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换届年份 > 第十三章(第4页)

第十三章(第4页)

高荣贵想了想说:“明堂镇可以,基本解决了。”

“远吗?”

“不远,翻过城外这座山就是,大约十多里地。”

明堂镇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镇,户籍人口四万多。镇上有一个戴帽学校,小学生七百多名,初中学生三百多名。大部分学生都是寄

宿生。

学校的校园不算太小,大约十亩地左右。校园里的植被很好,杨柳依依,花草芳菲,很整洁,也很干净。

学校里有两座教学楼,六排学生宿舍,一个食堂,一个操场。操场上有两排篮球架子,两个羽毛球场地,还有一溜乒乓球台子。

杨鹏一看就清楚,这在乡镇一级的学校里,已经非常不错了。看来没什么问题。

首先是教学楼没问题。不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教室里的桌椅都整整齐齐,学生们的校服也干干净净,十分得体,甚至连厕所里也没有什么异味。

学生的集体宿舍也没什么问题。房间大小,学生数量,完全符合规定标准。特别是学生的上下铺铁架床,都是加厚的。

站在宿舍里,杨鹏突然觉得这样的学生宿舍床有些眼熟,似乎在哪里看到过。

猛然间,他一下子想起来了,昨天晚上在铁矿子弟学校看到的就是这样的床!

杨鹏的思绪不禁有些散乱,莫非这个地方与雨润公司有什么关系?

在教学楼前一块砖砌的展板前,杨鹏看到了那张熟悉的面孔—夏雨菲。

照片上的夏雨菲十分年轻漂亮,尽管是素颜照,但却青春四溢,楚楚动人。

杨鹏站在照片前,默默地看了足有一分钟。

高荣贵走上前来特意对他说:“省长,这个姑娘就是雨润公司的董事长夏雨菲。”

杨鹏点点头。

“‘一个鸡蛋工程’,就是夏董第一个提出来的。”高局长继续介绍说,“刚开始并不叫工程,而是要求山区孩子每天一个鲜鸡蛋。后来大家都觉得这种做法好,我就和夏董找了几个学校校长一起商量,大家说,对我们的下一代,不能只是每天一个鲜鸡蛋,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

再增加别的方面的营养。比如每天一个鸡蛋一杯牛奶,每个星期有一次肉菜。夏董当时就说好,干脆就把这个措施叫作‘一个鸡蛋工程’吧。”

“从哪年开始的?”杨鹏问道。

“从今年算起,整整两年半了,那时候雨润公司的效益还不像现在这样,但夏董说了,这也花不了多少钱,整个县里‘一个鸡蛋工程’的费用,我们就全包了。所以从前年开始,县里的‘一个鸡蛋工程’,就没有中断过。去年后半年,我们给学校里的孩子又每天增加了一杯牛奶。据老师们讲,别看就一个鸡蛋一杯牛奶,效果很明显,比如像二、三年级的孩子,同以前二、三年级的孩子相比,身高增加了,从脸色上就看得出来,同过去确实不一样了。”

杨鹏再次点点头。

这时学校的校长也走上前来,专门给杨鹏介绍道:“杨省长,其实呀,夏雨菲董事长对我们学校的赞助已经很多年了。三十年前,改革开放不久,从她的姥姥姥爷来我们学校那会儿,就开始给我们学校赞助了。”

“姥姥姥爷?”杨鹏不禁吃了一惊,“夏雨菲的姥姥姥爷?”

“对啊!”校长好像一提到夏雨菲和她的姥姥姥爷,就有说不完的话,继续毫不掩饰地夸奖着,“夏董的姥姥姥爷都是老八路,夏董姥爷抗战时,曾在这里打过游击,立过功,受过伤,在‘文革’前就被授予少将军衔。夏董的姥姥是当时部队文工团团长,抗战时他们就认识了,也算是老革命。他们离休后,几乎年年来这里,把他们俩的离休金都捐给了这里的贫困学生。汶川地震后,他们俩又毫不犹豫地卖掉了自己在城里的住房,把所有的卖房所得,都捐给了学校。这次校舍安全工程,我们才得以高质量提前完成了任务。还有,我们大致算了一下,这些年来,他们资助过的学生至少也有好几百……”

杨鹏像挨了一棒似的久久地愣在那里,思绪万千,心潮澎湃,令他无法平静。

“文革”前就被授予少将军衔!

部队文工团团长!

资助学校,卖掉了自己的住房!

资助的学生有好几百!

夏雨菲从来没有对他说过这些,一个字也没有流露过!

杨鹏终于明白了夏雨菲对他说的那句话:

“……直到今天,你仍然不了解我。你对我的情况一无所知,你所说的思念,只是一个虚幻的感觉。”

在那封信里,夏雨菲写道,“……而我,其实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女孩,普普通通的家庭。母亲是老师,父亲是国企的普通干部……”

夏雨菲没有丝毫的张扬,也从未有过任何暗示。也许,她那时有意这么说,就是不想让他有什么包袱,更不想让他有什么压力。

夏雨菲什么都想到了,以一个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小心翼翼地在呵护着你,笃爱着你,而你,对这一切却浑然不觉。

身旁的校长依旧热情如火地夸奖着:“……省长您看,那边还有夏董姥姥姥爷的塑像,是我们这个学校毕业的几个学美术的学生专门雕刻的。这些学生们说了,他们还要给夏董也雕一个……”

当杨鹏走到夏雨菲姥姥姥爷的雕像前时,正是山里的阳光最清澈最明亮的瞬间。

两位老人的雕像洁白如洗,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慈祥温暖,精神矍铄。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