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倾向(traldispositions)也叫核心特质,是指普遍性与渗透性略弱于首要倾向的重要人格特征。每个个体都有几个中心倾向,奥尔波特认为一般人所具备的中心特质大约是在五项到十项之间。通常我们对一个相当熟识的人,要用几个词汇或几句话来描述他或介绍他的时候,所列举出来的往往就是他的一些中心特质。当然,那些被列出的中心特质对当事人的影响可能有轻重之分。中心特质所包括的情境范围要比首要特质狭隘有限。如林黛玉的中心特质有清高、率直、聪慧、孤僻、内向、抑郁、敏感。
3。次要倾向
次要倾向(sedarydispositions)则代表那些最不显著、最不具概化性与一致性、渗透性最弱的特征。与前述的首要倾向与中心倾向相比,次要倾向则更少地体现出来。如林黛玉在某些情境中的“冷漠”。某些次要特质可能只有个别的亲密朋友才能发现,比如一个人喜欢某一类音乐,比较喜欢的口味,等等。
习栏6-1
哪些是大学生喜欢与厌恶的人格特质?
安德森(Anderson,1968)在对555个人格术语的研究中发现,美国大学生认为最受欢迎、最不受欢迎和中性的人格特质各有5个。研究者让100名美国大学生对555个人格特质词汇进行0~6等级的好恶度评价,结果见下表。
一些受欢迎、中性和不受欢迎的人格特质
注:评价数字为平均数。
从这项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真诚与否是大学生对人格特质好恶评价的核心要素,具有道德评价含义的人格特质被大学生们所重视。
四、人格动力
(一)倾向与动机、风格
所有的个人倾向都具有动机力量(如攻击、热情等),但其力量强度却有所差别。奥尔波特将个体倾向中最强烈的成分称为动机倾向,不太强烈的部分称为风格倾向。动机倾向激发人的行为,而风格倾向则表征着个体的独特性。举例来说,就餐是受基本需要驱使,人们都会摄入食物以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然而进食方式却受到风格倾向的影响。
(二)动机理论
奥尔波特认为,个体的人格既可以是反应性的,也可以是前摄性的;前者是指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个体主要受缓解紧张和恢复平衡状态的需要所驱使;而后者主动塑造环境并使环境对他们做出反应,个体主要受追求紧张与打破平衡状态的需要所驱使。适应与改造环境是个体反应的两大主题,一个完备的人格理论必须予以考虑。奥尔波特反对精神分析和各种学习理论重反应轻前摄的观点,认为一个健康的个体定会以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方式作用于他们周围的环境,而不单单是周围环境的适应者,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奥尔波特提出了一个完备的动机理论的四条标准与机能自主这一重要概念。
1。完备动机理论的四条标准
(1)动机的当前性
“应该承认动机的当前性。”换句话说,“凡是驱使我们的动机,现在必然是活动的”(奥尔波特,1961,p。220)个体的行为不由过去早期经验所决定,只有当前的动机才能解释现实的行为。
(2)动机的多元性
“必须是一种多元动机理论,允许多种动机并存。”(奥尔波特,1961,p。221)。奥尔波特强烈反对将所有人的动机还原为一种或者有限的几种驱力,比如弗洛伊德本能论、阿德勒追求卓越假说以及人本主义的自我实现的终极动机。他认为“动机的种类是如此的广泛以至于难以发现普遍的共同特性”(奥尔波特,1961,p。221),就不同群体而言,成人的动机基本不同于儿童,健康人的不同于神经症患者,男性与女性亦有差别;就动机种类来说,有意识层面的,也有无意识的;有转瞬即逝的,也有持续不断的;有强度微弱的,也有核心动机;有追求紧张的,也有维持紧张的;总而言之,要了解个体的动机必须承认多种动机是并存的,是不能简单合并的。
(3)动机的认知特征
“它把动力归因于认知过程——比如计划和意向”(奥尔波特,1961,p。221)。奥尔波特是重视动机中认知作用的第一人。他认为要了解个体的动机,最重要的是了解他的意图和计划。健康的个体把生活指向未来,未来的理想或目标指引着个体的行动,然而许多心理学理论并未注意到这一点,他们多是“关注个体的历史,当我们每个人似乎都认为我们自发积极地行动时,许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我们仅仅是被动地反应而已”(奥尔波特,1961,p。206)。
(4)动机的具体性
“必须考虑具体的、特别的动机”(奥尔波特,1961,p。225),心理学家们没有必要将一个明显的、具体的、特别的动机上升为隐蔽的、抽象的、概括性的动机。以踢足球为例,一个人选择从事此项运动仅仅是出于对足球运动的兴趣,精神分析将其归因于被压抑性能量的升华是荒谬的,同理,将其视为在初级驱力基础上习得的次级驱力也显得多余。
总之,奥尔波特的动机理论标准丰富了原有的动机理论,为正确合理地理解人类动机打开了一扇新窗。然而,被奥尔波特批判的动机理论并非一无是处,弗洛伊德的本能决定论确有偏颇,但个体的些许行为确实有本能驱动的成分;奥尔波特重视动机的多元性,但对多元动机进行归纳不但是可行的,也是动机理论研究所必需的,比如霍妮(Horney,1885—1952)将众多动机归于安全与满足两种驱力,阿德勒归之于追求卓越,人本主义者归之于自我实现潜能,确实能使心理学家对动机的认识更深一层,也更容易把握人类复杂的行为;另外,人类行为不仅是有前摄性的,也有反应性的,次级驱力的解释仍然会与许多行为相吻合,毕竟,并非所有人类行为都指向于未来。因此,一个完备的动机理论,应该是多种动机理论的综合,应该建立在对人类复杂行为的准确分类与理解之上。
2。机能自主
机能自主(funalautonomy)是奥尔波特人格理论中最具特色,对动机理论贡献最大,同时也是争议最多的一个假说。“任何习得的动机系统中,其所含有的动力不是该习得系统发展时原有的动力,就可称之为机能自主作用”(Allport,1961)换而言之,人类的有些动机(并非全部),在机能上是独立于行为起源的原始动机的。奥尔波特认为,如果一种动机在机能上是自主的,那么它本身就是对行为的解释,人们无须在其之外去探查隐蔽的动机,或者追根溯源去寻找最初的原因。换句话说,如果攻击是一种机能自律动机,那么施虐者的行为就无须追溯到童年时期的创伤经验或者惩罚经验。也就是说,攻击特质本身就是攻击行为最好的最直接的解释。奥尔波特用下述例子阐述了这一概念:
一个当过水手的人向往大海;一位音乐家在被迫同乐器分离后渴望回到它身边;一位吝啬鬼多年来不断地积累钱财。水手开始是为了谋生才去航海。海成为他饥饿内驱力的第二强化物。水手现在可能已经成为了一个富有的银行家,没有再继续航海的必要,但他仍然喜欢航海。音乐家可能开始时为人们对他演奏的不认可而奋发图强,而现在,他热爱自己的音乐胜过了一切其他动机,成为他演奏的直接动力。吝啬鬼原本可能因贫穷而变得节俭,但在贫困过后的岁月里,吝啬得以保持下来并表现得更为强劲。(奥尔波特,1961,pp。227)
奥尔波特之所以提出机能自主这一概念,是因为他看到了儿童行为与成人行为之间的巨大差异。儿童以反应性行为为主,受外周动机(peripheralmotives)驱使,健康成人发展出更多的前摄行为。奥尔波特认为,机能自主在这种转变过程中起到了中介的作用,并且这种转变根源于生物学基础,不过目前还没有来自神经生物学方面的具体有力证明(奥尔波特,1961,pp。244~245)。
奥尔波特认为机能自主性有两个水平:持续机能自主与统我机能自主。
(1)持续机能自主
持续机能自主(perseverativefunalautonomy)是两种机能自主中层次较低的一种,指的是先前经验对其后行为的持续影响作用,它涉及个体的习惯方式,与个体兴趣、爱好无关。持续机能自主在动物与人类个体中都存在,比如一只为了获得食物而学会了走迷宫的白鼠,在撤销食物强化之后,走迷宫的行为仍然继续,显然,后来的行为动机已与前者有所不同;对人类个体而言,酗酒、吸毒、抽烟均是持续性机能自主的表现;著名的蔡加尼克效应是持续机能自主的典型例证,意即个体未完成的任务会诱发个体继续完成的动机。奥尔波特举例说,给一个大学生500块拼板迷图,每拼成一片付以1角钱的报酬,假定他原本对拼图并无兴趣,只是为钱而来,又假定总报酬只有45元,也就是说在拼完450片之后报酬消失,那么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他会完成剩下的50片吗?许多研究支持拼图行为将会继续,新产生的紧张促使个体完成未完成的任务,此时行为的动机已与报酬无关,它是机能自主的。
(2)统我机能自主
统我机能自主(propriatefunalautonomy)是较为高级的心理过程,由兴趣、爱好、态度、生活方式等高级过程组成的自主系统,指的是那些与统我有关的自我维持的动机。如能力转化为兴趣,获得的兴趣和价值又具有选择新兴趣、价值的功能。例如,一位科研工作者最初研究仅仅是为了生计,他对科研毫无兴趣,但后来的几年,他发现了科研的价值与意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虽然他不再为生计忧虑,科研却已成为他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3)非机能自主的过程
当然,机能自主并不能解释所有的人类动机。奥尔波特列举了8种非机能自主过程:①生物学驱力,比如吃饭、呼吸和睡眠;②与基本驱力降低直接相关的动机(交友);③反射动作,如吞咽反射;④体质特征,也就是体格、智力与气质;⑤正在形成的习惯,如酗酒形成初期;⑥需要初级强化的行为模式;⑦与童年性欲有联系的升华作用;⑧某些神经症与病理症状。
五、人格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