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综合教程笔记 > 第四章 戏 剧(第2页)

第四章 戏 剧(第2页)

6。《五奎桥》结构完整严密,戏剧冲突逐步展开,波澜迭起,当冲突进入**,戏剧立即结束。戏剧吸收了江南民众语言,通俗朴素,有的台词富于个性化与表现力。剧作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五奎桥》中李全生是青年农民中敢作敢为的反抗者。他不畏周家权势,不为封建迷信愚弄,不受对方诡计所蒙骗,抱定做周乡绅的冤家对头的决心,与封建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周乡绅是塑造得比较出色的乡村中封建地主势力代表者。他的伪善、狡猾、凶恶面目在剧中被揭露得淋漓尽致。

陈白尘、董健:《中国现代戏剧史稿》,325页,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7。欧阳予倩的《潘金莲》以将潘金莲视为邪恶**的范例的传统观点为攻击对象,表达了另一种观点:突出了作者标题的主人公,将她描绘为受害的女性,强调她一生所受的不公平的待遇。在《水浒传》中,潘金莲原本是富户张大户家的使女,因为拒绝张大户的纠缠被嫁出给了武松丑得出名的哥哥。在剧本的自叙中,欧阳予倩强调潘金莲早年受到的虐待,解释说她并不处在能拒绝西门庆的位置上。假如她当时能够与武松结婚,她是不会再犯罪的。但是在12世纪的历史环境中,“她最后的被杀,更是当然的收场。”……《潘金莲》宣扬女性选择爱情的自由,这种自由甚至不受她的合法丈夫约束,这支持了五四对于父权价值使女性无法选择的批评,像鲁迅在《我之节烈观》(1918)中指出的,在传统价值看来,不贞的妻子应该死,而受害的女性证明节烈的最好方法就是自杀。在《潘金莲》的自序中,欧阳予倩同样谴责了前现代对通奸的看法中的悖论:“旧时的习惯,男人尽管奸女人,姘外妇,妻子丝毫不能过问;女人有奸,丈夫可以任意将妻子杀死,不算犯法。”《潘金莲》挑战的即是这种态度。这部剧和欧阳予倩的其他几部剧,特别是《泼妇》(1922)和《回家以后》(1924),应该被归入从胡适翻译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后兴起的“新女性剧”。新女性剧表现女性掌握自己的生活,宣告并行使自由。

柏右铭:《潘金莲故事的20世纪版》,见朱栋霖、范培松主编:《中国雅俗文学研究》(第一辑),188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泛读作品

丁西林:《压迫》《三块钱国币》《妙峰山》

欧阳予倩:《回家以后》

袁昌英:《孔雀东南飞》

评论文献索引

黄会林。中国现代话剧文学史略。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

葛一虹主编。中国话剧通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刘钰。在肯定与否定的背后——关于中国现代戏剧所受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影响的探讨。文学评论,1992(4)。

卜召林。“五四”时期话剧创作简论。齐鲁学刊,1994(2)。

胡德才。现代中西戏剧关系的第一块里程碑——胡适的《终身大事》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国文化研究,1996(3)。

孙庆升。丁西林研究资料。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孔庆东。丁西林剧作“欺骗模式”初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1)。

朱伟华。丁西林早期戏剧研究。文学评论,1993(2)。

邵振玲。丁西林剧作研究述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2)。

王佳磊。开拓者与奠基者:丁西林喜剧对中国现代喜剧的贡献。戏剧文学,2008(4)。

李关元。论洪深戏剧的艺术创新与理论建树。扬州大学学报,1997(4)。

朱卫兵。洪深《农村三部曲》解读。文艺争鸣,2004(3)。

陈建军。论欧阳予倩戏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6(3)。

朱伟华。《孔雀东南飞》:从古代到现代,从诗到剧——一个典型文学现象的剖析。文学评论,2000(6)。

拓展练习

1。简单勾勒第一个十年话剧发展脉络并分析其特点。

2。福建师范大学的庄浩然教授在充分肯定了丁西林喜剧的艺术成就以后,同时指出了这种对于艺术性过度追求的不足:“丁氏的喜剧观倾重纯艺术的一面,使他忽视了喜剧必须而且可以拥有丰厚的社会历史内涵与较大的思想深度,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但放弃了对自己时代急遽变化、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关注及大型喜剧体式的自觉追求,也无意于戏剧内涵的深入开掘,而是满足于狭小的生活圈及其所蕴涵的喜剧情趣,孜孜以求于独幕体式的精心营造。”[6]你对此见解是如何认识的?

3。分析洪深剧作《赵阎王》的成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