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说》,是郝经对周敦颐《太极图》和《太极图说》详尽细致的解说。文章首先抄录周氏《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全文,并将《图说》的各部分与《太极图》的有关部分相配合,使读者了解《图》与《图说》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后,郝经逐句详解和阐发周氏《太极图说》的文意。最后,追溯《图》的来源并概括《图说》要义。郝经对周氏《太极图说》的解释,基本依据朱熹的理解,并无大的发明创见。比如对理学中争论最激烈的“无极而太极”一句,郝经就采纳朱熹的学说,指出“无极”一词虽不出自儒家《六经》,而见于《老子·知其雄》章,但周子《太极图》的学说本于《易》而不本于《老子》。“无极”一词,只是对太极的形容,说明“太极之本然,无声无臭,而无所不具,无所不极”,[14]而不是在太极之上,别有一个宇宙本体。
郝经《先天图说序》指出,《先天图》传自北宋道士陈抟,经穆修、李之才传到邵雍,但其“意言象数,心传口授”,则在伏羲画八卦时已然具备。到北宋邵雍,方画而为图,笔之于书,传之于人。但是,邵雍的《先天图》本身只有一系列图式,并无文字解说,“盖引而不发,欲学者潜心究竟,以求心法”。郝经“自束发问学,即以是图心观意会,迄今二十余年”。“涵茹既久”,“反之于心”,“乃申而为之说,以明先生之意云”。[15]也就是说,《先天图说》是郝经为邵雍《先天图》所作的文字解说。
郝经的《先天图说》,逐一解释邵雍《先天图》所包含的极其繁复的图象和数字系统,以说明《易》卦的产生、方位及各卦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阐发其中蕴涵的《易》理。郝经认为,伏羲据《河图》而画八卦,文王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又与周公作卦辞、爻辞而成《易经》,孔子作《十翼》以解说《易经》的道理,邵雍则以《先天图》来“尽四圣人之意”,说明《易》之本然。周敦颐《太极图》与邵雍《先天图》,“其原则皆本于《河图》”,因此“先天即太极也”。
对于象数与理的关系,郝经认为理是象数的根本,象数则是理的体现。“故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象数即具,理在其中”。因此,图象与数字之学的根本,是要说明《易经》的道理。
《周易》本身包含许多朴素辩证法的思想,郝经《先天图说》也充分体现了这些思想。《易·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郝经的理解是:“夫太极,一也。非一莫能生两,故太极以一具两,为《易》之枢机,天地万物之根抵。”太极是宇宙惟一的终极本原。太极本身包含阴与阳两个方面,阴阳的运动变化,产生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因此,太极是《易》的枢机,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于太极的两面性,自太极产生出来的天地万物,也无不具有它的对立面。“故有静即有动,有阴即有阳,有奇即有偶,死为生根,实为虚形,地为天体,月为日魄,莫不两两对待,以成变化,而后生生不穷,所以为《易》也”。两个对立面既相互对立,称为“对待”,又相互依存。“于是参五错综,互相依附,阳伏乎阴,阴伏乎阳,天依乎地,地依乎天,阴阳相为倚伏,天地互为依附”。两个对立面矛盾而又统一的运动,称为“相交”。“天地相衔,阴阳相交,昼夜相杂,刚柔相生,其理自然,而其变无穷。”相交的结果就是使事物发生变化。所谓变,是指事物部分的量变,是缓慢的渐近的;而化,是指事物的急遽的本质的改变,从而形成新的事物。这些变化都是“不假作为,而莫非自然”的。[16]宇宙间的事物就是如此生生不穷,这也就是《周易》的道理。换言之,事物的矛盾统一,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分析《陵川文集》的理学论说,可以得到如下认识:
其一,郝经以道为宇宙本体,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理学体系。他对于道、气、命、性、心、情、仁、教等理学范畴的探讨,基本继承了程朱学派的理学思想。说明他的理学体系,主要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这是由于郝经对理学的认识发源于赵复,而赵复作为朱学学者,在北方传播的主要是朱熹的学说。[17]因此,《宋元学案》将郝经作为“江汉学侣”而列入《鲁斋学案》,是非常合理的。
其二,重视《六经》和小学功夫,是郝经理学思想的特点。郝经的理学体系,从探索宇宙本原的《道论》开始,到强调社会教化的《教论》结束,最终的归结点,都是孔子的《六经》。郝经将道与圣人、《六经》相联系,在天为道,在人为圣人,在教为《六经》,强调《六经》是圣人载道之器,重视《六经》的社会教化功能。郝经还注重小学功夫,主张从日常行为规范入手来加强人的心性修养,与北方理学大师许衡的思想有不约而同之处。这些都说明,以《六经》为本,重践履,贵实行,是北方理学的基本特征。
其三,郝经的理学思想有不少合理的成分,比如反对道的神秘性,承认宇宙万物由物质性的气构成,积极进取的天命观,以及对情的合理性和重要性的肯定,都是其理学体系中富于价值的部分,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其四,郝经的理学体系,探索了理学的许多命题和范畴,包括本体论、宇宙发生论、人性论、道德修养论和社会教化论等多方面的内容,却缺乏对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探讨。而这些又是理学的重要领域,是程朱理学与陆九渊心学理论分歧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其理学体系内部还有自相矛盾之处。如《性论》中以气禀、生质说明人的差异,而《气论》又言万物一气而不及气禀。这些都说明郝经的理学体系还存在理论缺陷,远远不够完善。
总而言之,郝经不是一个在理学上富于创见的思想家。他虽然建构了自己的理学体系,其中亦不乏自得深造之处,但就整体而言,仍处在对南宋理学的消化吸收阶段,因循多于创见。郝经坚持以《六经》为本的北学传统,但枯萎的注疏之学无从发挥经学义理,他坚持留意人事注重践履的北方士风,而在理论上又缺乏认识论作为基础。是否可以说,郝经学术思想中的所谓北学特点,不过是传统经注之学在以义理为特征的理学冲击下的反映,或者让位于理学统治的一种过渡阶段的特征。当然,即便是理学全盛时期,也存在南北学风的差异,北学也始终有其特点。这些特点的根源和价值何在,是思想学术史上值得探索的问题。郝经作为金元之际北方学术转变时期的典型代表,对他及同时代学者思想的比较研究,对于上述问题的推进和深入,都是有意义的。[18]
[1]郝经:《道论》,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17,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4页。
[2]郝经:《气论》,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17,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3~14页。
[3]郝经:《命论》,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17,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4~6页。
[4]郝经:《性论》,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17,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6~9页。
[6]郝经:《情论》,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17,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2~13页。
[7]郝经:《仁论》,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17,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4~16页。
[8]郝经:《养说》,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22,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5~7页。
[9]郝经:《让说》,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22,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8~9页。
[10]郝经:《教论》,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17,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6~19页。
[11]郝经:《先天图赞》,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22,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页。
[12]郝经:《周易外传序》,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29,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4页。
[13]郝经:《太极演总叙》《周易外传序》,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29,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0、14页。
[14]郝经:《太极图说》,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16,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9页。
[15]郝经:《先天图说》,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16,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1页。
[16]郝经:《先天图说》,见《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卷16,明正德李瀚刊本,1507,第10~31页。
[17]参见本书第一章《赵复遗著与理学北传》。
[18]本章原题《郝经理学思想研究》,刊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元代古籍研究专刊,第76~96页,本书收录时有增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