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宁夏地形地貌 > 第二节 综合经济区划(第1页)

第二节 综合经济区划(第1页)

第二节综合经济区划

经济区划是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规律、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特征的相似性、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或者依据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与任务分工,对国土进行的战略性区划。

一、经济区划原则

中国划分经济区的主要原则是经济原则,其内容是:国民经济全面发展与充分发挥地区经济优势相结合。划分经济区时要从总体利益出发,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全国的和地区的综合平衡,合理地确定地区经济专业化发展的规模和综合发展的程度。地区经济的现状与远景发展相结合。划分经济区要从历史上已经形成的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并以对全国和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预测为划分依据。地区经济中心与其经济吸引范围相结合。经济中心即全区生产、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最集中的城市,是地区经济联系的枢纽,对周围地区具有经济上的吸引力。结合交通运输条件正确估算经济中心的经济吸引范围是划分经济区的重要依据。经济区划要与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体制相适应,以利加强对宏观经济的计划指导。充分考虑建立外贸出口基地和发展国际分工合作的需要,利用国际市场促进国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此外,划分经济区还要考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原则,有利于民族自治和发展的民族原则,国防建设的需要以及促进合理的国际分工发展。

二、全国经济区划概况

中国经济区划经历过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区,同时也是经济区,其职能之一是促进各行政区内各省(市、区)的分工与协作。但这一划分很快就遭到摒弃,改之以“两分法”,即将全国划分为沿海与内地。1954年又建立了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七大经济协作区。1961年,华中区与华南区合并为中南区,全国划分为六大经济协作区。“七五”时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要“正确处理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带的关系”,由此提出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与此同时,为了揭示中国不同层次的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规律和特点,又将全国划分为十大经济区,即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西北区、内蒙古区、新疆区、西藏区。“九五”期间又形成七大经济区,即东部地区、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地区、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南和东南部分省区、西北地区。

1984年5月,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区发展战略研究”学术研讨会上,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发表了中国经济区域划分的看法,按400mm的等降水量线把中国划分为西部和北部、东部和南部两半,并且从人口、经济发达程度等诸多方面进行辅证,支持其两分法。1985年8月,在兰州举行的“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讨论会”上,与会学者将内蒙古、新疆、宁夏、陕西、甘肃、青海、西藏、广西、云南、贵州和四川界定为西部地区,至此“西部地区”、“西部经济”的概念和思想便形成了。与此同时,“中部地区”的构想也在酝酿之中。1985年11月,在南昌召开的“全国地区发展战略研究工作交流会”上,学术界开始提出中国经济“三分法”,即东、中、西三部分。1991年,在“八五计划和国家1991—2000年十年发展规划”中,正式采用“三个经济带”的概念,由此中国经济区划采用“三分法”。中国“中、西部地区”概念的形成及提出是相对于“东部地区”的概念而出现的,“东部地区”的概念又是由“沿海地区”的概念演进而来的,而“中、西部地区”则是由“内地”演进而来的。但是,这一时期,“东部”和“中部”的概念与界定并不很明确。直到1994年,《中国经济年鉴》才明确划分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并编制了三个经济区的国民收入及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这一期间,对西部问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指导思想,虽较前有所进步,但其力度尚不够,真正使之发生质的飞跃的是1997年3月“两会”中“西部大开发”概念与战略思想的明确提出。

2003年10月,考虑到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但经济发展还是较慢,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至此我国经济区域划分由“三分法”转变为“四分法”。

“四分法”是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经济带。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7个省、自治区;西部地区包括宁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3个省。

三、宁夏经济区划

宁夏处于全国经济区划中的西部地区。按照自然地理和经济条件,宁夏可分为两大板块,即沿黄经济区和中南部经济区。

(一)宁夏沿黄经济区

宁夏沿黄经济区(图4-2),是以黄河中上游宁夏引黄灌溉区为依托,以地缘相近、交通便利、经济关联度较高的银川为中心,石嘴山、吴忠、中卫3个地级市为主干,青铜峡市、灵武市、中宁县、永宁县、贺兰县、惠农区、平罗县和若干个建制镇以及宁东基地组成。国土面积2。87×104k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3。2%[7]。2012年总人口415。5×104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4。2%。该地区处于河套平原,资源丰富且组合条件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是宁夏的精华地带和经济发展的龙头。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2062。2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88。1%。宁夏沿黄经济区为全国18个重点开发区域之一,其功能定位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新材料基地,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这标志着宁夏沿黄经济区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夏沿黄经济区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农业优势

沿黄经济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河套灌区是国家保障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的7个重点发展区域之一。该区引黄灌溉条件便利,土地肥沃,有耕地100多万公顷,待开发荒地近70×104hm2。光热条件好,昼夜温差大,工业污染少,农产品品质优良,农业优势十分明显。

图4-2宁夏沿黄经济区[8]

“十一五”期间,宁夏加快调整种植结构,通过“政府推动、农民参与、市场引导、科技保障”的运行机制,在北部引黄灌区,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高端、精品、高效设施农业;在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集中发展以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截至2010年年底,宁夏全区设施农业面积已达7×104hm2。

依托“塞上江南”的独特优势,宁夏着力打造引领西北、面向全国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沿黄经济区”“四带四区三基地”现代农业格局已基本形成:以中宁为核心的枸杞特色产业带,以吴忠为核心的清真食品产业带,以银川、吴忠为核心的奶产品产业带,以吴忠、中卫为核心的特色林果产业带;以中卫为核心的压砂瓜产业区,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区,以灵武、中卫、中宁为核心的红枣产业区,吴忠、中卫的高酸苹果产业区。建设优质商品粮基地、农作物制种基地、百姓菜篮子基地。

2。能源优势

宁夏煤炭资源储量大、品种齐全、品质优异、开发条件好,已探明储量381。3×108t,远景储量2027×108t。宁夏的风能资源也比较丰富,预计总储量为2253×104kW,是全国太阳能辐射的高能区之一,全区可用于太阳能光伏发电建设的土地面积约700km2,太阳能光伏电站可开发约1750×104kW。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