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圣乐歌谱 > 第十三讲 清唱剧Ⅲ 海顿贝多芬到清唱剧的衰落(第1页)

第十三讲 清唱剧Ⅲ 海顿贝多芬到清唱剧的衰落(第1页)

第十三讲清唱剧Ⅲ:海顿、贝多芬到清唱剧的衰落

从亨德尔之后,再也没有出现在宗教题材清唱剧的创作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能与他相提并论的作曲家。当然,还是不乏名作、名家,比如海顿和他的《创世记》。

海顿和他的《创世记》

海顿

海顿是个很和气的人,很少发怒,也不喜形于色,人们称他为“爸爸海顿”,然而,在作曲方面海顿却不是个墨守陈规的人,他的大胆改革与锐意进取精神总令同行刮目相看,海顿从米兰、曼海姆等各乐派近百年的创作经验中汲取灵感,最终探索出自己的方法,客观的看,如果没有海顿的辛勤探索就不会有莫扎特的成功,更有学者认为海顿的创作标志着古典时代的真正到来,也就是说海顿是一道分水岭、里程碑。海顿声乐创作的最高成就是他的清唱剧,在18世纪他是该领域当之无愧的大师,1774年海顿写出了第一部著名的清唱剧《托比亚来归》(IlRitornodiTobia),当时海顿年届不惑,精力旺盛。托比亚这个人物出自《圣经·次经》,托比亚的父亲托比是个恪守律法的犹太老人,战争中被俘虏到亚述,他行过许多善事,年老后双目失明,却依然笃信上帝,最终上帝遣天使恢复了托比亚的视力,并促成了托比亚同撒拉的婚姻。

1798年后,海顿连续写出了两部伟大的清唱剧名作《创世记》(Sg)和《四季》(DieJahreszeiten),这两部作品可以看作是整个古典时期最杰出的清唱剧,堪与巴赫、亨德尔的作品相媲美。这两部杰作中,《创世记》是宗教题材的,1795年海顿从英国归来后,恰好他的经纪人萨洛蒙给海顿看了一个现成的清唱剧脚本,是英国一位没有什么名气的诗人利德雷根据英国大诗人弥尔顿的名作《失乐园》以及《圣经》中有关创世记的经文改编的台本,但海顿的英文水平还没有高到可以按照原文谱曲,作为粗通英文的读者,他对《创世记》的命题以及利德雷的台本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于是他将台本带回了维也纳。海顿一回到维也纳(也有文献学家认为时间是在1796年年初)就找到了他的朋友斯威滕男爵(GottfriedvauSwieten,1733—1803)将利德雷的台本转译成德文,斯威滕是当日维也纳炙手可热的人物之一,他不仅是玛丽亚·特蕾莎女王的御前大夫,还是出名的外交家(他是奥地利派驻普鲁士的外交官)以及维也纳数一数二的消息灵通人士,而且他爱好艺术,有“音乐之友”的名声。斯威滕根据海顿的要求着手将利德雷的台本翻译成德文,并且对其中一些场景进行修改。

弥尔顿

海顿自己回忆《创世记》的创作时这样写道:“写《创世记》时我是多么虔诚,也许从来没有那样虔诚过,每天我都跪倒向上帝祈求赐予我力量完成这庞大的作品!”1798年4月6日,海顿接到邀请,他的《创世记》将被安排在施瓦岑伯格亲王的宫殿举行首演,因为亲王从消息灵通人士处获悉海顿已经完成了一部伟大的清唱剧。有关1798年4月29日首演盛况的回忆大同小异,所有人都使用了“伟大”、“被征服”、“感动”等字眼,音乐界的评价是自从巴赫、亨德尔之后,如此鸿篇巨制又能深受赞誉的佳作是仅见的。此后,《创世记》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在欧洲许多城市上演,《创世记》的第一次公开演出(首演是沙龙性质的,非贵族身份无法接到邀请)是在1799年3月19日,地点在维也纳皇家宫廷剧院,海报上写着作曲家的头衔“音乐博士、艾兹特哈奇亲王宫廷乐长”,所谓音乐博士是指牛津大学授予海顿荣誉音乐博士头衔,至于宫廷乐长的头衔,虽然海顿当时早已退休,但亲王仍然保留了他的这一头衔。巴黎首演是在1800年的圣诞夜,本来法国方面邀请海顿亲自指挥,但因为奥地利与法国6个月之前刚刚打了一仗,而且奥地利战败,所以海顿拒绝了这一邀请。首演当日拿破仑也出席了,当时他还只是第一执政,虽然在去剧院的路上遭遇了刺杀,但拿破仑还是坚持观看了演出。

乐曲赏析:《创世记》

《创世记》从第一部分“混沌”开始,先是乐队的引子,海顿使用了有些晦暗的C小调,节奏非常缓慢,给人以一种摇摆的感觉,开始时并没有鲜明的主题出现,渐渐地,调性和主题才呈现出来。

接着,大天使拉斐尔(男低音)唱出了《创世记》的第一句“远在太初,神创造了天地”(ImAnfangeselundErde),海顿让乐队轻柔地伴奏,音量非常小,然后,合唱附和着唱起下一句“神的灵运行在水上”(UesschwebteaufderFlachederWasser),此处乐队突然戛然而止,合唱讲述“神说要有光”(undgottsprach:EswerdeLicht!),唱到“光”的时候,海顿将调性突然变成了坚定、明亮的C大调,一时间气氛豁然开朗,仿佛光明降临。

天使乌列尔(男高音)在宣叙调里描述了神创造光明的经过,“神看见光,认为那是好的,神就把光明与黑暗分开了”(UndgottsahdasLicht,dassesgutwar,undGottschieddasLiderFinsternis),此后便是《创世记》里的第1曲咏叹调,乌列尔演唱的《黑暗的阴影在神圣的光明面前消隐无踪》(NunsvordemheiligenStrahledessDunkelsgraulicheS),这段唱词不见于《圣经》,是斯威滕的大作,海顿将原本平淡无奇的唱词谱写成华丽的颂歌。

海顿的经纪人萨洛蒙,他促成了《创世记》

维也纳的圣斯蒂凡大教堂

第3曲宣叙调是拉斐尔的,他描绘了在创世的第二天神将水分开的情形,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于是地上就有了水。天使加布里埃(女高音)唱起了赞美神创世功业的歌曲。这里有一个问题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海顿从英国带回的原始脚本上,天国的诸多人物是严格分出主次的,有天使长、普通的天使以及各色更低层次的神仙们,但英文本到了斯威滕那里就变成了另外一副模样。斯威滕虽然生活在君主制的奥地利,但却饱受法国大革命思想的影响,于是在他的笔下,所有的天使一律平等,这段唱词变成了所有天国的臣民共同颂赞主的丰功伟绩,这也成为后来人们攻击海顿共济会思想的口实。合唱配合加布里埃称颂神在第二天所造就的伟业。

第5曲依然是拉斐尔的宣叙调,他告诉人们,神在创世的第三日将天下的水汇集在一处,于是陆地便形成了,紧接是拉斐尔的咏叹调《在暴风雨的海上,发泡的波浪卷卷翻滚》(RollendinsWellesigestumdasMeer),这一唱段的中心调性是D小调,开始是描绘海上的暴风雨,后来又提到了陆地上的层峦叠嶂和涓涓小溪,情绪变化巨大,海顿用音乐语言描摹事物、渲染情感的本领真是令人赞叹。

在第7曲宣叙调里,加布里埃陈述了神创造草木的事件,“神说:地上要长青草”(UndgottspragedieErdeGrashervor),加布里埃唱起了欢欣的咏叹调《而今草场新鲜嫩绿》(dieFlurdasfris),歌中唱到芳草如茵,树上硕果累累等,海顿选用质朴的民歌旋律作主题,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乌列尔一曲简短的宣叙调(第9曲)之后,合唱唱起了一首欢乐颂赞的歌曲《伴着弦音,弹起竖琴》(StimmtaedieLeier),合唱的后半部分是一段比较自由的赋格“他装扮天国与大地”(DeHimmelu)。从天地的大混沌之中出现了明媚的阳光,海顿为了表现这壮丽的场面,没有在一开始就使用辉煌的D大调,而是让乐队在小调基础上逐渐加强力度,最后才转到D大调上,使人产生一种光明终于降临人间的感受。第11曲还是乌列尔的宣叙调,他叙述了神创造群星的经过,接下来的第12曲宣叙调在风格上如同咏叙调,非常质朴。

有些急不可待的合唱冲破了乐队伴奏的束缚,用坚定的C大调唱起了著名的合唱曲《诸天称颂神的荣耀》(DieHimmelruhmendesEwigenEhre)。合唱呈示的是乐曲朴素的主题,3位天使则组成了三重唱穿插其间,造成了一种对比的效果,调性上海顿以C大调代表白昼,C小调表示夜晚。此后合唱继续以赋格方式做出与之相应的对位展开,在颂扬神的荣耀与传世功业的大合唱中,第一部分结束。

第二部分以加布里埃的宣叙调(第14曲)开始,她讲述了神创造游鱼与飞禽的故事,接下来的一首女高音咏叹调《雄鹰振动强健的羽翼在天空飞翔》(AufstarkemFittigetsichderAdler)是作曲家同诗人默契配合的产物,海顿使用了F大调,这在古典与早期浪漫派作曲家手中普遍用来描绘大自然的情景,海顿用精致的旋律描绘了云雀、鹰、白鸽等飞禽在天空自由翱翔的景象。几年之后,海顿的学生贝多芬以同样的调性创作了一部描绘大自然的交响曲——《第6交响曲——田园》。

拉斐尔讲述了神创造大鲸鱼的事情(第16曲),他在这首宣叙调里提到了神的祝福:“生长吧!繁殖吧!”(Seidfruchtbaralle,mehreteuch)。接着是一首短小的宣叙调(第17曲),天使们歌颂神创造世界第五天的功业。3位天使在此合作唱了一首三重唱《山岗迤逦,而今铺满新绿》(Istehn,mitjungemGru,diewogigtenHugelda),A大调民歌般质朴的旋律同样发展成了辉煌的咏叹,此后合唱进入,形成了三重唱与合唱的欢闹场面(第19曲),情绪越来越激动起来。

所有的创造当然以生命的创造来得更加伟大,拉斐尔继续他的叙述(第20曲)“地要生出活物来,各从其类。牲畜、昆虫、野兽,也各从其类”(EsbringedieErdehervorlebendeGesachihrerArt,ViehundkriedesGewurmundTierederErde),这段话是《圣经》上的经文,接着,斯威滕又根据这层意思附会出新的宣叙调,在这里,海顿成了画家,他用色彩丰富的乐器组合来表现不同动物的形态,狮子、虎以及高贵的骏马等,如此写实的描摹在古典时期是较为典型的,也并不多见。拉斐尔接着唱起了一首抽象赞颂神创造动物功业的咏叹调(第22曲)《如今天国充满荣耀的光芒,地上彩饰更加辉煌》(invollemGlanzederHimmel,nunprangtinihremSchmuckedieErde)。

下面便是激动人心的创造人的场面了,乌列尔的宣叙调(第23曲)告诉我们:“神照着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UndGottsMensaemEbenbilde),而后面的咏叹调着意刻画了乌列尔对神伟大创世的狂喜之情。至此,创世的伟大功业大功告成,6天之中神创造了世间万物,拉斐尔在宣叙调中(第25曲)唱道:“天使高声合唱,称颂第六天的终了!”(undderhimmlischeChorfeiertedasEagesmitlautemGesang)

合唱也加入到欢庆的行列之中(第26曲),海顿心满意足地让合唱宣告神的伟业终于成就。第27曲是美妙的3位天使的三重唱《主啊,世间万物在等待仰望》(ZuDdir,oHerr,blicktAllesauf)。但就在此时。男低音拉斐尔唱出了暗淡而恐怖的预言,“主若一旦转过脸去,所有万物必将惶恐惊惧。你若取走他们的气息,众生变为尘土消失殆尽”(DuweabDei:dabebetAllesu。Dunimmstdeaubzerfallensie)。

海顿在维也纳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