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人格心理学电子书 > 第二节 理论观点(第3页)

第二节 理论观点(第3页)

奥尔波特在论及人格发展时,是围绕着自我(self)这一概念展开的。自我在心理学界是一个被广泛使用但含义并不统一的概念。甚至很多著名的心理学家反对使用,在他们看来,自我过于模糊而难以捉摸。心理学家冯特就认为:自我、本我或灵魂的说法是心理学前进中的障碍,宣称应该建立“无灵魂的心理学”(奥尔波特,1955,p。36)。后来的行为主义坚持了冯特的这一主张,将心理学彻底改变为行为科学,行为成为心理学唯一的研究对象,刺激反应联结变为解释各种心理活动的全能公式。即使是在这种背景下,奥尔波特仍然不忘研究自我,因为他意识到,自我是个体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标志,是人格这一动力组织中的核心成分。人格由众多特质单元组成,而自我将众多特质单元协调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只不过为了不与其他心理学家的自我概念相混淆,奥尔波特提出了统我(Proprium)这一概念。统我包括使个人具有独特性的所有事实,“包括人格中导向内心统一的所有方面”(奥尔波特,1955,p。40)。在奥尔波特看来,统我从个体出生到终老,经历了一系列发展阶段。

(一)躯体我的感觉阶段

躯体我(senseofbodilyself)是统我发展的第一阶段,最初婴儿不能区分自我与他周围的世界,在15个月左右时逐渐体认到自己身体的存在,能够将自己的躯体与外部事物区分开来。躯体我的感觉产生于婴儿与外部环境直接的相互作用。当婴儿饥饿、疲乏、受伤、病痛时会体验到躯体的自我感。奥尔波特认为,这种感觉为个体的自我觉知提供了一个固着点(angpoint),我们在健康时几乎不能注意到这些感觉,我们生病时才深刻地意识到我们的躯体(Allport,1961,p。114)。奥尔波特举例说“想象着首先吞咽自己口腔中的唾液,再把唾液吐到容器里,然后喝下它。那么,看似自然的或者我的东西瞬间就会变得生疏恶心。”物质归于躯体内而属于我,流于外则属于非我的感觉就是躯体我的感觉。

躯体我的感觉一直伴随个体终生,只是这种感觉随年龄不断变化,从起初的只是将自己与外部客体简单区分,逐渐到对自身躯体做出评价进而产生躯体自尊,再到有意改造躯体形态调节自尊水平,个体的躯体感逐渐丰富,不断发展,与自我的其他方面紧密结合。在自我结构中,躯体自我居于基础地位,与多种心理现象有关。

(二)自我认同感阶段

自我认同感(seity)大约在儿童2岁左右出现,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作为一个单独的人的持续同一,即认识到自我在时间上的延续性。“今天我记得我昨天的一些思想,明天我会记得我昨天和今天的一些想法;我敢肯定他们都是同一个人——我自己的想法”(Allport,1961,p。114),儿童认清了今天在镜子中的映像同昨天看到过的映像是同一个人。奥尔波特认为自我认同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自己的名字,一旦儿童学会了自己的名字并能认识到其性质和意义所在,也就形成了自我认同感。因此,个体的名字是自我认同感的重要支撑点。

随着个体人格的发展,自我认同的内容逐渐丰富,到了青春期,个体主要的发展任务就是建立更丰富的自我同一感,否则就会产生同一感混乱。

(三)自尊感阶段

自尊感(seeem)是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大约出现在3岁儿童时期。儿童希望独立去做事、去探索,并满足好奇心,从中体验到自豪与自尊。如果父母阻挠儿童的探索需要,就可能毁掉儿童形成自尊感,取而代之的是儿童的羞辱和愤怒感。到六岁或七岁的时候,自尊则以与其同伴竞争的方式更明确地表现出来。

(四)自我扩展感阶段

自我扩展(seension)出现在4岁左右儿童身上,儿童将自我概念由自身扩展到外部事物,他们不仅会认为自己的身体属于自己,而且玩具、宠物、文具、房间也是属于自己的。这时儿童会说“我的家”或“我的学校”,正如体现在“我的”这个奇妙的词中那样,儿童正在认识着“占有”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时期的儿童是自我中心的。奥尔波特举了一个十分生动的例子:

托米(Tommy)和他的母亲走进了教堂,看到圣坛上的十字架。问道,“那是什么?”“是十字架”妈妈回答。“哦,我明白了,T代表托米。”要在很多年之后,托米才会明白这个符号的真正含义:剔除自我(theI,crossedout)。(奥尔波特,1950,p。33)

(五)自我意象感阶段

自我意象(senseofself-image)到了4~6岁,儿童开始可以通过头脑中的自我意象来行事与评价。奥尔波特认为自我意象有两种成分:要求儿童所扮演角色的习得性期待以及儿童所寻求的未来抱负(Allport,1955,p。47)。自我意象的发展来自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通过父母的赞扬和惩罚等方式,孩子学习到了父母的期望,形成了关于“好的自我”和“坏的自我”,发展出了道德感与责任感。

(六)自我理智调适感阶段

自我理智调适感(seheselfasarationalcoper)出现在6~12岁期间,在儿童上学以后开始形成,儿童开始学会理性地解决问题,他们喜欢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检验自己的技能。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智能和技能来思考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来达到自我与环境的有效互动,更好地适应环境。

(七)统我追求阶段

统我追求(propriatestriving)出现在青春期,个人的未来理想出现了,这时“我是谁?”的问题是首要的,这种对同一性探索的最重要方面就是对生活目的的确定,这种探索的意义是人第一次关注未来,关注长远的目标和理想。奥尔波特将动机分为两类:外周动机(peripheralmotives)和统我动机(propriatemotives)。外周动机要求满足基本需要以降低紧张,而统我动机则驱动个体追求目标,维持紧张。奥尔波特说:“长远目标的追求,被视为个人存在的中心,它使人与动物、成人与儿童、健康者和病人区分开来。”(奥尔波特,1955,p。51)

(八)知者自我显露阶段

知者自我显露(emergeheselfasknower)出现在成年期,正常成熟的成年人具有机能自主性,不依赖于童年的动机,自我达到了统合,他们理智地把握现在,有意识地去创造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上述自我统一体八个阶段中的任何一个阶段的失败和挫折,都会削弱下一阶段的出现,并阻碍它们协调地整合进自我统一体中。奥尔波特认为,虽然统我中的不同部分产生于不同的阶段,但一旦该成分发展起来,就会与其他元素相互作用并持续发展。同时,统我中的各种元素在同一情景下可同时发挥作用,比如:

当你面对一场关键的考试时,你会意识到自己情绪紧张(躯体我感觉);还会意识到此次考试对自己过去、未来的意义(自我同一感);意识到你自信(无奈)的参与(自尊感);意识到考试结果对自己家庭意味着成功或失败(自我扩展);意识到自己的希望与抱负(自我意象);意识到自己在考试中成为问题解答者的角色(自我理智调适感);意识到未来的目标(统我追求)。在现实中,统我的各个方面是融合到一起的。(奥尔波特,1961,p。137)

六、人格成因

奥尔波特从遗传、学习过程、自我意识的发展、无意识心理过程、文化与环境的作用、动机的发展与变化、认知等方面描述了人格发展的成因。

(一)遗传

遗传是人格的基础。奥尔波特说:新生儿很难说有人格,因为他缺乏心身系统的独特组织,但婴儿有潜在的人格。体格、气质与智力是人格的“原料”,受到遗传的极大影响。

(二)学习过程

人格的发展过程基本是学习的过程。奥尔波特反对行为主义“人是被动的学习者”的观点,认为人类的学习非常复杂,不仅包括条件反射与强化。人格的发展可以看成分化与整合的过程,不但需要“刺激—反应”学习原理,也需要认知学习、顿悟、认同、模仿等不同水平参与学习。

(三)无意识基础

奥尔波特批评弗洛伊德的被动自我观,认为他的理论较适于某些异常行为,作为正常人格的理论似乎不适合。但是,奥尔波特接受了弗洛伊德对自我防御机制的描述,认为他对抑制、否认、合理化、投射、移情、倒退等自我防御机制分析非常巧妙,这些概念使我们知道人们怎样保护自己的自尊,它们在所有的人群中都会存在,而且正常人会创造性地使用这些防御机制。

(四)文化、情境和角色

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一个系统,它植根于“外部结构”和与之相互作用的“内部结构”。精神分析、存在主义、人本主义等忽略了外部系统;社会学中的角色理论、文化论者以及一些社会学家的观点则忽视了人格内在结构。在人的整体发展中,要考虑到内外结构的有机融合。

(五)动机的发展与转化

动机指引起个人行动或思考的内部条件,是人格“行”的方面,而动机不是不变的,它是发展变化的。想通过追寻成人动机的儿童起源来理解成人动机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成人的动机已发生了很大的转化,这种转化现象就是机能自主。奥尔波特不赞同弗洛伊德对儿童人格与成人人格之间关系的看法。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成人人格发展的根在儿童时期就扎下了。尽管它显现出来的可能有所不同,但隐藏于成人人格之下的动机,是对孩童时代就影响着其行为的那些动机的反映。而奥尔波特认为,虽然儿童的行为可能有点像长大后的行为,但它们所反映出的内在动机却不一定相同。例如,有许多在父母的督促下经常阅读的儿童,他们成年后可能会成为废寝忘食的读书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成年人读书的原因与其童年时读书的原因相同。这种行为曾经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如,好好学习只是为了取悦父母),而后来则成为机能性的自主行为,即阅读现在成了这个人的乐趣。同样,需要靠薪水而生存的新职员有可能努力工作以保证不被淘汰并提升薪金。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即使在获得了稳定的工作和满意的薪水后仍然继续努力工作。这种曾经为挣钱所驱使的行为在没有了原初的动机之后却仍然持续下去。奥尔波特认为,人们经常把成年人的某种行为追溯到他的人生早期,但成年人的行为与早期行为并不一定出于相同的动机。

(六)认知与人格

奥尔波特认为所有动机都是认知与感情的混合,动机源于认知与情感趋向,这些趋向指引着我们对个人世界的知觉、想象与判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认知风格”,在某种程度上文化影响了这种风格,使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趋向一致,但最终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文化与自己的存在统合起来。而成熟、健康的人格的重要标志,就是宽容、自信、灵活的认知风格。

热门小说推荐

少年王
抚琴的人少年王
...
神道丹尊
孤单地飞神道丹尊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