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综合教程笔记 > 第三节 夏 衍(第2页)

第三节 夏 衍(第2页)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下),278页,香港,昭明出版社,1978。

7。夏衍的主人公都是些成长中的角色,因而作品多采用开放式结构。前史很长,剧情随着主人公的到来而缓缓展开,亲朋好友、同学故旧在抗战这个历史的大变局中走到一起,在嘘寒问暖、闲扯聊天、一颦一笑、回身叹气之间,心灵的错位、摩擦、分歧、对撞便发生了。主人公几乎都是平民知识分子,这就决定了夏衍戏剧冲突的表现形式不可能剑拔弩张、火药味十足,而是含蓄、淡远、纡曲、细微,动作间充满了错位、停顿、断裂和空白,正是从这些动作罅隙间,情绪便涌流了出来,成为无声之音、无形之象,场面上飘浮着一股淡淡的哀愁。《芳草天涯》第三幕开头,孟小云和尚志恢以及接下来和石咏芬想说清楚又说不清楚的两场戏,在我看来也许最能代表夏衍的戏剧风格。夏衍剧作最让人揪心的并非情节的大起大落、命运的变幻无常,而是主人公精神分裂、蜕变、转型当中难耐的痛苦,不停地挣扎与最后的诀别。经过一番不见硝烟的心灵苦斗,夏衍笔下的人物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他们的精神升华过程,开始进入新的人生境界。场上戏到此为止,场外的人生却继续前行,开放结构带给观众的是一份新的企盼。

夏衍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观察和表现现代市民人格的形成过程的。从小我到大我,并不是对小我的简单否定,因为小我毕竟是个体生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小我,要大我何干。但是,抗战时期族群意识膨胀,个性解放受阻,市民意识严重失衡。在这样的精神语境中,夏衍和他的戏剧主人公一样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他看到了个体是如何地脆弱,怎样地不堪一击,因而他希望赵婉贞、尚志恢们从社会斗争的汪洋大海中汲取力量,搭救自己。另一方面作家更了解世道的险恶,形势的翻覆多变,不禁要为这些小儿女们即将失落的美好情怀而扼腕痛惜。作家曾反复申说,自己是以同情、怜悯的态度,“带着眼泪”“谴责同时代的知识分子”的。所以他一边写他们的孤立无助,一边写他们心地的善良、纯真,努力为他们寻找一个心灵的支点,使个体和他人、私情与道义协调起来。所以在《芳草天涯》第二幕最后一场戏中,作家借孟文秀之口说,每个人都有可爱之处,爱的真义不是狭隘,而是容忍,不能为一己之爱而夺人之爱。

夏衍是抗战后期有数的几个坚守五四传统,提倡人道主义的剧作家之一……然而这却被一些从延安来的“钦差大臣”,如何其芳等人指责为“资产阶级思想”,“实质不过是宣传个人的爱情或者幸福很神圣、很重要而已”。在何其芳等人看来,个人情怀和大众利益是水火不相容的东西,二者必居其一,显示出强烈的反个性、反五四、反新文化传统的倾向。也许,有了“何其芳现象”的反衬,倒更能凸现出夏衍对个性的理解和同情、呵护与锤炼,具有独特而又不可磨灭的价值。

马俊山:《演剧职业化运动研究》,107~10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泛读作品

夏衍:《法西斯细菌》

评论文献索引

周钢鸣。夏衍剧作论。文艺生活,1941(1-3)。

何其芳。评《芳草天涯》。关于现实主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袁良骏。夏衍剧作论。戏剧艺术论丛,1980(3)。

王保生。评夏衍的《上海屋檐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3)。

陈坚。论《芳草天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1)。

王文英。论夏衍戏剧艺术的创新。文学评论,1985(2)。

韩日新。三四十年代曹禺和夏衍的创作比较。文学评论,1991(2)。

陈坚。论夏衍戏剧的心理特色。中国话剧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4)。

严肃。中国抗战戏剧的嚆矢——夏衍《上海屋檐下》研究。四川戏剧,2005(2、3、4)。

拓展练习

1。以《雷雨》《上海屋檐下》为重点分析对象,分析在戏剧冲突的构造上,夏衍与曹禺有何区别。

2。刘西渭在肯定《上海屋檐下》不失为一部佳作的同时,也提出一些批评,如“他缺乏语言与动作完成他情节上巧妙的布置。语言是抽象的,动作是细微的,这三个主要人物——特别是那对旧夫妇——永远感情用事地自相表白。作者不曾深入他们的灵魂,那深致而反常的灵魂,用具体的直接动作表现他们的心境。”[10]这一不足是否存在,请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作出评析。

3。无论《法西斯细菌》还是《芳草天涯》,夏衍都是以知识分子为关注对象,所探讨的都是抗战背景下“时代”与“人”的关系,所不同的只是观察视角由政治转向了伦理道理。但与前者受到普遍好评形成对比的是,后者被一些评论家指责为“一个非政治倾向的作品”,“这种尊重别人的爱情或者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观点——实质上不过是宣传个人的爱情或者幸福是很神圣、很重要而已”(何其芳)。由此可以看出,伴随《讲话》在国统区的广泛传播,立足于个体的文学创作已经越来越难于在左翼阵营内立足。阅读评论摘要6、7及相关资料,分析何其芳作出这一批评的理论根基。

[1]竹可羽:《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载《人民文学》,1957(10)。

[2]杨志今:《怎样评价〈围城〉》,载《新文学论丛》,1984(3)。

[3]本文载《文艺争鸣》,1997(2)。

[4]孙犁:《谈赵树理》,载《天津日报》,1979-01-04。

[5]陆耀东:《论冯至的诗》,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2)。

[6]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59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7][美]耿德华:《被冷落的缪斯》,张泉译,70页,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8]《新文学史话——中国新文学史续编》,293页,香港,南山书屋,1980。

[9]周宁:《从历史构筑意识形态》,载《人文杂志》,2003(2)。

[10]《夏衍戏剧研究资料》(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