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综合教程笔记 > 第三节 茶馆(第2页)

第三节 茶馆(第2页)

冉忆桥。带笑的葬歌——谈围绕《茶馆》争议的几个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0(1)。

胡絜青,王行之。老舍剧作全集(共四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曾广灿,吴怀斌。老舍研究资料。上、下册。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

舒乙。老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樊骏。老舍名作欣赏。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关德富。《茶馆》与喜剧观念的更新。戏剧文学,1997(7)。

岑伟宗。看老舍的《茶馆》如何突破《龙须沟》的成绩。戏剧文学,1997(1)。

陈黎明,胡艳玲。京味文化的一面镜子——对老舍《茶馆》的一种文化解读。洛阳大学学报,2002(1)。

马斌。现代化进程中空间的衰退——重读老舍《茶馆》。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林婷。经典的背后——再论《茶馆》。文艺争鸣,2003(4)。

方习文。从《茶馆》看老舍主体精神的回归与张扬。中国戏剧,2006(8)。

马云。老舍的话剧创作与舞台视野。文艺研究,2006(11)。

拓展练习

1。《茶馆》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请从该剧所反映的历史场景、人物形象以及艺术表现手段等方面综合分析这种“民族性”的文化特征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2。戏剧最大的魅力之一就是“戏剧冲突”所带来的审美冲击,但是《茶馆》中的戏剧冲突并不很多,却也取得了艺术方面的辉煌成就。请谈谈,老舍主要是靠着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段使《茶馆》成了文学史上的经典剧作?

3。对比以下时隔近五十多年的两段对《茶馆》之评论,你认为这些批评的依据何在,有无道理?

①对没有充分地表现出日益发展中的人民革命力量,也就不可能把光明的未来展示给读者。……《茶馆》显示的光明是如此微弱,希望是那样渺茫。

王利发是一种典型的奴隶性格,难道不应该予以批判?作者对此没有有力量地给予批判,反而在最后通过王的自白,把他的这种行为美化了。

作者笔下的几个劳动人民形象也是消极的,不会斗争,逆来顺受,显然没有劳动人民的爱憎分明的情感。

剧中出现了不少迎合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趣味,如把太监买老婆、两个逃兵合娶老婆的畸形故事告诉今天的读者,究竟有多大的现实教育意义?

剧中出现的人物,其阶级性格是极其模糊的,还没有真实地反映出当时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的严重斗争,对旧社会揭露得不深,鞭挞得不力。

全剧缺乏阶级观点,有浓厚的阶级调和色彩。[16]

②在《茶馆》的三大段落之间,并不存在推动情节发展的具体的戏剧逻辑联系。把这幅历时漫长、人物众多、事件庞杂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组织成一个浑然一体、完满自足的艺术品的,是表现于三幕剧之间,王利发、秦二爷、常四爷这些正直善良的人物每况愈下、一步步陷入生活绝境的无法抗御的历史“逻辑”,以及与这一“逻辑”相比照的恶的人物随机应变、呼风唤雨、生生不息的同样无法抗御的历史“逻辑”。……不过,也应看到,这一对“逻辑”毕竟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结论。满足于阐释社会学的概念,甘愿成为“忆苦思甜”的政治工具,必然会限制艺术的才华,妨碍艺术家深入进行自由的创造。

《茶馆》的不足还表现在人物和“戏”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漫画化、闹剧化的倾向,包括王利发在内的全部性格描写,大多以外在的感性形象刻画取胜,并未完全达到以灵魂揭示的深刻与丰富感动观众或读者的境界。正是在这一点上,《茶馆》先天地带有一般杰出剧本所不应当有的对于特定舞台表演的依赖性。它一方面以其人物性格鲜明的感性特征对舞台艺术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也因为未能提供更大的灵魂深度而限定了舞台艺术家自由创造的空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