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形和色在化妆运用二者之间的关系 > 五黑白世界与文人情怀(第2页)

五黑白世界与文人情怀(第2页)

董源是南唐画家。他的山水画有两类,一是设色山水,一是水墨山水。他的设色画类似李思训,水墨类似王维。为后世所尊者是水墨山水。他画的山水,多为江南真山真水,不为奇峭怪异之笔。在画的形制上,喜以横卷形式,以宏阔的视野展现江南草木繁茂的丘陵江渚,画面层峦叠嶂,云雾晦明,平淡幽深,岚色苍郁,树木枝干挺拔,加以溪桥渔浦、洲渚掩映其间,一片江南盛景。宋代山水大家米芾称:“董源平淡天真,唐无此品。”这种平淡天真的画风最为后世称道。

董源在用笔施墨上很有创造,他的笔法细长圆润,再加以皴染,仿佛山势像麻丝一样向两边分披,故被称作“披麻皴”。他画的山顶多有矶头,即小石头,再点染以焦墨苔点。这是为了表现江南山势平缓的峰峦以及平缓峰峦上多泥披草而形成的。

巨然是今南京人,生活则由南唐入北宋,入北宋后即出家,故称释巨然。他是董源的学生,在皴法、苔点上与董源相似。他的山水轻岚淡墨,烟云流润,给人以温润不落媚、刚拔不外露的落拓之气。这也与其师董源相似。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画面中山高林深,草木华滋,使画面在苍郁萧疏中平添一种苍润华滋的韵致,这却是董源所没有的。巨然山水画中的苍润华滋最为后世所称道。

这一特点在他的《秋山问道图》轴中得到了非常高的体现。画面中的山势是用“披麻皴”一层层“堆叠”起来的,山上布满了被称作“矶头”的小石头。画面明旷高洁,酣畅爽朗,仿佛这山、这树都不是画出的,而是以一个整体,自然地站在你的面前,供你朗然独照。这就是巨然山水画苍润华滋的诗意和画境。

在山水画方面,除这四位大家外,还有一位,就是南唐的赵干。他的《江行初雪图卷》,取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一诗的画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把这首诗的画意传神感人,是文人诗意入画的典范。

五代除了山水画有巨大的发展外,在花鸟画方面也有巨大的进步,代表人物是黄筌、徐熙等。他们的花鸟画在态度上有一大变化,纯粹为了观赏而画,所以他们的花鸟画色彩绚烂、怡情悦性。

五代是中国绘画在审美态度上一个巨变的时期,那么,在绘画语言上,这个时期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在此之前,我们所看到的绘画作品,多是用水调矿物颜料来画的。但荆关董巨的山水画,虽仍有少量用矿物颜料画成的“青绿山水”,多数却是用水墨画成。墨是中国的书写留痕的介质,墨的制作有用矿物的,但工艺成熟的墨是由松树烟制作的。松树含松油脂,所以烟墨中也就含有少量的树脂。这是墨发亮的原因。

过去制成的墨是固体,那时还没有现在制成品的墨汁,固体墨要在有相当硬度的东西上加水研磨,才能用来书写,故称水墨。这个研磨的过程是很讲究的,也很费工夫。所以,许多人就一边研磨,一边构思。研磨讲究的是墨与水的比例、浓度、匀度。水多则稀,水少则稠。过稀则不能留痕,过稠则运笔滞涩,不能流畅。

因为要研墨,就有了砚。起先研墨的砚台,并不很讲究。后来因为它伴随文人、士大夫终身,每天都要与它打交道,也就讲究起来了。

这样,春秋时有了笔、墨,汉代有了纸,再后来有了砚,加上文人、士大夫的喜爱把玩,就成了“文房四宝”。

这“文房四宝”完全结合起来,用于绘画创作,是在五代时期。这是文人情趣的体现。

这使中国绘画从五代以前的色彩世界转变到了以水墨为主的黑白世界。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魏晋以前,士大夫都是识字、读经史的人,懂得如何治国平天下。所以,入世、建立功绩是他们的主要追求。魏晋以后,士大夫不再单是士大夫,他们兼起了文人的身份。游艺的情怀是文人的特点,这时他们会忘掉治国平天下的匹夫职责,逃回到私人的、一己的世界,读书也就有了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得意而忘言”的意思。尤其是在仕途坎坷、宦海莫测的时候,他们即使不采取具体行动,也会在内心中有逃逸到一个怡情悦性的天堂的向往。这个怡情悦性的天堂就是寄情山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忘忧、忘情,做一个高人。庄子的思想特别适合这种文人情怀,因为庄子的思想就是“汪洋恣肆以适己”。文人的情怀的逃逸、遁世、寄情山水,并不是承担责任,而是放弃责任,是庄子的“汪洋恣肆以适己”。

当然,在逃往自然世界中,也有讲究,不仅要寄情于山水,也还得获得真性。真性是本真的性情,没有炫目的色彩,没有感官的**。所以文人们就喜欢清雅、淡远,这样,色彩也在文人的精神世界消失了。不仅要排斥色彩,还要远离尘世的**,他们说“遗世独立”,“遗世”才能“独立”。于是,在他们的山水诗、山水画中,不仅人变小了,而且他们倾向于描绘一个“人迹罕至”的世界。

文人、士大夫每天用墨在宣纸上书写,书写的过程是一个留痕的过程。文人、士大夫们也就在自己的书写留痕中,发现了自己的个性表达——笔迹。他们在笔迹中发现了个性的、人格的、情怀的自然流露。将这种“痕迹”的个性、人格、情怀的流露系统化、创造化,就是书法。这也是一个没有炫目色彩的“痕迹”的世界。

虽然书写留痕不讲晕染、皴法,但墨的浓淡变化和墨在纸面上的擦、皴、渗、染、晕等变化,却被发明出来,以在绘画的世界中创造一个“书写留痕”的图像。这就是文人画的黑白世界,一个纯粹水墨的世界。

公元6世纪到公元9世纪,在西方,正是神至高无上的时代,在中国,却是绘画中人最辉煌的时代。人物画不仅在唐代居于首要地位,而且那时人物画的画中人是神、逸、劲、健,充满智慧,仿佛肉体凡胎都在发光。到公元12世纪以后,西方是人的觉醒时代,在中国,人却在苦寒中躲进了水墨的黑白世界。

水墨的黑白世界,排斥炫目、**的色彩,是为了见真、见性。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持其黑,守其白”,而五色却使人目眩。那么,水墨的黑白世界怎样才能见真、见性呢?这就是水墨画的精神了。

中国绘画进入这样的水墨黑白世界,主要的挑战就是这个问题。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