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世界尽头的境遇 > 1 起航遭遇台风(第2页)

1 起航遭遇台风(第2页)

10月26日长江口锚地

哔——哔——哔——哔……

尖利的警报声划破了江面的宁静。这哨声告诉我们——雪龙船即将倾覆,必须马上弃船逃生。我从**一跃而起,抓起床边的救生衣就往房间外冲。所有人从各自的位置向雪龙船预定的救生艇集结处跑去,甲板上、过道里都是脚步匆匆的船员。不到3分钟,我们全体队员集合完毕。

⊙警报声就是命令,大家边跑边穿上救生衣,这次演习为我们的节目提供了很好的拍摄素材。

这是我们上船后做的第一件大事——救生演习。这种全流程的仿真演练,让我们每个人都熟悉了逃生路线和集结地点。当灾难到来时,我们不会手忙脚乱、慌不择路地失去求生时机。

⊙雪龙号是我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我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该船总长167米,宽22。6米,满载排水量21025吨,最大航速18节,续航力达到了两万海里,它在1台13200千瓦主机和3台800千瓦副机的推动下,可载货物五六千吨。

雪龙船构造复杂,稍不留神就会像进了迷宫一样转不回来。一上船,船员就先带领我们了解和熟悉船体结构与设施。雪龙船甲板以上部分有七层,甲板以下分为四层。厨房和餐厅在甲板上一层,驾驶室在最高处第七层,地下一层是图书馆和粮食贮备库,二层是娱乐运动场所,三层是污水处理系统,四层则为汞房间。甲板上的其他楼层大部分用来住人,我粗算了一下,船上大约有七八十间房舱。船上还装备有各种先进设施和科学考察仪器,海洋物理、海洋化学、生物、气象和洁净实验室的面积约有200平方米,配备了全套的CTD和ADCP等国际先进的大洋调查仪器设备。

“雪龙”号不仅是一个流动的科学实验室,也是我们科考队员的家。我和亚玮在一层甲板的206房,两人一室,上下铺居住。面积约在10平方米。沙发、衣柜、写字台、冰箱一应俱全。靠门处的小卫生间可以24小时热水沐浴,但也许是为了强制节约用水,这里的水量总是不大,据说出发时装载了300吨饮用水,可供128人使用100天左右。雪龙船是乌克兰赫尔松船厂于1993年建造的,所以房间和家具设计带有明显的俄式风格——简单而且牢固。

我们还可以去小餐厅看DVD,远洋途中是收不到电视信号的。还好,船上有健身房、图书馆、卡拉OK厅可以排遣长途旅行的烦闷。这些设施全都很“袖珍”,游泳池的面积只有十五六平方米,所用的海水从大洋中直接抽取。

其实,我对雪龙船的初步印象还是来自父母给我的邮件。两个月前,雪龙船进行上海到厦门的动态性试航检验时停靠在了厦门。父母知道我即将成为它的船客,便不顾南国炎炎的酷暑,趁雪龙船开放日把它看了个通通透透。看到父母寄来在雪龙船上的照片,我可以想象父母跑到舱房里检查床垫、被子、卫生间的情景,一想到这里我心里不免有些酸楚。去南极的“生死状”,不仅要有科考队员本人的签字,还需要征得家属的同意,我偷着“代签”了我爸的名字。条款里关于“事故”、“人身意外伤害”等字眼对于父母来说实在过于残酷,他们签字无疑要经受内心的折磨。在遵守规定和呵护亲情之间,我选择了后者。

今天,雪龙船发给了我们各种生活用品,包括饭盒、被子、毛巾、维生素等林林总总数十件,品种之多让我吃了一惊。为此,队友张胜凯还在船上局域网BBS上写了一段有趣的描述:

“走进房间,发现**已放了一大袋日用品。望着这一大袋东西,想起前几日在武汉,同学们送行时拉我逛超市,同学问:‘给你买些拖鞋、洗发水、香皂之类实用的东西吧?’我手一摆,道:‘不用买,船上会发。’同学又问:‘那给你买些水果吧,补充维生素C。’我手一摆,道:‘不用买,船上会发。’同学再问:‘那给你买些奶粉、咖啡之类的营养品吧?’我手又一摆,道:‘不用买,船上会发。’同学大愕:‘你们是什么船啊,提前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我答曰:‘雪龙船。’”

⊙雪龙船航线图。

下午四点半,台风中心刚离开,雪龙船就起锚出发了。在向南的漫长航线上,我们将途经香港、赤道、澳大利亚、西风带,预计一个月后到达南极。本次航程将执行“一船两站”任务,为中山站和长城站进行物资、油料和食品补给,接运两站越冬轮换人员,沿途还要对海洋和气候开展科考。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孺子歌》

10月27日东海海域

雪龙船航行的速度很快,早上醒来时我们已经远离长江口,到达了浙闽交界的东海水域。海水颜色已经变绿了,不像长江口水面那样混沌发黄,离陆地越远海水颜色就越深。航行时没有了参照物,很难辨别方向和具体位置,就把这踏浪远征的雪龙船当作世界的中心好了,周遭的景致就是船舷两侧轮番上演的风景画,再不用费心思琢磨船开到哪儿了。

起航以后,距离海岸远近不同,手机信号时有时无。上午9点50分,我同时收到了两条短信。打开来一看,发现非常有意思。第一条是中国移动发来的,祝全球通客户旅途愉快,等等;第二条是台湾中华电信发来的,告诉用户拨打大陆电话的方法是00286加区号。在一个地点同时收到大陆和台湾两个电信系统的短信,这种在陆地上稀罕的情况也只有在被两个网络交叉覆盖的海域才会发生。平时我有删短信的习惯,一想到此行手机基本上“无可用网络”,我决定,从今天起收到的短信统统保留。茫茫大海上,这也许是和船外世界唯一的心理关联吧。

下午,我花了两个小时把昨天救生演习的内容编出了4分钟的节目。从这个周末到12月5日,央视要推出每周一期的15分钟专题节目《踏浪远征》,介绍我们向南航行的故事见闻。如果能顺利把这段节目传回去,就能保证10月31日CCTV-10晚间的第一期节目的播出。

船的航向一直在变,使用海事卫星B站在船上传输视频画面并不顺利,调整卫星天线板找信号时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传输节目时,我们先把片子存入一个讯道,然后向台里总控室传输,但怎么按传送键也发不出去。检查了所有的硬件端口和操作规程都没问题,只好试着用其他的讯道传输。换了一个讯道后,这次终于发送成功了,看来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多换几条讯道试试。

传输完节目,已经是晚上8点。刚刚坐下,就收到短信:“福建移动欢迎您。”看来已到了福建海域,不知距离家乡厦门有多远?心中不免惆怅。每年春节回家,下飞机后收到的总是这条短信,每次,我都会迅速删除,而这次却有了例外,小小短信,让我的心里充满了暖意,但也平生出了几分思乡的情绪。

⊙用便携式编辑机编好节目后,我们通过专用数据接口把节目导入TOKO硬盘机,模拟格式的节目信号被压缩成数据包后,利用海事卫星Inmarsat-B站向国内回传信号。

我哥昨天的邮件说,他买了一幅大世界地图挂在墙上,希望我每次联系时尽可能告知所在的经纬度,这样他就可以标出我们挺进Dome-A的完整路线了。他还找到一个专业网址,可以在上面实时查到南极的气象条件,甚至连南极另一个冰穹Dome-C观测站的温度和风速也能看到。尽管Dome-A和Dome-C相距甚远,但家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和我在心理上靠得更近些。海风中弥漫起潮湿的感觉,我知道年逾六旬的父母一定会在地图上认真作出我此行的每一处标注的,有家人在远方与我同行,向南这一路都不会寂寞孤单。

大地将遍布通讯神经,他们将以思考的速度把这块土地上的消息四处传播,从而使各地都会变成比邻。

——电报发明人莫尔斯

10月28日

今天是海上航行的第4天。下午雪龙船到达香港锚地,这是起航以来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海岸,大家纷纷跑到前甲板以岸上建筑为背景照相。我则忙着用铱星电话和中央电视台驻香港记者站常江女士联系,确定第二天的采访计划,这次雪龙船访港也是他们的报道题材。

据了解,“雪龙”号破冰船抵达香港后将停靠在尖沙咀海运码头,30日和31日连续两天在船上举行南极考察20周年展览,供香港市民和学生参观。30日还将举办“‘雪龙’号南极破冰之旅”的学术演讲与“极地星光”筹款晚会。11月1日,“雪龙”号将离港赴南极中山站。

我喜爱任何我所做的,它就是它本身的奖赏,我不想要任何其他的奖赏,因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比我已经得到的来得更好。

——萨特

10月29日东海海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