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样板戏”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语境。戏剧文学,1996(3)。
杨健。革命样板戏的历史发展。戏剧,1996(4)。
李中。样板戏能算“红色经典”吗?。文摘报,1997-8-14。
谭解文。三十年来是与非——“样板戏”三十周年祭。文艺理论与批评,1999(4)。
陈冲。沉渣泛起的“艺术本体”。文学自由谈,2001(3)。
陈吉德。样板戏:女性意识的迷失与遮蔽。上海戏剧,2001(9)。
傅谨。“样板戏”现象平议。大舞台,2002(3)。
孙书磊。艺术和艺术的历史——试论样板戏批评史中的本体失位。大舞台,2002(1)。
刘起林。“样板戏现象”:政治文化诉求蚕食审美的病态生命体。理论与创作,2004(6)。
姚丹。“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实践及其成效初析——以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为中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3)。
拓展练习
因为样板戏与生俱来的政治色彩,使它和意识形态之间呈现了“剪不断,理还乱”的错综复杂关系,致使无论怎样评说也难免有“是非之嫌”,纵观40年来的样板戏研究,主要有两种视角,一种是从政治、道德角度出发否定样板戏,一种是从文学、艺术角度出发肯定样板戏。
例如,关于样板戏的思想艺术内涵。**后的权威看法,是把样板戏作为“文革”文学的代表作,着重批判它们观照生活阶级斗争极端化的眼光、人物形象塑造“高大全”反人性的内涵和“三突出”的艺术模式。另一种看法则着力强调其“民族传统美德”与“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中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等道德共同性的侧面,并进而肯定其为“红色经典”,是因为“作品的意识形态外壳和它的艺术内涵常常可能并不完全一致”。
关于样板戏的艺术成就。肯定者多半以戏曲行当研究者的专业眼光,从戏曲题材和艺术革新的角度,否定“三突出”而肯定其“三打破”(即“打破唱腔流派,打破唱腔行当,打破旧有格式”),从而高度评价样板戏在京剧发展史的地位。否定其成就者则往往从思想文化角度着眼,对这一方面忽略或避而不谈。
请查阅评论文献索引中的相关论文,就这种争鸣现象进行思考,你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样板戏在舞台上的重新回归的原因是什么?艺术与艺术的历史之间应当如何建构?
[1]傅书华:《重在深层的清理与反思——论“十七年”文学中精神结构及质素与今天精神世界建构之关系》,载《文艺争鸣》,2006(6)。
[2]周天:《论〈创业史〉的艺术构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3]姚文元:《从阿Q到梁生宝——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看中国农民的历史道路》,载《上海文学》,1961(1)。
[4]严家炎:《关于梁生宝形象》,载《文学评论》,1963(3)。
[5]柳青:《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载《延河》,1963(8)。
[6]李扬:《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7]郭开:《略谈对林道静的描写中的缺点——评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载《中国青年》,1959(2)。
[8]侯金镜:《评路翎的三篇小说》,载《文艺报》,1954(12)。
[9]陈涌:《〈洼地上的“战役”〉的反革命本质》,载《中国青年》,1955(14)。
[10]刘保昌:《在瞻望黄金世界中迷失现在——读解〈洼地上的“战役”〉兼及17年文学的“现代性”问题》,载《求是学刊》,2003(4)。
[11]洪子诚:《个人“本质化”的过程》,载《诗探索》,1996(3)。
[12]周志宏、周德芬:《“战士诗人”的创作悲剧》,载《上海文论》,1989(4)。
[13]本文载《文学评论》,1999(6)。
[14]洪子诚等:《中国当代文学概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
[15]毕光明:《被修改的仁爱精神:杨朔散文中的悯农意识——以〈荔枝蜜〉为例》,载《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
[16]刘若泉、刘锡庆:《评老舍的〈茶馆〉》,载《读书》,19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