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人格心理学电子书 > 第二节 理论观点(第2页)

第二节 理论观点(第2页)

根据后来的研究结果,艾森克加入了第三个维度:精神质—超我机能(psy-superegofung)。精神质(又称倔强,讲求实际),并非暗指精神病,它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但如果某人表现出明显的程度,则易发展成为行为异常。在这一维度上得分高的人可能是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感觉迟钝,与别人不友好,喜欢挑衅,做一些稀奇的事,并且不顾危险。在这一维度上得高分的人被描述为“自我中心的、攻击性的、冷漠的、缺乏同情心的、冲动的、不考虑他人的,并且通常是不关心正义和他人福利的”(Eysenck,1982)。可以说在这一维度上得高分的人正是那些应该接受某种审判或心理治疗的人。

四、人格成因

(一)人格的生物学基础

1。抑制理论、唤醒理论与内外向性

早期,艾森克主要借用巴甫洛夫(Pavlov,1927)和特普洛夫(Teplov,1964)提出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理论来解释内外向个体的人格差异。他认为,外向者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强而兴奋过程弱,其神经系统属于强型,对刺激有很强的忍受能力;而内向者皮层兴奋过程强而抑制过程弱,其神经系统属于弱型,忍受刺激的能力有限。由于外向者皮质抑制过程强,他们对刺激的反应较慢且强度较低,他们渴望强烈的感觉刺激,是刺激寻求者;而内向者与外向者相反,他们对刺激的反应快且强度高,是刺激回避者。

不少行为实验研究支持了抑制理论。比如外向者更能忍受疼痛刺激(Eysenck,1965,p。83),更喜欢明亮的颜色、高频音乐,更喜欢酒精和服用其他药物,喜欢抽烟,沉浸在各种形式的性活动中(Eysenck,1965,pp。84—85;Miller,1997,p。153)。

尽管抑制理论有助于解释内外向的行为差异,但这些概念难以测量。于是艾森克提出皮质唤醒(corticalarousal)这一概念,是指个体身心随时准备反应的警觉状态。艾森克认为内外向之间的差异源于上行网状激活系统(AsgReticulauAgSystem,简称ARAS)功能差异。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是向上贯穿于皮层的纤维网络,皮层的警觉和唤醒与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功能及兴奋状态有关。在艾森克的理论中,内向者的皮质唤醒水平天生就高于外向者的皮质唤醒水平,因此,当同样强度的刺激作用于内外向者时,内向者体验到的强度要高于外向者(Eysenck,1976,p。113)。艾森克说:“一旦感官刺激被皮层记录,虽然皮层记录的是关于刺激强度、皮层唤醒强度的一种总体信息,但内向者在心理上感受到的刺激强度要高于外向者。”(Eysenck,1976,p。133)可以说,内向者比外向者对刺激更为敏感。内向者与外向者觉知到的强度是心理层面的而非实际的刺激强度。大量科学研究表明,虽然内向者报告感觉到更强的刺激,但从生理数据来看,内向者的唤醒水平并不比外向者高多少(Stelmack,1990,p。113)。艾森克进一步假定高水平与低水平刺激都会使个体产生消极感觉和消极经验评价,只有中等强度的刺激才会被感知为积极的快乐情调。因此,外向者的刺激偏爱水平应该高于内向者(Eysenck,1985,p。248)。

唤醒理论不仅可以解释之前发现的内外向个体忍受疼痛刺激上的差异与刺激寻求倾向差异,而且还能解释一些新的事实,比如学习成绩和学习习惯。弗恩哈姆(Furnham)和布拉德利(Bradley)1997年发现:内外向个体在安静环境下阅读成绩无差异的被试,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播放音乐,内向者的表现要远差于外向者。坎贝尔(Camphell)和哈雷(Hawley)1982年发现,内向的人更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使用独立的阅览桌椅学习,而外向者则更喜欢社会化区域,即那些在听觉和视觉刺激都比较高的环境下学习。外向者还报告他们喜欢在比较喧闹、嘈杂的地方学习。艾森克预测外向者的觉醒水平比内向者低,所以需要更多的外部刺激维持学习状态,在单调的学习环境里,外向者更易出现反应抑制,表现在行为上,外向者需要更多的休息,实验研究也证明了这一假设(Davies,D,R;Parasuraman)。

外向者与内向者的饮食喜好亦有所不同,最近,兰德瑞姆(Landrum,1992)发现,外向大学生更喜欢吃巧克力、喝咖啡、喝茶及其他软饮料如可口可乐等。这些饮料都含有咖啡因,能增加皮层的激活水平。另有研究表明,咖啡因对个体学习成绩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换句话说,内外向人格是咖啡因与学习成绩之间的调节变量,大剂量地服用咖啡因可以提高外向者的专业学习水平,而对内向者正好相反,服用越多,学习成绩越差(Bullock&Gilliland,1993)。

2。自主神经系统与神经质

早期,艾森克提出自主神经系统是与神经质密切相关的解剖结构。艾森克预言,高神经质对压力的反应更为强烈,表现在心律、皮肤电、呼吸、肌肉张力、血压、消化系统的反应更为强烈。但批评者指出,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上的差异只是外部表现而已,将其作为神经质的生理基础并不合适。后来,艾森克把支配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边缘系统(包括海马、扣带回、杏仁核、中隔和下丘脑)也作为神经质的解剖学基础。高神经质者的边缘系统激活阈值较低,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性较强,因此他们对微弱的刺激倾向于过度反应(Eysenck,1985,p。206)。边缘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及皮层唤醒均与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有联系。

艾森克发现焦虑和神经质有很高的正相关(学习者的焦虑分数和神经质分数相关为0。60~0。70)。焦虑包括两种成分:情绪反应与忧虑。前者指焦虑的生理与情绪反应,包括紧张、心律加快、唤醒水平升高、呼吸频率增加等,后者主要是焦虑的认知成分,比如消极的自我评价和任务期待。研究表明,焦虑水平高的个体在考试中表现不好(Eysenck,1985,pp。293—294)。换句话说,当高焦虑的个体与低焦虑个体在任务中的表现相同时,高焦虑者一定付出了在心理与身体健康上更大的代价,消耗了更多的认知资源(Eysenck,1985,pp。298—299)。

3。荷尔蒙和精神质

同前两种维度一样,艾森克在提出精神质这一独立维度之后,一直在努力寻求其生理基础。然而,由于这一维度较前两者提出都较晚,至今还未发现其解剖学基础。但艾森克依据问卷研究结果认为,精神质可能只和男性有关,特别和雄性激素分泌有关。艾森克发现,男性在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精神质维度上的得分要高于女性,男性罪犯和精神病患者要多于女性,女性(至少在绝经前的女性)精神分裂的可能性要低于男性。以上事实暗示精神质与雄性激素可能高度相关。但遗憾的是,目前还缺乏足够的生理心理学实验证据支持这一结论。

4。遗传作用的研究证据

艾森克在谈论到人格发展时,一直都十分重视遗传的作用,他认为形成人们人格之间差异的主要是生物基础。他给出了三个方面的研究论证来支持其理论观点:

(1)人格三维度的普遍存在

艾森克也用了跨文化研究的结果来支持他的观点。一项在许多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中开展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了人格中同样的三个维度:内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Barrett&Eysenck,1984;Lynn&Martin,1995)。艾森克认为,这三个维度不仅在他的研究中显示出来,其他研究者运用不同的数据收集方法也得到同样的结果(Eysenck&Long,1986)。艾森克推断,“如果生物因素不是起着主导作用的话,就不会有这样的跨文化的一致性,一般来讲,巨大的文化教育和环境差异会导致不同的人格维度,然而实际上却没有”(Eysenck,1990)。

他利用其所编的“艾森克人格量表”在35个国家民族文化团体实施大规模测量,其所选取的样本包括欧洲(法国、希腊、西班牙、匈牙利、冰岛)、非洲(埃及、乌干达等)、美洲(美国)、亚洲(日本、斯里兰卡)等国家的男女被试者,将所得资料分别进行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尽管这些国家之间社会文化的差异很大,这三个基本人格维度在各国的男性和女性样本中都普遍地存在着(Eysenck,1990)。另外,艾森克夫妇二人利用“艾森克青年人格量表”(JuniorEyseyQuestionnaire)测量西班牙、匈牙利、日本、新加坡等国的儿童,发现所得的结果和在成人方面所得的相同(Eysenck,1985)。由于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的普遍存在,显示它们不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而是由遗传的作用所决定的。

(2)人格特质的稳定性

如果人格特质是由遗传作用所决定,那么它将相对地不会因环境的因素而改变。换言之,它将会有较高的稳定性。反之,如果那些特质本身就是由环境作用形成的,那么它们自然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就艾森克所提的三种人格基本维度而言,若干纵向性研究都显示它们是很稳定的,外向—内向性具有跨时间的持续性。几个研究都已发现,这一特点上的个体差异水平在若干年的时期内都保持着相当的稳定性(Scarr,1969)。儿童时期呈现外向型者,到了成年期仍常是外向型的;内向者也是如此(Eysenck,1985)。被试者在人格特质量表上的分数,经过长时间后再度测试,仍有很高的一致性,表示在这段时间内,环境因素没有使他们在这些维度上产生明显的改变。一项研究中,被试在持续45年的时间里显示出内向—外向性水平的持续性(ley,1984,1985)。这也就是证实人格特质是基于遗传的作用。

(3)双生子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研究遗传作用的常用方法之一,是观察双生子在有关特质上的相关情形。就是比较在相同环境中及不同环境中生长的同卵双生子,在有关特质上相关的高低。艾森克指出:同卵双生子在同一环境中生长者,其外向性之相关为0。42,同卵双生子分开在不同环境中生长者,其外向性之相关为0。61,而异卵双生子的外向性之相关乃为-0。17。在神经质方面,也有类似的情形:同卵双生子在相同环境中生长者之相关为0。38,在不同环境中生长者之间相关为0。53,异卵双生子的相关为0。11。这些资料都显示:同卵双生子无论是在相同环境或分开在不同环境中生长,其人格特质的相关均较异卵双生子为高,这些都显示人格特质的遗传性。不过同卵双生子在相同环境中生长者的相关,反而较在不同环境中生长者低,这是较不容易被解释的。

在精神医学方面的资料显示:遗传作用在分裂症和躁抑症中均占重要的位置,病人亲属中罹患相同病症者的比例显著高于一般人口中患者之比例(Perris,1982)。同卵双生子同时患躁抑症者为58%,而在异卵双生子中同时患此症为17%(Bertelsen等,1977)。精神分裂症方面,哥特斯曼(Gottesman,1991)曾检视13对双生子的研究,发现同卵双生子,同时患分裂症的比例均在50%左右,而异卵双生子两人同时患分裂症者之比例为15%,遗传作用在此类病症中是相当明显的。

以上三方面的资料支持了遗传作用对于人格基本特质的影响。

(二)社会化过程

婴儿从出生后就生活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开始行为的社会化的历程。他要开始学习表现出取悦父母和社会的行为,以获得父母的赞美与鼓励,同时他也要学习避免表现父母所不喜欢的行为,以免受到惩罚。整个的社会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社会规范的学习是有明显的个别差异的。艾森克认为内向者学习社会规范比外向者快,有较高的效率。他相信这方面的差异是有遗传基础的,因为内向者的大脑皮质激发水平较外向者高,激发的状态会增进学习,所以内向者会学得快些(Eysenck,1985)。同时,内向者也容易形成比较强的良心作用,比如在产生违反社会规范的意念时,易引起焦虑和罪恶感,因此较少表现出犯罪的行为。不过艾森克也相信,极端内向者在有压力的情况下,可能表现强迫性行为、恐惧症或抑郁性行为(Eysenck,1965)。相反,外向者由于不容易建立制约反应(edresponse),其反社会行为的抑制作用也较低,所以犯罪者常常都为外向型人格。

艾森克虽然很重视人格的遗传基础,但他也强调人们所得自于遗传的只是一些先存的特质倾向(predisposition),这些特质的发展,仍然会受到其所在社会环境的重要影响。1995年,艾森克在第53届国际心理学会议上受邀作主题演讲。他的讲题是“跨文化心理学与心理学整合”(Cross-culturalPsydtheUnifiofPsychology)。演讲中,艾森克指出心理学未能达到整合,是因为:①某些“伪科学”(pseudo-sce)如存在主义、诠释学、精神分析学所造成的困扰。②实验研究和相关研究的冲突。③研究资料来源的高度选择性,研究者多以大学生或动物为对象。艾森克还指出另一个问题则为环境论与遗传论之争,事实上这两方面的因素总是同时存在的,重要的是两者的作用各有多少,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是怎样的。艾森克不赞成用环境作用来解释所有实证研究的结果,他指出已有许多研究显示遗传的生理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而若干跨文化的研究结果都给予了支持。他引用理瑟瑞(Licero)的话:“社会习俗不能征服自然,因为自然是永远不会被征服的。”艾森克特别指出许多研究的结果,强调遗传对性别差异、犯罪行为和人格类型的影响(Eysenck,1995)。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