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程pdf > 第二节 茅 盾(第1页)

第二节 茅 盾(第1页)

第二节茅盾

内容提要

1917年至1927年的茅盾,是政治活动家、评论家和文学研究家。他是在政治上感到迷惘和彷徨,同时受到白色恐怖压迫的时候才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最终成为了左翼小说的巨匠。1927年至1928年6月,完成《幻灭》《动摇》《追求》(总称《蚀》三部曲),从对中国革命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独特角度来反映人们所关注的重大题材:北伐战争的情势、武汉蜕变前夕的尖锐斗争、南昌起义的枪声等,虽然不是直接的描画,但通过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沉浮,展现了纷繁复杂的时代风貌。1928年至1930年4月,客居日本期间完成长篇小说《虹》,这是一部中国最初觉醒的知识女性艰难曲折又绚丽多姿的心灵变迁史,作品在体现时代性与社会性上取得了成功。长篇小说《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始作于1931年10月,完稿于1932年12月。小说以宏大的艺术构思,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重大矛盾和斗争,它不仅是茅盾创作道路上的里程碑,而且是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重大收获之一。《腐蚀》是茅盾在抗战后创作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于1941年5月在香港《大众生活》上开始连载时,就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这部日记体的长篇小说,是暴露社会黑暗的政治小说,也是一个心灵忏悔者自剖的心理小说。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反映了五四运动前夕民族资本家在发展资本主义过程中既雄心勃勃又动摇软弱的特点。

短篇小说在茅盾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林家铺子》和《春蚕》是最优秀的作品,描写的都是1932年“一·二八”上海战争前后的动乱生活。

茅盾小说创作的成功是当时革命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第一,他的小说具有时代性、史诗性,迅速敏锐地反映了当时的重大事件和时代精神,力争概括特定时代和民族社会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和丰富性,是20世纪上半段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第二,茅盾给我们提供了生动、具体、独特的系列艺术形象。第三,茅盾擅长以政治经济的眼光对社会各阶级状况和民族历史的总趋势作宏观的审度,他的小说具有宏伟而严谨的结构。

茅盾影响下的20世纪30年代“社会剖析派”小说,大规模、全景式地反映了富有时代感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各种矛盾斗争中的人与阶级的特征。“社会剖析派”作家中,成就较大的有吴组缃、沙汀和艾芜。

教学建议

1。理解为什么说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在20世纪30年代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

2。细读《在其香居茶馆里》,分析其独特的讽刺艺术。

3。分析《子夜》的结构特色。

精读作品

茅盾:《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艾芜:《山峡中》

评论摘要

1。茅盾是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里极具代表性的作家。在小说领域内他将“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人生派”的现实主义精神接过来,加以发展,建立起在当时来说属于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这样就把“30年代”与“五四”划分开,成为另一个文学时代。“五四”文学的**、它的张扬个性、离不开个人性的见闻感受的特质,被茅盾的大规模地、全景式地反映刚刚逝去不久、甚至是正在发生中的社会现实,表现各种矛盾斗争中的阶级和人的创作气魄所代替。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结构、客观的叙述,以及不断创造时代典型的努力,都是建筑在他的精细观察和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分析之上的。由于这种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的创作方法,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写法,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以茅盾为首的这一类小说,近年来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22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中国自新文学运动以来,小说方面有两位杰出的作家:鲁迅在前,茅盾在后。茅盾之所以被人重视,最大缘故是在他能抓住巨大的题目来反映当时的时代与社会;他能懂得我们这个时代,能懂得我们这个社会。他的最大的特点便是在此。有人这样说:“中国之有茅盾,犹如美国之有辛克莱,世界之有俄国文学。”这话在《子夜》出版以后说,是没有什么毛病的。

《子夜》的态度与内容都显然与作者早年的三部曲不同。三部曲的主意不过是描摹1927年时代的小资产阶级革命青年的意识形态,作者自己也只是取一个刚刚觉醒的小资产阶级以一种感伤与颓废的情调去写作的,所以篇中一贯地笼罩着失败与绝望的空气,指给自己以一条虚无迷惘的路。《子夜》是在作者摸出了那条虚无迷惘的路,找着了新的康庄大道,以其正确锐利的观察对社会与时代有了进一步的具体了解后,用一种振起向上的精神与态度去写的;它在消极的意义上宣示着下层阶级的兴起。

吴组缃:《评茅盾〈子夜〉》,载《文艺月报》创刊号,1933-06-01。

3。吴荪甫身上有一种非常强的现代性格。过去已经有人研究过,吴荪甫所出现的场景,比如客厅、工厂、办公室、汽车,都是一种公众的场景,几乎就没有一个是幽闭的、静止的场面。而其他的一些老板,比如他的对手赵伯韬,赵伯韬出现的地方都是鬼鬼祟祟的,第一场出现就是在花园的假山背后,像在搞阴谋,然后在旅馆里面,旅馆也是很隐私的地方,这个人物始终是在暗处的。而在公众的场景中,吴荪甫所有的行为都是匆匆忙忙,始终是在一个行动当中,他从汽车上下来,走进客厅,发脾气,处理公务,然后马上又出去,好像茅盾是一个摄影机,一直跟着这个人在走。这个艺术形象就一直在动,心情在动,脸色在动,身体在动,始终是通过一个强烈的动态来展示这个人的性格……

这样一种强烈的动感,跟汽车、跟1930年代最现代化的场景结合起来,这个人物身上就被赋予了某种以现代为特征的审美追求。……作品中几次写到了“1930年式的”汽车,“旋风般向前进”,强调一种速度和节奏,这是现代人的感受,这种感受又和内心的焦虑交织在一起。从古典的意义上来理解美,美一定是田园式的、牧歌式的,以静为主。……现代文学也不都充满动感的,但是到了19世纪以后,由于工业文明的发展,就使人好像处于被鞭打的一种环境,整个人都被卷到一种社会制度里去,就是匆匆忙忙的动感。这也成为20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流派的艺术家所关注的审美现象。在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作家身上也大量存在着。郭沫若早期《女神》里都是这样的诗,都是城市在动,喇叭在响,为什么?他就是通过这种非常强烈的声音和动作,来体现一个时代的节奏。那么,这样的时代节奏,他表现的肯定是跟一个喧嚣的,充满了不稳定的现代都市有关系的。

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33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子夜》的缺点则在另一方面,由于作者总想告诉读者一点什么,总想表现一些“本质”的东西,而又缺少足以表现这种“本质”的具体生动的生活细节,这就难以避免概念化的毛病,而使读者感到有些人物“是作者根据推理设想出来的”。如用秋隼律师和经济学教授李玉亭来表现法律、经济从属于政治就是明显一例。即是塑造得相当成功的吴荪甫有时也难免这种概念化的痕迹。特别是当作者离开了形象思维的规律,不是严格按照生活的逻辑,而是主观地想强加给人物一点什么自己的理论时,这种弱点就更明显。例如作者最近回忆瞿秋白同志曾详细看过《子夜》时说:“秋白说:‘福特轿车是普通轿车,吴荪甫那样的资本家该坐“雪铁笼”,又说:“大资本家到愤怒极顶而又绝望时,就要破坏什么,乃至兽性发作”,这两点我都照改,照加。”于是,在《子夜》中,我们就读到:“他疯狂地在书房里绕着圈子,眼睛全红了,……想破坏什么东西。”以下是强奸王妈的情节。这样的情节缺乏生活的基础,是从“兽性发作”的概念出发而附加上去的。……一贯持身颇为严谨的吴荪甫在那样愁绪纷繁,万事攒心,急待挣扎的情况下,竟然冒着被人识破而威名扫地的风险,在自己家中去强奸一个他从未关注过的并不吸引人的女仆,真是很难令人置信的事。

乐黛云:《〈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载《文学评论》,1981(1)。

5。《林家铺子》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通过艺术形象,从广阔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阶级关系中,来揭示林家铺子倒闭的社会根源,虽然只写了一个小商人的悲剧,但表现的却是三十年代初期千千万万一般城镇小商人的共同处境和命运;他叙述的虽然只是小店铺从挣扎到倒闭的故事,但反映的却是旧中国社会一般城镇小工商业的暗淡前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反映了当时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民族工商业的共同前途。这就是小说所塑造的林老板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这篇小说虽然是以描写城镇小商人的处境和命运为中心,但也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重要方面,而且其主要矛头始终指向给广大群众带来深重灾难的祸根——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利益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制度。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