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研究生如何选择院校 > 五管理学专业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第2页)

五管理学专业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第2页)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采用平均等级计分,22项胜任特征中有4项与访谈长度显著相关。而频次和最高等级分别有一项与访谈长度显著相关。说明在本研究中,频次、平均等级和最高等级三项指标都是比较稳定的。

4。差异检验

分别以每项胜任特征出现的胜任特征频次、平均等级分和最高等级分为指标,对优秀组和普通组每个特征的得分进行差异检验。

表3-26胜任特征频次差异检验

注:*p<0。05

从表3-26可以看出,以胜任特征频次为标准时,在普通组和优秀组之间创新、分析式思考、分析的幅度等三项胜任特征差异显著。同时,组织了解和行动速度两项胜任特征边缘显著。

表3-27胜任特征平均等级差异检验

注:*p<0。05

从表3-27可以看到,以平均等级为标准时,只有创新一项胜任特征差异显著。而组织了解和适应力两项胜任特征边缘显著。

表3-28最高等级差异检验

注:*p<0。05

从表3-28可以看出,以最高等级为标准时,在普通组和优秀组之间仅有创新一项特征差异显著,分析的幅度、竞争力两项胜任特征边缘显著。

(四)结果与讨论

1。结果

从以上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创新、分析式思考、分析的幅度三项胜任特征达到了显著。而组织了解、行动速度、适应力、竞争力4项胜任特征达到了边缘显著。

基于7人的小样本,我们初步推测这几项胜任特征是管理学学科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区别于一般硕士研究生的特征。将7项胜任特征整理和归纳,可合并为成就导向、分析式思考、弹性、组织认知4项因素。

胜任特征的归类和4项因素的含义如表3-29所示。

表3-29优秀硕士研究生的胜任特征归类及其含义

下面详细分析这4项因素中,各项胜任特征维度的含义、行为表现,以及访谈中的一些实例。

(1)成就导向

成就导向就是希望更好地完成工作或达到一个优秀的绩效标准。这个绩效标准可能是个人过去的表现,可能是比他人做得更好的业绩,也可能是自己设定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甚至是未曾有人做过的事。

成就导向包含了竞争力和创新两个特征维度。优秀的研究生往往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总是倾向于为自己设立更高的目标,并按照目标的要求去规划行动,调整偏差。这也使得他们最终达到目标的概率更大。比如:

这个项目做了两周多,这两周每天早上起来改,有时要一直改到晚上十点多,然后还要和老板进行讨论。这种工作状态持续了近两周,后期的小修又做了两周多。这个项目主要是由我来做,老板给我修改意见。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但是老板提出了另外一个想法,这个时候必须阐述清楚自己的思路,老板也会把他的思路告诉我……之前我对自己的想法很确信,但和老板沟通之后不得不改变这种思路。最开始的时候心里多少有些别扭,一开始想,你是老板所以还是要听你的,之后发现,因为是第一次做这种工作,所以很多方面都不了解。可能还是需要按照老板的思路来,有时你不在那个位置,所以你看不到那个高度。第一次不服气,毕竟我也是跟老师做过项目的人,也不是一无所知的。第三次被退回来,我就会好好考虑一下,自己的缺陷在哪儿,老板的好处在哪儿。可以说这是一种进步吧,不能老是停留在原来的想法和认知上。(竞争力)

而普通组的竞争力相对较弱,有时不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规划行动,比如:

其实最开始呢,我是主要想强迫自己学习,因为花钱了嘛。想要心疼一下。想要促进自己非常认真地去学习专业知识啊,去认真地准备考试啊,但是事实证明还是没用。花的时间并不是很多。呵呵。不过对于考试,考试的客观题还好,基本都是属于强记的知识,所以变化的套数不大。主要是考试的主观题答得我想放弃。可能是准备得不是很充分吧,除了运气因素,确实存在很多地方准备不够。但是仍然感觉有点不可思议。(竞争力)

同时,优秀组与普通组在创新上也有着显著的差异。优秀组更倾向于在不同组织或工作中尝试新颖的行动和创意。比如:

我还做了对奥运知识的了解和对北京历史文化的了解,最后汇合成一个选拔标准。做这个项目已经读研了,之前和老师做过一个体育文化的调查,了解到一个公司的氛围和工作内部的整体氛围对一个人的想法和能否把自己的能力全部展现出来是有决定性作用的,因为一个人不管沟通能力多强,如果对于北京的历史文化没有很好的了解是不行的。比如住宿这一块,那些运动员教练可能都会有一个去周边旅游的需求,如果你不了解这些肯定不行。另外促使我把这个加进去的原因是,一次和好朋友聊天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大家,然后讨论了一下,也帮我想了不少,最后有了一个成型的想法之后我就给老板提出,老板觉得这块想得挺不错的,因为不管之前选拔的这些人对这方面了解多少,以后培训的话是需要注意的。这种想法促使了我加这些东西进去。(创新)

而在访谈中,普通组则没有表现出乐于创新的行为倾向。

(2)分析式思考

分析式思考指通过将一个事物分解为若干部分或通过层层因果关系描述其内在联系的方式来理解该事物,包括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计划能力等。分析式思考有两个特征维度,一个是分析的复杂度;另一个是分析的问题的大小。

在访谈中,优秀的研究生在运用分析式思考时分析的复杂度较高,如:

主要是我在带着大家做,我冲在前面,在第一线上亲自写,大家参与力度有点弱,这个弱,一个是跟我本身工作节奏比较快有关系;第二个可能跟沟通也有关系。我知道,其实它牵扯到一个我们怎么进步的问题。这有两种情况。一个是,你通过做这个事情以后,发现有问题了,下一个事情去修正它,这是我们惯常的一个做法;第二个,你明知道这是个问题,你也知道由于你的某种个性或者性格的某种特点,它无法克服,你只能在下次做同样事情的时候,尽量避免它发生,就完了。(分析的复杂度)

而普通组的研究生分析式思考时分析的复杂度则相对较低。比如:

(当时选择我的原因是)因为每个人都要负责一定的版面。因为房地产30年是个很重大的事情,记者很多。对报社来讲,也需要采访很多东西。所以我分到的是1992年的会议。采访谁,准备什么问题,这些都要仔细充分地考虑。1992年的时候,我还很小,所以也无法知道具体怎样,网上的资料我找到的也是一点零碎的资料。所以遇到困难了,需要动用一切资源去解决。(分析的复杂度)

另外,在分析的问题的大小上,优秀组和普通组也有着显著的差异。优秀组有更多的机会分析一些影响到组织或团队发展的重要问题,而普通组的研究生分析这类问题的经历则相对较少,面对更多的是与自己或自己身边少数几个人相关的问题。

(3)弹性

弹性指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与不同的人或群体工作时所表现出的适应性,包括适应力和行动速度两个维度。优秀的研究生往往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能够随着事物的发展而迅速地调整自己的应对方法,熟悉和适应发生的变化,达到良好的结果。比如:

这个项目,我的副导师和我当时把这个课题申请下来以后,我们两个人原来谁也没接触过,我相对来说还熟一些,因为我原来学工程的,它牵扯一些建筑质量方面的因素。所以,副导师的意思,就由我来主要做这个事情,那么对于一个你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当你一开始接触它,到最后掌握它,我觉得我用的时间也就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然后,这个课题整个也是我写的,写出来以后,专家评审的时候,并没有对这个课题有太大的挑剔,觉得我们完成的还是可以的。(行动速度)

对于一个新东西,刚接触的时候,你肯定对它有一个大致的看法,它应该是什么样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在陆陆续续研究它的时候,发现结果并不是你想的那样,就有这么一个逐渐坚定真理的过程。所以,这个时候,你需要不断调整你的思路,即使是一开始你觉得这个事情非常好,但是结果并不是很好的话,但是因为你在做这个事情,也应该把它做完。(适应力)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