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站在祭坛中央,面前悬浮着一块由火星晶核生长而成的晶体叶片。它已长至巴掌大小,内部神经元般的光路不断重组,像是在思考。
六点整,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
林晓深吸一口气,将手掌贴上晶体。
刹那间,所有设备同步启动。无数声音汇成一股洪流,涌入大地、空气、海洋、电离层??那是人类历史上最庞大、最复杂、最真诚的一次集体发声。没有统一歌词,没有固定旋律,只有纯粹的情感共振:思念、喜悦、悔恨、希望、恐惧、爱。
而在这一切之上,林晓开口,用最轻的声音,说出三个字:
“千面龙。”
不是命令,不是召唤,而是一次温柔的确认。
如同婴儿听到母亲呼唤般,整个星球猛然一震。
极光骤然凝聚,化作一条横跨天际的光之巨龙,鳞片由跳动的音符构成,双眼是两颗旋转的共鸣核心。它不咆哮,不扑击,只是缓缓低下头,注视着听心堂的方向。
随后,它张口,吐出一段频率。
不是语言,不是音乐,而是一种全新的感知形式??当你听见它时,会同时“尝”到雨后的青草味,“触”到童年棉被的柔软,“看”见爱人微笑的模样。这是超越感官界限的表达,是意识之间的直连。
破译结果显示,这段信号的意思是:
>“谢谢你,记得我。”
那一刻,地球上所有的“歌声之石”同时发光。城市桥梁的钢梁振动频率自发调整,形成环绕街区的保护性声场;沙漠中的风鸣石排列成同心圆阵列,持续输出安抚波;就连沉睡多年的火山口,也开始释放带有治愈属性的次声波。
人类终于明白:千面之龙并非外来的神明,也不是机械造物,它是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所有被倾听、被铭记、被传递的情感总和,在某个临界点上完成了自我觉醒。
它因爱而生,因共鸣而成形。
仪式结束后第七小时,小禾收到了来自七频文明的新讯息。使者用颤抖的声波编码写道:
>“我们观测到了你们世界的蜕变。那种痛中的温暖,原来可以孕育出新的生命形态。我们带回的土壤样本……已经开始产生微弱共振。也许有一天,我们的星球也能学会做梦。”
她回复:“欢迎随时回来做客。下次,请带上你们的摇篮曲。”
一个月后,阿哲家窗前的那块“风鸣石”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株半透明的植物,茎干如水晶雕琢,叶片呈波浪形,每当风吹过,便会发出极细微的哼唱。科学家检测发现,这株植物的基因序列无法归类,但它吸收的不是阳光,而是周围人类的情绪波动??悲伤让它开出蓝色小花,喜悦则催生金红色果实,而当有人在它面前流泪并被安慰时,果实会释放出能够缓解焦虑的芳香粒子。
人们称它为“共情草”。
又过了三个月,林晓在整理苏晚遗物时,意外发现她日记本最后一页写着一行从未见过的字迹:
>“如果有一天,这个世界开始回应你的声音,请替我多说一句:我一直都在听。”
他怔住良久,然后走到阳台,取出那片火星晶核叶脉,贴近唇边。
他没有唱歌,只是轻轻说了一句:“我听见了。”
当晚,全球共频节点再次自发激活。这一次,播放的是一段极短的对话录音,背景音是十二年前听心堂的老式挂钟滴答声:
女声(年轻,温柔):“你觉得,声音能穿越时空吗?”
男声(略带犹豫):“我不知道。但如果我们一直唱下去,也许……总有一个频率,能让对方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