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夏衍
内容提要
夏衍在杂文、报告文学、戏剧、电影、小说、文艺批评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但主要成就还是集中在话剧创作。以1937年春创作的《上海屋檐下》为分界点,其话剧可分两期:前期创作大多取材历史,但过于片面强调政治倾向,剧中人物有时代传声筒的特征,代表剧作有《秋瑾传》《赛金花》。后期则转向现实生活,强化了对人物性格、内心活动的刻画和描绘,作品有《一年间》《心防》《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等。
《上海屋檐下》标志着夏衍在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的巨大成功。它在叙事模式上延续了胡适—曹禺所熟用的“家庭—社会”模式,将五户人家并置于一个场景,凭借结构主线、副线的巧妙安排,使情节相互缠绕却线条分明,最终以底层家庭的横截面描述完成了对社会文本的宏大叙事。
夏衍的剧作,特别是后期创作的基本特征有:第一,取材于平凡琐事,从一个很小的角度,来反映当前严酷的现实,真实再现生活本色;第二,注重心理表现和内心刻画,利用细节描写和环境渲染来烘托人物心境,以情感冲突的加强来淡化外部情节的描述;第三,语言质朴洗练,间有幽默和嘲讽,却蕴含了沉郁复杂的情感,类似于契诃夫的“含泪的笑”;第四,艺术结构独具匠心,呈现出散文化特征。剧本多线索纵向推进,同时又有横线相连,层次分明,脉络清晰,既明快集中,又保持了生活本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教学建议
1。阅读评论摘要1、2、3,把握抗战剧作的艺术特点。
2。阅读评论摘要4及相关资料,分析《上海屋檐下》独特的戏剧结构。
3。就拓展练习1展开讨论。
精读作品
夏衍:《上海屋檐下》《芳草天涯》
评论摘要
1。夏衍的许多剧本成功地协调了内部和外部的冲突。他所遵循的布局原则首先是,以人物心理冲突作为贯穿全剧的线索来衔接各个外部情节,注重情绪上的而非事件上的一脉相承,依靠心理活动上的衔接使外部情节形散而情不散,或者外散而内不散。……其次,剧作家尽力强化剧中人思想情感上的冲突使之构成全剧的核心部分,而对外部情节冲突则尽量加以淡化,不过多地加以展开,或干脆推到幕后,作暗场处理。……夏衍摒弃了人为的戏剧化,竭力真实而准确地表现平凡实在的日常生活。他在剧本中较多运用了适合流露人物心理的编剧技巧,如用行为细节来暗示心理,在停顿、对话里蕴含丰富的心理内涵,以及用环境气氛渲染人物心境等,这些手法的恰当运用赋予他的作品以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和魅力。
陈坚:《论夏衍剧作的心理特色》,载《艺术百家》,1990(2)。
2。沿着夏衍戏剧特殊的审美沟通途径,我们将从直接性、间接性和诗的哲理性三个方面,去展示它那别具神韵的审美风采。
直接性:夏衍戏剧给人最显著的印象是,再现生活的逼真性。他的剧作总是那么自然质朴。夏衍具有逼真地再现各种生活场景的能力,他能够描绘出各种生活场景所具有的特殊风味。
间接性:夏衍剧作的内在情感线是由外在的并不连贯的情节线来表现的。而这条不连贯的情节线,是由一些细节、台词和动作,加上它们之间的空间组成的……夏衍剧作中的那些细节、台词、动作,可以说就是作者精心刻画的艺术的“眼睛”,他使人们通过这些“眼睛”,去窥视到人物丰富的内心,从而使这些有限的外在的“形”,去传达出那无限的内在的“神”来。同时,这条情节线的不连贯部分,在艺术上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些不连贯的虚空处,形成艺术上的“空白”,而这“空白”的特殊作用,就在于使形象的直接性面貌模糊不定,从而在“空白”处使人看到更多更深的东西。
诗的哲理性:夏衍并不让他的人物长久地沉入那种纷乱繁复的思绪中,他让这些严肃地对待人生执著地追求真理的人们,在痛苦地否定过去的同时,找到新的精神基点,终于在沉思中奋起,精神开朗地踏上更高一级的人生阶梯。这时,夏衍就把一个具体的偶然的人物、事件,提高到对于知识分子道路、乃至新民主主义历史步伐的整体认识的水平上,他也就把作品从抒情阶段,推向哲理认识的阶段,于是他的作品也就表现出诗的哲理性的审美特征。
王文英:《论夏衍戏剧艺术的创新》,载《文学评论》,1985(2)。
3。夏衍善于把普通的人物典型化,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加以提炼组成戏剧冲突。《法西斯细菌》中的人物,在国统区是常见的,剧中好友间的争论,也是日常生活中常有的。作者善于从平凡生活琐事中,挖掘具有深刻意义的思想内容。他的剧作中的戏剧冲突,不外是人们关于抗战前途、政治与科学、人生的意义、做人的基本原则等等的争论;或是一些人的认识和已经变化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或是恋爱婚姻方面的纠纷等。大多是容易被人们忽略的事件。他却从这些看来是极平常的事物中深入发掘事物的本质,通过平凡的人物及习见的事件,表现了富有时代内容的主题,如:抗战中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民族存亡关头普通人肩负的使命,敌占区文艺工作者的职责等等,都提高到个人与国家,与民族的关系上来描绘。因此,他的作品格调高,不以巧合的情节哗众取宠,也不搞噱头迎合部分观众的低级趣味,抒情与哲理结合得较好,发人深省,耐人寻味,非常真实自然,没有雕凿的痕迹。
钟德慧:《夏衍抗战剧浅析》,见重庆地区中国抗战文艺研究会编:《国统区抗战文艺论文集》,131页,1984。
4。夏衍把五家住户的日常生活安排在整个社会背景之上,他的独特的艺术处理方法是,把五家住户的日常生活放在舞台表现的中心,放在明处,而把反动统治与人民斗争互相交织的本质冲突作为社会背景,放在日常生活现象的背后,也就是放在暗处。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种种现象,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那背景所具有的制约和支配作用,从而把外在的现象和内在的本质有机地联系起来,整个剧本形成为互为表里的一明一暗的双层结构。在这明暗结构的双层之间,形成一个戏剧潜流回旋的巨大空间,正是这流动的戏剧潜流,把社会现象与社会本质融合为一体,把促使人物行动的外界因素与内心根据融为一体。因此,读者通过剧作,不但能看到人物活动的表面内容,而且能深入地感受到生活的内在意蕴,能透过人物关系及情感的细微变化,感觉到时代的动**和前进。
王文英:《夏衍戏剧创作论》,70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5。这(《芳草天涯》)是作者所写“第一个以恋爱为主题”的戏,更正确一点说,是讨论婚姻问题的戏。保持着作者特有的清新冲淡的风格,并且在技巧方面更加洗练,更加文学地动人。
作者运用这一平凡的戏剧素材的粘土,塑造出一个个出色的艺术品;那么冲淡,像一泓秋水,清可见底;那么隽永,耐人咀嚼,耐人回味。
不同于一般剧作家比他追求的不是所谓戏剧性的发掘,而是现实生活的再现,他所写的都是那么亲切,几乎可以扪捉得到,一种道地的契诃夫的味道。
他所要表达的人间斗争,往往是内在的,如同春波微漾,秋云舒卷,可以感觉,而不可以言传。
乐少文:《五个战时剧本》,见会林、陈坚等编:《夏衍研究资料》,174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6。在左翼剧作当中,夏衍是颇能谨守写实主义原则的人,他纵然也恪遵党的路线,在作品中贯彻政治要求,但是他较能照顾实际生活的土壤,尽量给剧中人以个性和血肉,包住政治的骨骼。战前写的《上海屋檐下》是极好的典型。夏衍在战时战后的创作进程,也和一般左翼作家相同,即抗战前半期,集中于抗日宣传,后半期则从事讽刺现实、揭露黑暗;内战时期则投入所谓反饥饿、反压迫的城市斗争。
《芳草天涯》可看做夏衍摆脱政治绳索,探求人生的尝试。主题在写三角恋爱纠纷。男主人公许乃长,因不满意其妻思想落后,而恋上了年轻有朝气的孟小云,这引起了妻子的剧烈痛苦,遂使他和孟小云抑制了爱情。遭此刺激孟小云走向了抗日工作的道路中。许也表示:“我会坚强起来的。”这与田汉在《秋声赋》里,以献身工作来解决爱情纠纷,手法颇为近似。这可以看做左翼作家,探索人生问题,总不能干净利落,总要拖一条“为社会走向人民”的尾巴。不过,在他们已经难能可贵了。据王瑶说:本书“出版曾引起一些争论”,刘绶松则批评:“把恋爱问题放到如此重要的程度,终究不免失之于夸张的。”从马列主义看来,这些批评都属于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