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即12月16日,林赛又要求外交部对会谈给以进一步指示。艾登在回电中强调了2点:第一,要求林赛根据15日电报的内容,尤其是头两部分(按即本文叙述的第一个内容)采取行动;第二,再次说明英美合作不仅在远东而且在欧洲都会产生影响,并强调英国比过去更加相信,只有这样做“才能不费一枪一弹保证世界和平”。[78]
就在16日,有关“帕奈号”事件的详细情况传到了华盛顿,证明日本的行动是蓄谋已久的。[79]罗斯福认为,日本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3个目的:(1)如果美国听任日本对它的傲慢袭击而不对此行为给以惩罚,将会使中国深深感到日本的权力和力量;(2)日本将使待在长江的,实际上是待在中国任何地方的任何西方国家感到不舒服;(3)日本内心是要迫使所有西方人退出中国。[80]
当天在白宫召开总统顾问会议讨论对日政策,会上存在2种意见。总统的特别巡回大使诺曼·戴维斯刚从布鲁塞尔回来,他支持“显示武力”,要求与英国一起进行海军示威,但遭到与会者几乎一致的反对。赫尔表示要慎重行动,他不但担心美国的海军能力,而且对英国的政策表示怀疑;国务院欧洲司司长莫法特干脆反对与英国人的联合行动,因为他极不愿意看到美国“在维持世界秩序中变成大不列颠的小伙伴”。[81]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罗斯福在赫尔的陪同下,于当天夜里与林赛举行了秘密会谈。总统主要谈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他开门见山提到双方举行海军参谋会谈的问题。他希望安排一个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海军部之间曾进行过的那种会谈,当时靠这种会谈两国海军之间建立了系统的秘密情报交流,并收到了很大效果。他认为会谈要十分保密,所以主张在伦敦举行。他还强调进行会谈的有关人员必须充分了解他们各自部门的计划,并表示一旦此事得以决定,他将在短期内物色一名合适的人员去伦敦。
第二,罗斯福谈到这次参谋会谈的目的,将是对日本实行封锁,并说明了封锁的目的、路线和时机。总统使用了他在芝加哥讲演时的用词“隔离”来表示封锁。他否认封锁将意味着战争,说明封锁的目的是切断日本的原料来源,它将在18个月以后看到效果。他还指出封锁必须有法国与荷兰参与,并将需要一些国家的法律通过。总统具体说明了封锁的路线,即应当从阿留申群岛通过夏威夷、中途岛到菲律宾北部,然后到达香港;美国的责任区域到菲律宾,英国的责任区域是菲律宾以西。封锁的任务将由巡洋舰执行,而以战列舰殿后,但明确反对美国的舰队以新加坡为基地。至于封锁的时机,罗斯福认为必将是在下一个日本的严重暴行之后。
第三,明确拒绝英国再次提出的海军示威或动员的建议,其理由是这不仅对美国的海军是不可取的,而且也不会对军人控制的日本当局产生任何效果。但是他建议把预定于3月14日在夏威夷开始的海军演习提前2个月,并最终同意派一支巡洋舰中队访问新加坡。
第四,考虑到欧洲的形势,总统不同意林赛主动提出的英国打算派8—9艘主力舰去远东的想法,他说这些军舰应当留在欧洲严阵以待,而认为向远东增调一些驱逐舰、巡洋舰和远程潜艇就够了,顺便也可以有一两艘战列舰。
第五,向大使通报了美国的舆论。总统认为美国舆论正在好转,已在自愿抵制日货方面有大发展,在各地给他的来信中有80%同意政府采取有力行动,但他承认这些报告都是初步的。在会谈过程中赫尔只作了一次插话,表示在伦敦进行任何关于英美联合行动的谈判都是不可取的,总统极为赞同。[82]
通过这次会谈可以表明,目前美国坚决反对进行英美联合的海军示威或动员,也不打算立即进行罗斯福建议的对日本的“隔离”行动,而仅仅希望双方举行海军参谋会谈,建立有系统的秘密情报交流,并为将来的联合封锁日本的行动作出必要的安排。
罗斯福的谈话在伦敦引起了强烈反应。在以后的一些天中,英国外交部、财政部和海军部都表明了各自的态度。外交大臣艾登对总统计划长距离封锁日本的消息感到震惊,因为正如他在16日给林赛的电报中所说,他只希望进行海军示威或海军动员向日本人显示武力,从而防止冲突,而绝不是进行一个战争行动,但“隔离”却意味着制裁,而制裁则可能导致战争。
于是,12月21日,艾登在下院的讲演中重申所谓的无效制裁和有效制裁的主张:前者不值得采取,而后者则意味着战争危险,即使不一定是战争。他声称没有一个人能在远东采取制裁行动,“除非他们确信他们有压倒一切的力量支持他们的政策”,但是“对每一个人来说,完全清楚的是不存在压倒一切的力量”。[83]他仍然主张说服美国同意当前与英国采取海军示威行动,哪怕是“平行地”进行,也足以制止日本并使它多少尊重外国的权利。因此他支持海军参谋会谈,希望会谈能对某些立即行动的细节进行研究。[84]
为了会见美国会谈代表,艾登推迟了他的假期。外交部的另一个官员罗纳德(SirNigelB。Ronald)也与艾登持同样看法,他认为这个由总统拟定的计划或许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奇想,但英国应当欢迎会谈,并考虑如果产生了对总统计划的需要,如何能把它变成现实的问题。贾德干则认为,当美国处于一种积极情绪之中时,双方相互的接触是最基本的。[85]
财政部也反对制裁,常务次官费希尔的话最有代表性。他在12月18日的一份备忘录中警告说:“除了经济封锁的愚蠢之外,我们将发现我们自己或早或晚由于美国人(他们偶然地在亚洲没有特殊利益关系)而陷入困境,而且日本将抢先占领香港。那么难道我们应该再加上同日本作战的致命的愚蠢行为并因此而在欧洲自杀吗?”[86]财政大臣西蒙则拒绝了美国财政部长于12月17日向他提出的关于对日本实行外汇管理的计划。
与罗斯福的建议最直接有关的是英国海军部,但他们对封锁的反应也并不令人鼓舞。海军参谋长查特菲尔德根本不愿意派舰队去远东。他曾在12月30日写给有可能被派到远东的地中海舰队司令达德利·庞德(DudleyPound)的信中谈道:“当前关于舰队去东方的整个形势是极不确定的;实际上我也厌恶派遣它……但我正尽可能地做好一切准备。我并没有忘记维修、军火供应等困难问题。显然你将必须率领的舰队是极为不能令人满意的,但是如果它一定要出发,我认为我们应当肯定也有美国的舰队在一起,这将使〔形势〕变得极为不同……然而美国对任何行动的一切谈论都是禁忌的和极为保密的……无论如何我们也从未能确定他们会做什么,因此我们也决不能绝对依靠他们。”[87]
但是,海军对美国现在同意某种形式的参谋会谈感到高兴,因为如果没有对关于信号、部队调动、巡逻编制以及夜间舰队行动的情报交换达成协议,要想在任何针对日本的紧急事件中使用压倒一切的兵力都是不可能的。对于任何军事行动来说,这些事先的准备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88]
作为内阁首相,张伯伦直截了当地反对制裁日本。他在12月21日的下院讲演中声称他不准备成为“世界警察”。[89]
在22日召开的内阁会议上,张伯伦称欢迎美国舰队访问新加坡,因为他觉得这也许能够镇住日本人,但他再次反对制裁。他认为罗斯福所谓的实施制裁而又不至于冒战争风险的想法是一种有点幼稚的幻想。尽管他承认西方的威信正在中国受到损害,但表示除非日本人发动严重的侵略,我们派遣军舰去远东就是一个错误,而英美同时显示武力将对全世界起到持续稳定的影响。他同意举行参谋会谈,但却是希望通过会谈去教育和抑制美国人,让他们明白“战略形势的现实情况”,以及不能指望实行一种封锁而又不准备用武力来支持它。内阁会议最后决定,欢迎美国代表团并举行双方的海军参谋会谈,同时希望劝说美国人同意采取“某些立即的行动作为对另一个‘紧急事件’的一种威慑”。[90]这便是英国为会谈准备的立场。
12月17日,罗斯福向他的内阁成员们说明了他在头天夜里同林赛谈到的“隔离”计划。他认为,日本对“帕奈号”的进攻是日本打算把西方的影响赶出中国的广泛战略的一部分;现在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正受到如1931—1932年“满洲危机”那样的严重威胁。但他表示他不会宣战,而是仔细考虑他的扩大海军的计划和对日本的经济压力,其办法是实行海上封锁以“隔离”日本。这次他宣称他相信用这种方法将使日本不出一年便会就范,同时又不会引起战争。他还强调全面的制裁政策将需要其他民主国家的支持,但并没有谈到即将到来的海军参谋会谈。[91]
罗斯福的“隔离”思想在美国政府中也引起了热烈反响。内政部长伊克斯赞成对日本采取强硬态度,他在12月18日的日记中很有见地地说明了给日本一个预防性打击的必要性。他写道:
尽管我是个和平主义者,但现在我正在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即如果世界上的民主国家要生存下去,他们或早或晚将不得不与法西斯国家产生争执——武装争执。这意味着美国和日本将处于战争之中,然而要是这种情况发生的话,那么我们现在在战略上不是处于比起日本用在中国的战利品加强了它的军事力量和补充了它的钱袋之后我们将处于的更好的地位吗?如果我们现在就打击他们,我们难道不是能用比以后任何时候所付出的更少的生命和财产代价使日本不敢越轨吗?[92]
财政部长摩根索也支持经济制裁日本,并希望使用与英国一同对日本人实行外汇管理的方法,但为英国所拒绝。副国务卿韦尔斯赞成以海军提前进行军事演习和派巡洋舰访问新加坡的方式对日本施加压力,因此他在12月18日与林赛会谈时不仅表明了上述看法,甚至还表现出对新加坡或许可以作为一个某些美国战舰可以利用的基地的兴趣。[93]赫尔则认为:“封锁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可能事件,它必须要求仔细的和技术方面的研究,而且除非在某种进一步暴行的情况下才可能被实行,但即使到那时,也不能指望这一点。”[94]
军方的反应很不一致。现在陆海军的计划人员正在遵从联合委员会12月7日的指示继续修改“橙色”计划,双方的观点反映在12月27日递交给联合委员会的报告中,意见仍然分歧。海军继续热衷于远到太平洋的旨在打败日本的进攻行动,而且认为既然美日早晚必定一战,那么现在就是对美国最有利的时刻。海军部长克劳德·斯旺森在17日的内阁会议上甚至建议以讨论赞成战争开始会议,“至少他希望把我们的海军从大西洋调到夏威夷水域”,但被总统拒绝。[95]
另外,由于在海军的计划中已经把与英国皇家海军在太平洋的合作作为自己计划的组成部分,加上海军已被授权去研究扩大美国自己的造舰计划,使之达到或超过1936年《伦敦海军条约》的规定,因此如果不精深地了解英国海军的形势,并取得英国对超过条约限制的造舰规模的认同,那么不管是未来任何一种形式的英美联合行动,还是美国的重整军备计划,都不能进行。于是在罗斯福的批准下,海军作战部长李海决定派作战计划局长、海军上校罗亚尔·英格索尔去伦敦与皇家海军举行会谈。
但陆军仍坚持防御战略。陆军计划者们考虑到欧洲可能出现的形势,希望保持防御态势东到180°子午线,即夏威夷链条的最远界限。他们强调,陆军的任务是保卫美国和它的属地,尽管并没有排除菲律宾,但由于它位于180°子午线以西,他们也不打算增援这个群岛,因此他们在原则上反对在这条线以西采取进攻行动,并认为最终打败日本需要陆海军的最大限度的联合努力。[96]由此可见,在陆海军仍然没有制订一个为双方认可的“橙色”计划之前,除了能够派海军人员去进行不会导致约束自己行动的参谋会谈之外,任何调动舰队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
12月22日,美国政府收到了美国驻华大使馆二秘艾奇逊(GeeA)发来的有关日军击沉“帕奈号”的正式调查报告,[97]第一次从正式的文件中得知日本人的放肆进攻和毫无怜悯之心地追杀美国幸存者是极其明显的事实。[98]作为对这封电报的反应,罗斯福第二天便在赫尔、摩根索和李海的陪同下,亲自接见了英格索尔上校,对他去伦敦与英国海军进行会谈的任务作了明确指示。
根据1946年2月12日在美国国会调查珍珠港事件的听证会上英格索尔海军上将(按此时已为海军上将)所作的证词,以及1962年3月26日他对这次会晤总统的情况的说明,可以了解到,对美国来说,他将要进行的海军会谈有2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要为英美两国将来的联合行动,尤其是长距离的海上封锁日本作出技术方面的安排。英格索尔说道:在当时“每一个人都知道,或早或晚我们都要卷入一场在太平洋的战争之中,这场战争包括荷兰人,或许还有中国人、俄国人、英国人和我们自己,因此我们必须作出事先的安排去探寻我们能为双方相互的通信方式、建立联络、情报和其他事情做些什么,以便一旦战争来临,在我们走到一起之前的几个月中不至于使我们手忙脚乱”[99]。第二个目的是与英国人处理关于放弃1936年《伦敦海军条约》规定的对战列舰规模的限制问题。[100]在这些指示中并没有讨论海军示威或动员问题。这便是美国在会谈前采取的基本立场。
12月24日,日本政府以对击沉“帕奈号”正式道歉并答应满足美国所有要求的方式回复了罗斯福早先给日本天皇的抗议信。圣诞节那天,美国收到了日本的照会,“帕奈号”事件到此结束。[101]但是总统对日本的态度并不满意,当天美国通知英国,美国将于1938年1月4日派一支巡洋舰队去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参加1月26日在悉尼举行的澳建国150周年纪念活动,以此保持对日本的压力。此后这支舰队将访问新加坡。[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