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艺术导论网课答案 > 第四节 语言艺术(第2页)

第四节 语言艺术(第2页)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错误》是台湾诗人郑愁予享誉华文诗坛的杰作,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全诗以“等待”和“相思”为主题,吟唱了一曲人生的漂泊与无奈。全诗通过富有婉约情韵的意象,营造了一种含蓄蕴藉、温柔敦厚的意境,使诗歌极具中国古典式的婉约之美。析而言之,这种婉约之美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一种虚实相间的画面美。全诗只有寥寥九行,分为三个小节。第一节的首句实写漂泊的“我”骑马在江南;接着想象一位在等待中容颜憔悴的江南女子,她正等着像“我”这样的游子的归来。第二节,“我”想象女子的柔美、敏感和坚韧,她充满希望地等待伊人,内心不时交织着寂寞与迷茫。第三节,最后,回到现实,终于突然发现“我”的达达马蹄破灭了她的希望和期待,于是“我”满怀愧疚,匆匆而过……这种虚实相间的抒写方式,拓展了想象空间,营造出幽远、深沉的中国古典诗词意境。

其次是一种古典幽怨的意象美。起首“我打江南走过”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春雨迷蒙、丝竹悠扬的江南。“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把容颜的焕发与黯淡、心绪的热切与失落同水乡的纯洁莲花之娇艳与枯槁,同季节的更替与轮回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妙句天成。第二节中,诗人同时安排了冷暖对比的两组意象。其中,暖意象有“东风”、“三月的柳絮”、“跫音”、“三月的春帷”等;接着,诗人决绝地用了四个“不”字将这些温暖的意象瞬间变冷,并和“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紧掩的窗扉”等冷意象共同突出了女子内心的空虚、寂寞和冷清。“我”的达达马蹄既衬出城的寂寞又构成对闺中女子内心的叩击。马蹄敲响青石街道,脚步愈行愈近,于清旷宁静中听得分外真切。是他吗?是从远方归来的他吗?她的心跳着,想揭开窗帷但或许是失望已太多、太重,她又迟疑了,只是悄然立在窗帷后,凝神细听足音和马蹄声。声音近了又远了,于是紧掩的窗扉后,充满的是她内心的失望与悲痛。此景、此情、此境,只能生长在中国、在江南、在三月,我们仿佛听到了“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何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的怅然长叹,而浪子诗人郑愁予正是以其浅显的白话,为现代人营造了那种浓浓的古韵,意味悠长。

最后是一种哀怨疚恨的情思美。这首诗将望归的女子处理得含蓄内敛、情深而又自持,从而为全诗平添了富于古典气息的哀婉和惆怅,以及浓郁得化不开的缠绵韵致。这其中有坚强,也有含着泪的忍耐,更有不绝的情思。显然,此诗不再以思妇的情态自描、自况,而是以男子的视角和心情对盼望他的、钟爱他的女子做一次坦白的抱愧:“我不是归人”,是无奈而忧伤“过客”,漂泊的人生注定带给咱俩永远挥之不去的哀怨疚恨的情思。

二、散文艺术

作为语言艺术之一种,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泛指除诗歌、韵文、骈文外的散体文章,例如古代的经、史、传文章。狭义的散文则指一种与诗歌、小说、剧本并列的文学体裁,在五四时期被周作人称为“美文”。这里我们探讨的是狭义的散文。

在散文的发展史上,最早出现的是历史散文。有名的如先秦时期的《左传》《国语》《战国策》等,用以实录各诸侯国生死存亡的历史。先秦时期,成就最高者当属“诸子百家”的政论散文,代表者如《论语》《孟子》《韩非子》,其中又数《庄子》的艺术性最强。至两汉时期,历史散文又出现了巅峰之作——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以人为经,为事为纬,塑造了一批性格丰满的人物形象,同时生动再现了诸多历史情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风格追求清峻通脱,曹植的《洛神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庾信的《哀江南赋》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到唐宋,散文艺术有更大发展,出现了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其中,韩愈的《师说》大气磅礴、语言练达;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俊洁精致、缜密工丽,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深入浅出、自然流畅;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行云流水、自由酣畅,是故后世有“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的妙喻。自宋以后,散文艺术也有发展,但成就已远不及前辈。及至现代,白话散文又有新的发展。五四时期,鲁迅的批判性杂文犀利透辟、沉郁顿挫,其弟周作人的小品文则精致闲适、平淡冲和,形成对比强烈的两种风格。由此下延,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精致典雅、文情并茂;冰心的“冰心体”散文如行云流水,风格清新婉丽;徐志摩的散文自由挥洒、灵动飘逸;林语堂的散文则是幽默闲适、笔调轻松……新中国六十年,散文成就突出的有两个时期:一是1960年代前后以刘白羽、杨朔、秦牧为代表的抒情散文,其表征着新中国的自信与荣光;再一个就是20世纪末以余秋雨、张中行、季羡林为代表的“学者散文”,其往往站在文化的高度、用理性的眼光来审视中国历史文化的变迁,以小见大是它们的共同特点。

从理论上概括,散文艺术有如下审美特点:

(一)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取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题材上,山川自然、人文艺术,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散文均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但凡海天之广、芥草之微、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没有不可以形诸散文作家之笔端的。因此,有人说散文是“生活的博物馆”。结构上,散文自由散漫,它可以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可以忽此忽彼,时前时后,走走停停,意到而笔随。所谓“神不散”或“神聚”,即所有这些散开的素材、结构、手法都有主题情感的主导。“神”,也就是文章的主题情感。如周作人的《乌篷船》,先介绍乌篷船的构造,继而欣赏乌篷船的美,转而书写乘坐乌篷船,再由坐船写到船上观景,行文时而叙述,时而描写,时而抒情,时而议论。但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冲淡平和的人生态度,而这正是整篇文章的“神韵”。概而言之,“形散”是外在表现,“神聚”是内在本质,二者完美结合才能成就一篇散文佳作。

(二)注重感发性

与小说相比,散文创作不用虚构,它是作者有感而发的,是作者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有了某些见闻、感受、感动才动手的,因此散文必须写自己经历的、感受理解到的、从内心发出来的体验。如果说小说所写是别人的事、身外事,那么散文则是写自己的事、内心事。因此,真实是散文的生命,真切是散文的灵魂,真诚是散文的根基。对散文创作者而言,题材内容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散文的成功必须依仗真挚的情感和独到的感悟,这些都需要有相当的生活阅历和艺术经验。因此,又有人说散文是“老年的文体”。

(三)语言讲求真情流露、自然而然

散文语言不用像诗歌那样具有强烈的情感,也不用像小说那样讲究叙事的艺术和策略;散文的语言在描绘事物时需要的是条理清晰、栩栩如生,在抒**感时则需要的是情真意切、丝丝入扣,而在议论说理时又要的是亦庄亦谐、妙趣横生。总之,散文是一门最接近生活常态的语言艺术,对它的打磨需要精诚所至,自然而发。

下面就以一篇经典的散文作品为例略作分析。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芥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径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

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滴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中国古来荠菜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十三年二月

(1924年2月作,选自《雨天的书》)

《故乡的野菜》(图3-18)是周作人于1924年创作的散文。文中借几种野菜的描写与回味,抒发作者浓浓的乡情,表达平和的心态,展现一种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图3-18故乡·野菜

作为一篇优美的状物抒情散文,《故乡的野菜》在状物审美上颇有其个性。首先,文章在状物方面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法,诸如叙事、说明、对比,以及引用传说、民谚和儿歌等,从而使所状之物跃然纸上,以体验故乡野菜之味、之情、之趣,而且让读者也深深感受到中国民风的厚重。析而言之:(1)全文叙事手法简洁,如记叙妇女小儿用剪刀、苗篮搜寻马兰头荠菜的劳作,还有乡间小孩窥视上坟船里的美女的情趣,都是融叙事于状物之中。(2)说明手法精要。如写黄花麦果时,运用词典式的释义,把这种野菜的植物种属、生态特征和功用说得非常精要、易懂;而在介绍茧果的制法时,也是言简意赅、条理井然。(3)对比手法巧妙。如先把北京买的荠菜跟浙东老家的荠菜作对比;又将清明扫墓用电茧果跟在日本吃过的草饼对比,突出儿时黄花麦果糕的风味;还把故乡人采摘紫云英的情境跟日本《俳句大辞典》中日本妇女采摘紫云英相对比;如此等等。这种对比映衬法,既紧扣状物重点,也立体地突现出景物的神韵,可谓寓常识、物性于情趣中。(4)全文还引用儿歌传神。如写荠菜时,引用马兰头的儿歌;写鼠尾草时,引用黄花麦果糕的儿歌。儿歌的引用无疑表现了孩童的天真和欢声笑语。此外,文章也多处引用了传说、民谚和民俗。比如《西湖游览志》,让读者了解中国古老民俗的传统与传承,表达出作者对悠久的古风赞赏。

以上是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讲。更为重要的是,文章在状物审美的过程中充分做到了移情于物、情境交融。在前面的理论阐发中我们已经提及,散文的旨趣本在写情、见性,因此,一切的状物描写都不能不从作者的主观感受出发,最后归于某种情性的表达。在《故乡的野菜》中,作者显然对故乡的野菜情有独钟,所以便写得形神兼备,富有诗的韵味。在作者眼里,故乡田间旷野盛开的荠菜花、马兰头和色彩斑斓的紫云英,这一切都是那么诱人、明丽,足以引你亲近,使人跃动,以致神情并释,融情于景。事实上,全文正是以怀乡之情为贯穿,以情开启,以情作结,情中有物,物中有情。至于在行文方面,此篇散文可谓语言朴实、通达,笔调清新、明快,表现出散文大家深厚的语言功力,堪称现代散文史上的上乘之作。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