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圣乐歌谱 > 第十二讲 清唱剧Ⅱ 亨德尔(第2页)

第十二讲 清唱剧Ⅱ 亨德尔(第2页)

亨德尔的洗礼记录

经历了一段简短的宣叙调《那时瞎子的眼必睁开》(Thenshalltheeyesoftheblind)之后,出现了《弥赛亚》中著名的重唱《他必像牧人牧养自己的羊群》(HeshallfeedHisflocklikeashepherd),这是一段庄重、沉稳的旋律,女高音与女低音相互配合唱起牧歌般宁静平和的歌谣,具有动人的魅力。

第三部分讲述的是弥赛亚的受难,开头的大合唱《看哪,除去世人罪孽的神的羔羊》(BeholdtheLambofGod,thattakeawaythesinoftheworld)是亨德尔杰出的创作,庄严的主题、G小调的悲闷调性、浓重的乐队织体奠定了悲剧部分的基调。

女低音唱出感人的咏叹调《他被人藐视》(Heised),这段演唱用弦乐伴奏,描绘了神子基督被鞭挞时的场景,据说亨德尔是含着热泪写完该曲的,乐队的节奏非常平静,女低音演唱质朴、悲哀。合唱紧接着在F小调上做出应答,唱了一首《诚然他担当我们的忧患》(SurelyHehatebriefs),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郁闷的情绪。

经过两段简短的合唱之后,男高音宣叙调重新出现,他以紧张激动的口气唱道:“凡看见他的,都耻笑他”(AlltheythatseeHimlaughHimtos),然后便导引出下面的合唱《他把自己交托神》(HetrustedinGod),先是男低音呈示出4小节的赋格主题,然后男高音在平行五度上应答,音乐的发展渐渐华丽起来。

第27曲是凄凉的男高音宣叙调《辱骂伤破了他的心》(Thyrebukehathbroke),唱词选自《圣经·69号诗篇》,在这首短小的宣叙调里,调性变化异常频繁,接着引出男高音的咏叹调《看而后见的》(Beholdandsee)和《因为你必不将他的灵魂撇在地狱》(butThoudidstnotleaveHissoulinhell),后一首咏叹调采用了民歌旋律,但作曲家选用了明朗的A大调,独奏小提琴热情地演奏使音乐充满了希望。接着,情绪越发热烈起来,合唱《众城门啊,你们要抬起头来》(Liftupyourheads,Oyegates)采用了更加坚定的F大调,音乐的欢乐气氛令我们想起亨德尔著名的圣诞颂歌《普世欢腾》。

下一个段落歌颂的是“福音传遍天下”,先是一首合唱赋格《神的使者都要朝拜他》(LetalltheangelsofGodworshipHim),使用了颂赞时最常使用的D大调,接着的一首男低音咏叹调《你已经升上高天》(Thoneuponhigh)技巧上比较复杂,有些花腔的处理非常困难。这里引人注目的有一首女高音咏叹调,牧歌般平静、甜蜜的旋律令人不禁恍然出神,在都柏林首演时亨德尔用一首女低音二重唱代替了现在的咏叹调,但如今演出中,使用这首动人的咏叹调已经成为惯例。

亨德尔遗嘱

在通奏低音的伴奏下男高音唱了小咏叹调《他们的声音传遍天下》(Theirsouoalllands),这是一段富于表情的音乐。接着的是一首激动人心的男低音咏叹调《外邦人为什么争斗》(Whydothenationssofuriether),经过了苦难、斗争与牺牲终于迎来了胜利的凯旋,亨德尔写下了《弥赛亚》中最杰出的一首大合唱《哈里路亚大合唱》(Hallelujah),一共94小节音乐,亨德尔用严整的对位法编织出强有力的胜利赞歌。

《弥赛亚》的最后一部分是关于“死与复活”的故事,在《弥赛亚》中的分量相对比较小,先是一首女高音咏叹调《我知道我的救世主活着》(IknowthatmyRedeemerliveth),E小调清纯的旋律与先前《哈里路亚》辉煌热烈的音乐有着极大的反差。接近尾声时又一首女高音咏叹调《神若帮助我们》(IfGodbeforus),这首乐曲的风格典雅、高贵,有着浓郁的古风,而随后的大合唱《会被杀的羔羊》(Worthyisthelambthatwasslain)则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合唱爆发出惊人的威力,高音声部达到了很高的音域。最后,整部《弥赛亚》在一曲壮丽的《阿门合唱》中结束。

绘画中的参孙与达莉拉

18世纪40年代之后,亨德尔相继创作了两部清唱剧名作——《参孙》(Samson,1741)和《犹大·马加比》(JudasMaccabaeus,1746)。《参孙》的脚本主要参考《圣经》,编剧汉米尔顿还认真研究了英国大诗人约翰·弥尔顿的叙事诗《参孙》(SamsonAgonistes),结合这两部分资料最后写成了清唱剧的脚本。参孙的故事见于《圣经·士师记》(Judges),参孙的希伯莱文含义就是“小太阳”,有强壮的意思。参孙从小就是个很特别的犹太孩子,他父母曾替他发誓终身蓄发,不接触不洁的食物,不饮酒等,于是神赐予参孙超人的神力。传说他曾徒手杀死过一只狮子,还用简单的武器一个人打败了一千多个非利士人。后来参孙爱上了一个名叫达莉拉的非利士女子,不料达莉拉却是奸细,她打探到参孙的神力源于那一头永远积蓄不剃的头发,于是乘参孙熟睡剃掉他所有头发,参孙神力尽失为非利士人俘虏。一天,非利士人将参孙带到大殿中戏弄,参孙向耶和华发愿:“主耶和华啊,求你眷念我,神啊,求你赐我这一次力量,使我在非利士人身上报仇。”于是参孙暂时恢复神力,他扳倒殿柱与3000名非利士人同归于尽。

《犹大·马加比》的创作其实与1745年至1746年英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有关,苏格兰王室的斯图亚特王朝汉诺威选帝侯入侵英国,英军奋起反击,在此期间英国国内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亨德尔深受感染,并出于对王室的尊崇写出了《犹大·马加比》。

1746年4月16日,英军在库尔顿()大败苏格兰军,为表彰作战有功的威廉王子(国王的次子),也就是历史上的库布兰德公爵,1747年4月1日当他率军凯旋之际在伦敦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当日,亨德尔以《犹大·马加比》参加演出,马上引起巨大轰动,在亨德尔作品中,如此充满男子汉气概的、爱国主义的、渴望自由的创作实属少见,《犹大·马加比》是那样受人欢迎,以致到处上演,亨德尔曾回忆他本人就亲自指挥过不下40次。

神学家莫瑞撰写脚本依据的是《圣经次经·马加比传》,马加比其实不是名字,而是传主犹大的别号,意思是“锤子”,这里的犹大与出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不是同一个人,犹大·马加比是犹太民族英雄,当叙利亚人侵入以色列土地的时候,犹大·马加比与他的三个兄弟率领人民起来反抗,并最终战胜了侵略者。

库尔顿战役

亨德尔清唱剧的最后压卷之作是1751年写的《耶夫塔》(Jephtha),耶夫塔的母亲是妓女,他从小就是出名的勇士,但因为母亲没有地位,被部族的长老驱赶。后亚扪人攻打基列(也就是耶夫塔的家乡),长老出面请他回来主持政务,耶夫塔不计前嫌回到基列,领导人民击败亚扪人。在战场上他向耶和华发誓,将得胜归家时第一个出门迎接他的人奉献给主,最后凯旋时迎候耶夫塔的第一个人竟是他唯一的女儿,耶夫塔痛苦万分,但依然实践诺言,其女终生未嫁。耶夫塔一共作了以色列6年的士师(即领袖),死后埋葬在基列。

关于《耶夫塔》的创作没有突破什么神速的作曲纪录,相反还比亨德尔的其他许多清唱剧作品来得慢,在这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三个值得注意的细节,虽然事情非常微末,但大约可以折射出当年亨德尔的心态。首先,亨德尔是个很少谈及自己年龄的人,但他却意外地在《耶夫塔》手稿的扉页上写道:“aetatis66”(66岁)。其次,自从到英国之后,亨德尔已经十分习惯用英语写作,但关于《耶夫塔》的两段重要注解他全部都是用德文书写的,就连前面的岁数也是用德文注的。另外,1751年1月21日亨德尔开始创作《耶夫塔》,2月2日完成第一部分,而第二部分仅仅写了10天就告中断,照他平时的速度是完全能够写完该部分的,然而亨德尔却意外地停下了笔。后来他在手稿上注解道:“Bisshierherkomen,den13。Febr。1751verhiweiosmeineslinkenAuges。”(1751年2月13日写到这里,不得不停下,原因是我视力令人讨厌地衰退。)中风并没有使他屈服,而失明却令亨德尔痛苦万分,人到了老年就需要同衰老搏斗,这种斗争常常会叫人心力交瘁,66岁的他是否想到了死亡,回念故乡哈雷的山水亲情,或许这就是亨德尔为什么突然恢复使用德文的原因。又过了十天,亨德尔提笔,虽然有些颤抖,但字里行间充满了希望:“dewasbesserwangen。”(23日情况有所好转,我的工作得以继续。)

亨德尔墓

几天之后,亨德尔完成了第二部分的终曲大合唱,最后他用这样的词句来结尾:“凡遵循不悖的真理,无论如何——皆对!”这就是我们注意到的第三个细节,本来莫瑞的原词是:“凡神注定的,皆对!”在这部分唱词中原本这句话语出现五次,而亨德尔全部将“GOD”(神)改为了其他代用词语,这种改动说明了什么呢,对普通人来说也许不意味什么,但对于一个经历坎坷,晚年连续遭到中风、失明打击的66岁的老人,可能就意味颇多了。

一个月过去了,1751年8月30日亨德尔终于写完了《耶夫塔》,然而他的视力却一天天衰弱下去,到1751年年底他的一只眼睛已经失明,另一只正在加速衰退,1752年2月26日在科文特花园剧院,亨德尔亲自指挥了《耶夫塔》的首演,那时他只能靠一只眼的微弱视力看面前的总谱,虽然18世纪的指挥没现在那么重要,但失明对于一位作曲家来说也是异常痛苦的。

亨德尔的清唱剧创作(主要指英国清唱剧)持续了几乎半个世纪,从早年的《乌德勒支感恩赞》开始到1759年去世,从未间断,在最重要的30年黄金创作时期里,他写出了大量优秀清唱剧,其中最伟大的巅峰当然是《弥赛亚》(Messiah),1759年3月30日亨德尔在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最后一次指挥了《弥赛亚》,当时他又病又瞎,但却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坚持指挥全场,这个不服输的倔老头儿令观众感动不已,15天之后,1759年4月14日亨德尔去世,享年74岁,比巴赫多活了9年,不过他们都是在黑暗中度过了余生。他被安葬在西敏寺,因为在英国人心目,中亨德尔早就已经是伦敦人了。

[1]当时亨德尔中风后健康情况急转直下,需要依靠秘书的帮助才能阅读与创作。

[2]Pifa,皮费洛双簧管的简称,也有写成Piffaro的,既特指一种竖笛般的乡村管乐器,也可以泛指所有16世纪的管乐器。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