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程pdf > 第一章 小 说(第1页)

第一章 小 说(第1页)

第一章小说

第一节概述

内容提要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动**不安的生活空间,曲折起伏的社会事件,矛盾复杂的社会心理,使得长于描写社会环境、展示人物命运的小说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作者与读者队伍的扩大,优秀作品的层出不穷,都显示了小说在30年代的长足进展。

小说作者新人迭出,小说体式日益丰富,中长篇小说数量激增,三部曲作品大量出现,标志着30年代小说的繁荣。

本时期柔石、艾芜、沙汀等左翼作家,沈从文、萧乾等京派作家,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新感觉派作家,都以各具艺术个性的短篇小说登上文坛并奠定了自己的地位。30年代引人注目的是中长篇小说数量的激增。影响较大的作品有茅盾的《蚀》三部曲、“农村三部曲”和《子夜》等,巴金的《灭亡》、“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等,老舍的《骆驼祥子》和《离婚》等,叶绍钧的《倪焕之》,王统照《山雨》,柔石的《二月》,沈从文的《边城》,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李劼人的《死水微澜》等。

历史小说在30年代也有较大的发展。茅盾的《石碣》《大泽乡》,郑振铎的《桂公塘》,巴金的《罗伯斯庇尔的秘密》,重在对历史人物故事的新解释,以与现实世界相对照;而施蛰存的小说集《将军底头》,则以现代心理分析成果对古代人物与传说进行全新的解释。30年代讽刺小说繁盛,作家有老舍、沙汀、张天翼等。沈从文、艾芜、萧红等东北作家群,在小说体式上有相通之处,即小说的随笔化、散文化、抒情化。

30年代小说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是“革命+恋爱”小说模式的出现。代表作家蒋光慈,代表作有《少年漂泊者》《丽莎的哀怨》《冲出云围的月亮》等,在革命题材的一贯粗豪的情感中注入浪漫的柔情。类似的作品还有洪灵菲的《流亡》三部曲、华汉的《地泉》、胡也频的《光明在我们前面》等。茅盾、瞿秋白等对普罗文学的这种“革命浪漫谛克”曾给予批评。

本时期的小说创作,不仅作家多,作品数量也多,而且在作品的思想性、题材的开拓、反映生活的深度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作品的艺术描写、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作家风格流派的形成等方面,也比前一时期呈现出多样化与丰富性的特点。

教学建议

1。了解20世纪30年代小说发展的基本风貌。

2。阅读《死水微澜》,了解作者将史诗与世态描写相结合的“大河小说”的特点。

3。“国民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相当有分量的话题。萧红,将她独特的生命体验融入作品中,将目光对准了生她养她的故乡呼兰河,创作出了《呼兰河传》这样伟大的作品,形成了她作品中对国民性的有力批判。萧红从呼兰河人民对旧中国的病态文明的继承、集体无意识的杀人两方面,对他们身上这种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有力批判。需要细读作品,认真分析。

精读作品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

萧军:《八月的乡村》

萧红:《呼兰河传》

李劼人:《死水微澜》

叶紫:《丰收》

评论摘要

1。这十年的小说,不仅在短、中、长篇小说体式上获得全面的丰收,而且在作品内容和风格的门类上也取得重大的进展……它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挥了小说这种近现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多维度的表现功能。首先是社会写实小说。这一门类的要点在一个“实”字,脚踏实地地逼近人生和把握时代,重在发挥小说的描写功能。这十年表现的极为淋漓尽致的是它同步地捕捉时代的灵敏性。在这个急剧变迁的时代中,它卷起了一个接一个的主题和题材的浪潮。先是“革命+恋爱”的浪潮……随之而兴起了以丁玲的《水》为标志的描写水灾的浪潮……描写沪战的浪潮……丰收成灾……描写抗日题材的巨大潮流……

其次是世俗讽刺小说。……出现了老舍、张天翼、沙汀等卓越的讽刺和幽默的小说家。它突出发挥了小说的针砭痼疾,讽刺揶揄的功能,以一束带喜剧味的理性光辉,照射黑暗的社会,引起改革的注意,照射老化了的文化心理,催其返老还童……

其三是抒情的或心理小说。抒情小说的重要作家有沈从文、艾芜、萧红和萧乾……心理小说上承郁达夫《沉沦》的绪余,在其衍变过程中冲淡了社会抗议的情绪而专注于性心理的发掘,重要有施蛰存、叶灵凤和穆时英。这两派作家或恋慕自然,或探寻人欲,似乎处于两极,实则从不同的角度致力于内外宇宙的相融合。他们都注重技巧,从而丰富了小说抒写自然和心理的功能……

其四是神话和历史小说。这一门类展现了小说沉思历史和融合古今的功能,重要作家有鲁迅、郑振铎、郭沫若、茅盾……本期由于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压,作家便借神国中和历史上的事情以浇胸中块垒,名家荟萃,佳作迭见,使这个领域甚是繁荣。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36~37、39~4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中国现代文学进入第二个十年的左翼文学运动阶段,伴随着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以及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左翼文学队伍号召作家积极反映现实的疾苦,尤其是农村的苦难。为此,文学创作出现了一大批反映农村经济崩溃、农民破产的作品。这使得五四以来的乡土文学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有了深入发展。

首先,他们在自己的创作中,努力注意描写农村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不约而同地反映了当时农村“丰收成灾”“谷贱伤农”的典型现象,大规模地揭示了农民的苦难,深化了农村题材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内涵。其次,30年代农村题材的小说,作家坚持写自己熟悉的乡村生活,从不同的层面完整地反映了濒于破产的农村经济和贫困悲惨的农民生活,并且真实地表现农民觉醒成长的不同程度。再次,30年代农村小说普遍地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呈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

朱德发:《中国现代文学史实用教程》,389~390页,济南,齐鲁书社,2004。

3。这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有两重结构。在显在结构中,是一个奴隶母亲屈辱的非人的悲剧故事,是阶级的压迫与掠夺。而在潜在结构里,是一个特殊的爱情故事。在这里,长期受到丈夫奴隶主一样压迫的少妇,与长期受到老婆压抑的秀才,双方都有不幸的婚姻处境,同病相怜,在共同的生活中,又有共同的情敌“大娘”,这样两个婚姻的弱者,得以在感情上互相安抚,并渴望共同长期生活下去,却受到无端的妒忌与干预。在这里,劳动妇女在思想上背叛了自己的贫下中农家庭与丈夫,地主秀才富于人性,通情达理,下层劳动者皮货商丈夫,对奴隶般妻子的苦难屈辱负有重大责任。试问,作品的这两重结构之间,构成什么样的关系呢?在这里,显在结构在表现阶级压迫、阶级掠夺和阶级斗争,而潜在结构似乎在叙述阶级调和、通融与超越;显在结构在表现故事的阶级性,而潜在结构似乎在叙述人性。……我认为,在这里,潜在结构并没有加深显在结构的意义,而是颠覆和瓦解了它。

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17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4。不知是人民进步了,还是时代太近,还未湮没的缘故,我却见过几种说诉关于东三省被占的事情的小说。这《八月的乡村》,即是很好的一部,虽然有些近乎短篇的连续,结构和描写人物的手段,也不能比法捷耶夫的《毁灭》,然而严肃,紧张,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以至失去的茂草,高粱,蝈蝈,蚊子,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眼前展开,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和活路。凡有人心的读者,是看得完的,而且有所得的。“要征服中国民族,必须征服中国民族的心!”但这书却于“心的征服”有碍。心的征服,先要中国人自己代办。宋曾以道学替金元治心,明曾以党狱替满清钳口。这书当然不容于满洲帝国,但我看也因此当然不容于中华民国。这事情很快的就会得到实证。如果事实证明了我的推测并没有错,那也就证明了这是一部很好的书。

热门小说推荐

苟在四合院捡漏
梦的边缘看雪苟在四合院捡漏
...
天域苍穹
风凌天下天域苍穹
...
玄天武帝
别碰我的鱼玄天武帝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