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理论观点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深受西里尔·波特,查尔斯·斯皮尔曼和巴甫洛夫的影响。前两者是艾森克的老师,而巴甫洛夫虽未曾与艾森克谋面,但其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使艾森克认识到了解人格结构生理基础的重要性。艾森克的理论是心理测量学和生理学的复合体,这也正是他与卡特尔的重要区别之一,虽然两者同为因素分析技术的极力推崇者,也都主张人格理论建构必须基于经验实证基础,然而认真比较可以发现,卡特尔坚持归纳—假设—演绎螺旋的人格理论建构路线,强调预先无须主观界定,一切假设有待于前期试验观察而定;而艾森克使用假设—演绎的策略,重视之前的理论建构,经验实证研究只是作为佐证而已;从人格建构层级来看,艾森克更注重类型层面的因素提取;而卡特尔则没有对提取的16种根源特质进一步归类。另外,艾森克的兴趣与著作所涉及的范围在所有心理学家里是最广的。他著述的论题包括占星术、犯罪与人格、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变态心理学、种族背景、媒体的暴力、政治、性行为、人格评鉴、癌症与吸烟、催眠、幽默、人格与心脏病、人格与癌症、行为治疗、智能、维生素和创造天才等等。
一、人性观
艾森克并没有像其他人格理论家(如弗洛伊德)那样对对人性进行传统命题做出明确的回答,比如自由选择对决定论、乐观与悲观主义、人性善与人性恶、本能决定还是环境驱动、目的论与因果论。但每一个心理学家的理论都以其人性论为基础,从艾森克的著述中可以看出,他对人性持以下看法:
1。艾森克认为人类有自我意识,可以主观报告自己的态度、需要、动机、价值观,这是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能力。因此,研究动物只能从生活记录(L数据)与客观测量数据(T数据)来搜集,而研究人类还可以得到第三类数据——Q数据。
2。艾森克重视遗传对人格的重要影响。艾森克不是遗传决定论者,却认为特质的全部变异有约34来自于遗传,只有14与环境因素有关。
3。艾森克认为个体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人格理论应该重视个体独特的特质构成。
总体来看,艾森克认为人类基本上是生物性的个体。人们生来就具备了一些先存的特性(predispositions)或特质(traits),对于环境中的刺激,会表现出一些特定的反应。每个人的生物性结构都与其他人不同,因此其所具有的特质,也会呈现出个别差异。艾森克认为这些特质可能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为配合社会要求而有某些程度上的改变,所以人们的行为乃是其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只是生物性因素占了比较强的优势地位。
二、人格界定
艾森克认为人格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智慧和体质等,一个相当稳定而有持续性的组织,它决定了对于环境独特的适应。性格是指他在意愿行为方面比较长期而稳定的形态;气质乃是指他在情感行为方面比较持续而稳定的形态;智能乃指他在认知行为方面持续而稳定的形态;体质乃指他在身体形态和神经及内分泌比较长期而稳定的情况。”(Eysenck,1990,p。2)可以看出,艾森克强调稳定的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单元,这些特质结合在一起构成类型(type)。
三、人格结构
(一)确定人格构成因素的标准
艾森克认为单从因素分析中得到的人格结构,如果没有证明其存在的生物学基础,那将是毫无意义。因此,他提出了确定人格因素的四条标准:
1。必须有证明因素存在的心理测量学证据。这一标准要求这一因素不是主观臆断而是经得起检验,是可信的、可被验证的、可以重复的。
2。该因素必须具有遗传性,并符合既有的遗传模式。要排除个体习得特征的影响,发现构成人格结构的基础、普遍元素。
3。该结构必须符合理论构想。艾森克运用演绎而非归纳的推演方式,即从一个理论着手,然后搜集与该理论逻辑相吻合的资料。没有逻辑作支撑的因素结构,是没有解释力的。
4。它必须具有社会性关联。换言之,从因素分析技术提出的因素必须能够解释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现象,比如吸毒、精神病、犯罪、创造性等。
(二)人格层次模型
艾森克把人格放在一个层级组织里,建立了人格层次模型(hierarchicalmodelofpersonality)。他依据各个特质对行为影响的范围大小彼此不同而将人格特质分为几个层次。居高层次的特质,他称之为“类型层次”(typelevel),它几乎会影响到一个人所有各方面的行为,使之和其他的人在各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如一个外向型的人,他的思想、兴趣、生活方式、社交行为、情绪反应,以及人生观等都会呈现出其所具有的独特风格,与内向型的人显然不同。其次为“特质层次”(traitlevel),其影响的范围也很大,但往往只涉及某一方面。如“谦虚”的人,常常不爱表现自己,不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人群中不争取显著位置,不肯做领导者,也很少批评别人,这些都偏向于社会行为。第三个层次是“习惯反应层次”(habitlevel),其涵盖的范围将会更小一些,常只涉及和某方面有关的行为。例如“守时”的人,对于和时间有关的事会特别注意,也较挑剔不守时的行为。最下一个层次是包含一些“特定的行为反应”,往往只和某一个情境的某一种行为有关。
图6-3艾森克的人格层次模型(以外向为例)
(三)人格维度模型
最初,艾森克用因素分析研究得出了两个最基本的维度,其他特质都可以归结到这两个维度之中,这两个维度是内外向性神经质。由于这两个维度相互独立,因此得分处在第一个维度的外向性一端的人,在第二个维度上的得分可高可低。一个在外向性上得分高而在神经质上得分低的人与一个在两维度上均得高分的人,具有不同的特质。后来,又加入了第三个维度—精神质。
图6-4艾森克的人格维度模型
1。外向—内向维度
在外向—内向(extraversion-introversion)维度上,可以确定内、外向人格特征的差异。艾森克就把典型的外向型人格描述成为“开朗的,冲动的和非抑制的,有广泛的社交接触并经常参加群体活动。典型的外向型是喜欢社交、喜欢集会、有许多朋友,需要有人与之交谈,并不喜欢一个人读书学习”(Eysenck,1968)。而内向型人格是“一个安静、退缩、内省的人,不喜欢交往而喜欢读书;自我保守,除了亲密朋友外,与人的距离较远”。当然,大部分人都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但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有一点倾向于这边或那边。
2。神经质—稳定性维度
第二个主要维度是神经质—稳定性(icism-stability)。在这一维度上得高分的人是“情绪易变的,过度反应的。高得分的个体在情绪上倾向于过度反应,并且体验到一种情绪后,不易恢复常态”(Eysenck,1968)。我们有时把在这一维度上得高分的人视为情绪不稳定或情绪化的人。他们经常对很小的挫折和问题有很强的情绪反应,并且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恢复过来。他们更容易兴奋,生气和抑郁。那些在这一维度上的得分落在另一端的人表现出情绪的稳定性,他们更少出现情绪失控,也不大会有大起大落的情绪体验。
3。精神质—超我机能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