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人格心理学许燕 > 第一节 罗特的社会认知论(第2页)

第一节 罗特的社会认知论(第2页)

人际信任(irust)是指个体对他人言语承诺的信赖程度(Rotter,1971)。一般来说,人际信任高的人,较少说谎,较少欺骗或偷窃;他们倾向于给他人第二次机会,并尊重他人的权利;他们的心理较健康,常被他人视为朋友。反之,人际信任度低的人,总是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他人。

控制点(或控制源)(lotrol)也称为强化的内外控(interernaltrolofrei,简称IE)是指个体日常生活中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看法。内控者相信凡事都是由自己控制的,将成功归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把失败归于自己的疏忽或能力不足,即将行为的结果视为自己的努力或个人的特质。外控者相信凡事都不是自己能左右的,把成功归因于幸运,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即将行为结果视为运气、命运或其他力量的作用。因此,内控者面对问题更倾向于主动去解决,因为他相信个人的努力能有所作为。外控者面对问题则可能听天由命,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是无能为力的。这两者都是一种类化了的预期。

3。人格发展

罗特认为,人们的心理需要是习得的。习得的需要本质上是社会的,因为它的满足和强化要依赖于他人。在人生的早期发展阶段,对儿童来说父母是重要人物。随着人的成长,强化变得要依赖更广泛的人,如老师和朋友等。到了成年,人们依赖他人来满足爱、情感和认可的需要。罗特(1954)提出了六个需要类别:(1)认可—地位需要:是一种超越的、获得社会地位的需要,被视为比他人更优越的需要。(2)支配需要:是控制、影响他人的需要。(3)独立需要:为自己做主和靠自己的力量达成愿望的需要。(4)保证—依赖需要:希望有他人来保护、支持和帮助,以避免挫折或处罚使个人达到有价值目标的需要。(5)爱和情感的需要:被别人接受和喜欢的需要,对他人给予关切和感情的需要。(6)生理舒适需要:追求生理满足,与安全感相关联的身体舒适的需要。

罗特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际交往经验的范围、丰富性和性质。儿童时期,父母成为儿童的强化刺激,儿童从父母那里获得爱、称赞、鼓励、认同等强化,当强化产生类化之后,儿童会用同样的方式来觉知和评价其他人,并学会从他人那里获得需求和强化。家庭和学校都会对儿童人格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为罗特认为,人格发展依赖于父母、同伴的标准、目标和交流的技巧等。那些关心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会给孩子带来恰当的强化,而那些给孩子不恰当强化或对孩子持拒绝态度的家庭,孩子不可能学会适应社会的各种行为,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反社会、自私的行为。同时,过于溺爱和保护的家庭也会对儿童产生不良后果,之后的学校生活有可能成为一种对儿童产生创伤体验的情境,因为学校不会像家长那样保护、纵容学生。罗特认为(1954),要帮助儿童健康成长,父母、教师以及他人应该对孩子是和蔼、宽容、民主、言行一致的。

三、研究方法

罗特(1954)曾指出五种方法可以用在临床情况下对人格进行研究:

(一)访谈

在咨询和治疗的情况下,访谈(interview)是可以用作探查人格特质的方法。根据社会认知论的概念,在访谈中,咨询员或治疗者可以了解当事人的需要、行动自由度和需要的重要性。

(二)投射测验

罗特认为,投射测验(projectivetests)在临床的诊断方面颇有用途,但是他认为罗夏克墨迹测验不能测量社会认知理论的那些概念;而主观统觉测验能够提供许多人际交往经验的资料(如母子关系)。

罗特自己编制了半投射测验《语句完成测验》,如“我希望____”“我喜欢____”“我的爸爸____”,等等。由于字根简单,限制很少,被试有充分的自由将自己的意见和情感投入句中,因此从其反应中可以察见当事人行动自由度、某些情境中失败的预期以及一般性的冲突等。G(1968)在他的调查中,曾发现语句完成测验在临床方面的应用,仅次于罗夏克墨迹测验、主观统觉测验、韦氏智力量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画人测验,而居于第六位。可见,它是很受人欢迎的工具。

(三)控制性行为测验

控制性行为测验(trolledbehavioraltests)相当于在实验情况下的观察。被试被安置在某种情境中,由研究者安排某些刺激的改变,以观察被试的反应。例如,研究者希望了解被试对压力的反应,他就可以将被试安置在某种真实的压力情境下(如考试),来观察他的反应。这种评价方法可以用来验证社会认知理论的某些假设,如在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后被试预期的改变。

(四)行为观察技术

行为观察技术(behavioral-observationteique)是由研究者在自然情况下,对被试的行为作非正式的观察。这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被试在实验情况下行为类化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情况。

(五)问卷

罗特认为,问卷法(questionnaire)可以用来验证社会认知理论的某些概念,他自己编的《内—外控制点量表》就是常被使用的一种问卷。

《内—外控制点量表》(I-EScale)被用来测量人们内外控信念的倾向。它的内容十分简单,全量表共包含23个强迫选择题,每题有两个强迫选择题,每题有两个题句,其一显示外控信念,另一句代表内控信念,让被试选择与自身相似或相近的一句话。

样题:a。我经常发现将要发生的事情会发生。(外控)

b。在作出采取行动的决定时,从不相信命运。(内控)

评分时只计算其所选外控信念的句数,每句1分,所以得分范围是0~23分,分数越高表明外控信念越强。罗特并无意将人分为内控外控两类,通常只能说某人的强化控制重心属内或属外而已。不过在研究时为了便利,经常会说某些被试为内控者,某些被试为外控者。从量表的评分法,可以观察出0~23是一个连续渐变的情形,并未指定何处为内控和外控的分界线。

习栏7-2

鉴别你的控制点

控制点的概念已受到许多人格研究者的注意。但是此领域的研究有一项争议,那就是测量方法的发展。罗伊、包赫斯(1983)设计了一份量表,用以测量控制点三个不同维度:对个人成就情境中所知觉到的控制力,例如通过考试或者制作书架;对人际相处所知觉到的控制力;以及对社会与政治事务所知觉到的控制力,例如政府贪污与未来战争的发展。包赫斯发现,人们对于其中一两个领域或许有强烈的控制感,但对其他方面则没有。举例而言,他发现,了解学生在个人成就及人际关系上的控制感,并无助于预测他们未来的地方性投票行为;而只有社会政治量表才能做这方面的预测。

以下是包赫斯控制点量表中个人效能分量表。对每个题目,被试可以用下列的分数指出该描述句适用于本身的程度:

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有一点不同意4=没意见5=有一点同意6=同意7=非常同意

1。我得到想要的东西时,通常是因为我下过工夫。

2。我做计划时,我几乎可以肯定让计划实现。

3。我比较喜欢带有运气成分的游戏,而不是纯技巧性的。

4。只要我下决心,几乎所有的事都可以学得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