两河流域。双方在尼尼微附近的高加美拉发生激战,波军大败。亚历山大趁势占领了巴比伦和苏撒,次年又占领了帕塞波里斯,并将其付之一炬。大流士三世在向东逃跑途中为其属下伯索斯所杀。亚历山大终于摧毁了这个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公元前329年,亚历山大带领军队进入中亚,在那里转战三年。公元前327年,他又进兵印度西北部,由于当地缺乏统一强大的国家,所以根本无法抵挡亚历山大的进攻。次年,亚历山大率军沿印度河南下,并于公元前325年返回巴比伦。当亚历山大班师西向时,他已经创立了一个比波斯帝国更为辽阔的大帝国。

亚历山大东侵的直接结果是用其坚不可摧的马其顿方阵使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波斯帝国臣服于马其顿的威名之下,使其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一部分。为了统治这一幅员辽阔的帝国,亚历山大把都城由希腊半岛的科林斯迁往巴比伦。

亚历山大帝国主要由马其顿、希腊和波斯帝国三部分组成,它的统治模式带有明显的三方混合的因素。在政治体制上,亚历山大实行了严格的君主专制政体,他本人就是帝国的国王。对于地方的统治,亚历山大基本上沿袭了波斯帝国的行省制,实行军事、财政和民政间的三权分离。各地的总督由亚历山大亲自任命,总督中既有马其顿人、希腊人,也有许多当地人。不过,当地人总督一般只管民政,军事和财政常常掌握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手中。为了预防不测,亚历山大还在一些重要地区驻扎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军队,随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加强文化统治,促进文化交融是亚历山大关注的重点。在宗教上,他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在埃及,他亲自拜谒阿蒙神庙;在巴比伦,他向马都克神献祭,不干预当地的宗教信仰。在婚姻上,他鼓励马其顿人与帝国境内的其他民族联姻。他在中亚时,就与当地贵族的女儿罗克珊结婚。回到苏撒以后,他又与他的战友们一起举行集体婚礼。在他的鼓励下,有1万多马其顿战士与亚洲女子结为夫妻。[155]此后不久,亚历山大又把一些马其顿人、波斯人和其他民族的贵族召集起来,“让所有的马其顿人坐在他的旁边,接下来是波斯人,然后是其他民族的贵族。他和旁边的人一起喝酒,也一起献祭。典礼由希腊占卜者与波斯祭司一同主持。亚历山大做了许多祷告,特别是祈求马其顿人和波斯人应该像伙伴那样和睦相处”。[156]亚历山大所推行的这种民族融合政策对于巩固刚刚建立起来的帝国是有一定好处的。

亚历山大在接受许多专制帝国管理模式的同时,还保存了城邦这种治理体系。无论在希腊本土,还是在东方希腊化地区,城邦依然以传统的形式存在。它们可以通过法令,选举官吏,但必须以国王的好恶而好恶。这种城邦已经损失掉了早先所享有的政治上和外交上的独立权。它们始终处在国王的控制之下,是国王行使其政治统治的重要力量。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逝,终年33岁。亚历山大是古代历史上一位非常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值得深入研究的成功的征服者。他开创了一个时代,开创了一个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新时代。他不仅把绚丽夺目的希腊文明的火种播撒在东方的膏腴之地,而且还将沉积于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和印度河上的智慧带向欧洲。马克思对此曾高度评述“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是伯里克利时代,外部极盛时期是亚历山大时代”。亚历山大逝世后,他所建立的帝国随即分裂。亚历山大的部下在经过多年的混战以后,最后终于将其帝国分裂成几个独立的王国,其中著名的有:托勒密(Ptolemies)王国、塞琉古(Seleucids)王国和马其顿安提柯(Antigonid)王国。从此,虽然一些地区的主人有所变化,但埃及、西亚和马其顿三足鼎立的局面一直保存了很长时间。

托勒密王国是所有希腊化国家中维持时间最久的一个国家。托勒密埃及的创立者是亚历山大的部将托勒密。史学界一般把托勒密王国立国的时间定在公元前305年,也即托勒密正式称王的那一年。在统治模式上,托勒密采用的是具有军事民主制传统的马其顿君主制与埃及法老式专制统治相结合的中央集权制。国王掌握全国最高的政治、军事、财务和宗教大权。国王不仅在死后被追封为神,而且生前也奉作神明崇拜。尤其是到了后期,国王在签署敕令时常常使用Theos这一称号。托勒密埃及所依靠的主要统治基础是马其顿人和希腊人,高级官员一般都由他们担任。托勒密王朝保留了过去的州(诺姆)的区分,上下埃及大致有40个州。州下置县,县下设村,村是当时最基层的地方组织。每一级都有专门的官吏管理。州长由希腊人和马其顿人充任。他负责地方管理,维持社会秩序,也许还主管刑事案件的审判。州长没有财务权,也没有军权。虽然国王在宫延上还按马其顿风格,讲希腊语,穿希腊服装,但君主的权力远远超过了从前所有的马其顿国王。

在托勒密一世、二世和三世统治的时期,埃及的国力达到了鼎盛,其统治范围除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之外,还包括昔勒尼、埃塞俄比亚、腓尼基、巴勒斯坦、塞浦路斯、小亚细亚南岸和西部、色雷斯和黑海沿岸地区以及爱琴海诸岛,是爱琴海地区和东地中海地区最强大的帝国。

托勒密王朝对于各地间的商贸活动非常重视,他们组织力量修通了往昔法老开工未竣的连接红海与尼罗河的运河。此外,还聘请地理学家去寻找新的通往遥远国度的路线,由此开辟新的商业市场。埃及的谷物、亚麻布和玻璃是附近地区居民所欢迎的物品,埃及的声音也通过商人经商等途径传入中国;地中海沿岸各地的农产品、金属、木材、大理石、紫色服装,南阿拉伯和印度的肉桂、药物、香料等也源源不断地流入埃及,成为埃及居民的首选物品。

对于埃及人来说,托勒密王朝属于外族政权,马其顿和希腊贵族是主要的统治者,埃及民众则为被统治者。为了消除埃及人对马其顿政权的不满,托勒密王朝常常采用发动战争的方法来转移当地人的视线,它先后与塞琉古王国进行了五次战争,史称“叙利亚战争”。长期的战争消耗了托勒密埃及的国力,破坏了托勒密埃及的经济,削弱了托勒密埃及的基础。从公元前3世纪末叶起,托勒密王国的实力开始下滑。

公元前2世纪以后,罗马势力已经扩展至希腊和小亚细亚等地,对埃及形成了严重的威胁。公元前80年以后,罗马对埃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埃及的国王逐渐变成了罗马的傀儡。为了获取王位,托勒密十一甚至需要用重金贿赂罗马的元老院。即位以后,还得用罗马军队来维护其对埃及的统治。托勒密十一死后,他的子女为争夺王位相互残杀。公元前30年,埃及终为罗马所灭,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

塞琉古王国的建立者是塞琉古一世(公元前305—前280年在位),塞琉古是亚历山大的得力助手,亚历山大去世后,他任巴比伦总督。公元前312年,塞琉古正式确立其对巴比伦的统治地位,历史上一般都把这一年作为塞琉古王国的建国年。公元前304年,塞琉古一世自立为王,定都奥伦特河畔的安条克(Antiochia)城。中国史书上将其称之为条支,其名或许来自首都安条克。

塞琉古基本上领有昔日波斯帝国的版图,东达阿姆河和印度河。公元前305年,塞琉古一世派军与印度孔雀王朝的旃陀罗笈多的军队作战,并连获胜利。但由于西部大战在即,塞琉古又把旁遮普以及格多洛西亚和阿拉科西亚等领土归还给了旃陀罗笈多,相互交换的条件是从旃陀罗笈多那里得到了500头大象。与旃陀罗笈多媾和以后,塞琉古一世便集中精力,巩固自己在亚洲西部的地位。

塞琉古在其占领区内所实行的统治模式也是中央集权制。国王积极推行王权崇拜,强化王权至上。国王是全国最高的行政、军事首脑,集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于一身。国王之下设有宰相、议事会和秘书处,高级官吏一般由马其顿和希腊人担任。叙利亚人、犹太人、波斯人和其他伊朗人几乎都被排除在官僚阶层之外。塞琉古王朝把全国分为25个省,72个府。但因为民族众多,地域广袤,地方势力相对强大,从而大大地妨碍了中央集权制的有效实行。这也是塞琉古王国不断分裂的重要原因。

塞琉古王朝是希腊化政策的有力推广者。国王们常常通过建立希腊和马其顿人的城市来保证其对各地的控制,加强希腊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据统计,光塞琉古一世就建了24个城市。这些城市几乎是希腊城市的翻版,保持着希腊城市的众多特征:城市里有体育馆、剧场、市场等公共设施。城市管理机构也有部落、公民大会、议事会、行政官员等。不过,与希腊城市不同的是,这里的城市规模巨大。如首都安条克就有居民50万,底格里斯河上的塞琉西亚有居民60万。而且城市居民的成分也相对复杂。城市是希腊文明的中心,也是希腊文明的辐射地。它对西亚、中亚等地区的习俗和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

公元前3世纪,塞琉古王国内部矛盾加剧,内战四起。帕加马、帕提亚、巴克特里亚等地方势力趁机摆脱塞琉古的统治,纷纷独立。塞琉古王国的直辖版图大大缩小。公元前189年初,塞琉古王朝的军队与罗马的军队在马格尼西亚相遇。双方在这里发生了激战,塞琉古军队溃败,塞琉古在欧罗巴和小亚的领地随即丧失。此后,塞琉古王国的实力每况愈下。公元前63年,罗马大将庞培最后消灭了塞琉古王国,并将其变成了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马其顿希腊是亚历山大东进的后方,对于亚历山大东进的成功起过很好的作用。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希腊人真心拥护马其顿的统治。这可以从亚历山大死后希腊局势的迅速恶化中看得十分清楚。亚历山大的死迅传到希腊,立即引起了希腊各邦的关注。雅典人率先举起了反抗马其顿的大旗,他们出资招募军队,并于公元前323年在温泉关附近打败了马其顿军。次年,双方又在克拉农发生激战,结果是希军大败。马其顿再次恢复了对希腊的统治。此后,马其顿虽几易其主,但还是牢牢地控制着对希腊的统治。公元前276年,安提柯·贡那特掌控马其顿政权,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安提柯王朝”(公元前276—前168年)时代。安提柯王朝辖地7。5万平方千米,共经历了五位国王的统治,他们分别是:安提柯·贡那特、德墨特里俄斯、安提戈那·多宋、腓力五世和百尔修斯。安提柯王朝经常参与东部地中海地区的争霸战争,与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朝角逐争雄。同时,又常常与希腊的埃托里亚同盟和阿卡亚同盟争斗。埃托里亚同盟大约出现于公元前314年,是中希腊地区的主要联盟。阿卡亚同盟是伯罗奔尼撒地区的主要联盟,形成于公元前280年。入盟各邦完全平等,对内独立,对外政策一致。联盟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盟大会,此会每年召开一次。所有入盟各邦的公民皆可参加。全盟大会选出常设委员会和联盟司令官。常设委员会处理日常事务,司令官统帅联盟军队,并有权协调各邦关系。为了维持同盟的正常事务,维护同盟的权威,各盟须提供一定数量的兵员,缴纳一定的盟金。这些同盟既有联合反抗马其顿的一面,又有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一面。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