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二战各国伙食 > 第五章 德国篇02(第2页)

第五章 德国篇02(第2页)

体会一下德军士兵对这种糖果的珍爱之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买来尝尝。

“红桃心”的西西里告别宴——金枪鱼配玛萨拉酒说到意大利的西西里岛(Sicily),大家自然而然会想到经典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其实西西里不仅有国宝级美女莫妮卡·贝鲁奇(MonicaBellucci)的倩影,还有诸多秀色可餐的美酒与美食。1943年7月12日,在西西里岛西南部的一座野战机场上,德国空军第77战斗机联队(JG77)联队长约翰内斯·施泰因霍夫(Johaeinhoff)少校忧心忡忡地站在跑道边上,望着渐渐西沉的太阳,耳边隐约听见从东南方向传来的隆隆炮声。3天前,英美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虽然德军在岛上部署了几个战斗力较强的师,包括精锐的“赫尔曼·戈林”装甲师,但守军中更多的是装备低劣、士气低落、充满厌战情绪的意大利部队,很难指望他们做出有力的抵抗,这座岛屿早晚都会落入盟军手中。施泰因霍夫十分肯定,要不了多久美军坦克就会开到机场边缘,而在那之前他和他的部队必须撤回意大利本土,有消息说上级很快就会下达撤退令,也许就在明天,他就要和西西里岛说再见了。

施泰因霍夫和他指挥的JG77都不是等闲之辈。施泰因霍夫是图林根人,出生于1913年9月15日,在青少年时代很有文青范儿,中学毕业时在古典文学和语言学方面成绩优秀,并考入耶拿大学主修文献学,但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于1934年加入德国海军,后于1936年转入德国空军成为一名战斗飞行员。二战爆发时,施泰因霍夫在JG26服役,在威廉港的防空作战中获得了初次空战经验,1940年调入JG52,参加了法国战役和不列颠战役。1941年6月,施泰因霍夫随部队开赴东线战场,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崭露头角,于一个月内击落了28架苏军飞机,到8月间以35架战绩获得1942年在东线战场作战的施泰因霍夫,此时他已经是JG52的一流王牌,并获得了骑士铁十字勋章骑士铁十字勋章。1942年2月,施泰因霍夫被任命为JG52第2大队大队长,并在8月31日成为德国空军第18位击落100架敌机的飞行员,跻身顶尖王牌行列。当他在1943年4月1日升任JG77联队长时,其脖子上挂着耀眼的橡树叶骑士铁十字勋章,座机垂尾上的战果标志已经超过150个。

JG77组建于1939年5月,以红桃心图案为队徽,因此被称为“红桃心”联队。二战时期,JG77的作战范围极广,从西线战场的英吉利海峡到东线战场的高加索群山,从芬兰、挪威的茫茫雪原,到北非前线的浩瀚沙海,到处都留下了JG77的航迹。在长期作战中,JG77产生了众多的王牌飞行员,其中最著名的是戈登·马克·戈洛布(Gollob)少校,战争初期他先后在ZG76、JG54、JG3等部队服役,1942年5月出任JG77联队长,并在高加索前线屡获战果,于同年8月29日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150架战绩的王牌飞行员,也因此成为德军中第三位钻石宝剑橡树叶骑士铁十字勋章获得者,可惜此后就被禁止参加空站。

施泰因霍夫担任JG52第2大队大队长时的座机侧视图,这是一架Bf109F-4,注意垂尾方向舵上的战果标志

这幅画作表现了1943年夏季,施泰因霍夫带领JG77的Bf109战斗机在西西里上空与美军P-38战斗机群展开空战的场面不像苏联飞行员那样好斗,但训练有素,飞机性能也更好,很难对付。更要命的是盟军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后援,无论德军王牌飞机们击落多少架飞机,天空中的盟军飞机总是越来越多,胜利的希望愈加渺茫。当施泰因霍夫沉浸在黯然的心境中时,部下向他提议当晚在联队指挥所的简易食堂里举行晚宴作为放松,他点头同意,并在后来回忆道:“我觉得今天的晚餐是在这里的最后一餐了。”

跟随施泰因霍夫多年的勤务兵兼军官食堂厨师的利伯上等兵负责操办这场晚宴,手脚麻利的他仅用了1个多小时就准备了一桌像模像样的宴席。餐前酒是西西里本地特产玛萨拉酒,这是一种用当地木桶陈酿的葡萄酒,有数百年的酿造历史。据说1773年一名英国商人在途经西西里岛时品尝了这种酒后觉得口感不错,于是将其带回英国,并改良了工艺,使玛萨拉酒名扬世界。玛萨拉酒的酒精浓度在15~20度,味道偏甜,适合作为餐前开胃酒或餐后饮料,与西班牙的雪利酒、葡萄牙的波特酒及马德拉酒并称为四大加烈葡萄酒。在部下的劝说下,施泰因霍夫喝下一杯玛萨拉酒,甜腻浓烈的黑紫色酒汁润过喉咙,多少缓解了他的焦虑,激发了他的食欲,打起精神享用利伯呈上的一道道菜肴。

开胃酒之后上桌的是炒鸡蛋和红烩罐头肉,在战场上新鲜的鸡蛋总是很受欢迎的,而肉罐头也是士兵菜谱中的常客。利伯使用的是意大利盟友提供的军用肉罐头,罐体上印着AM的缩写字母,为“军用”之意,这与德语中“老人”(AlterMann)一词的首字母相同,久而久之,德军士兵就把意大利军用肉罐头称为“老头子”。平心而论,意大利虽然以美食著称,但其军用肉罐头的味道比不上英国军队的咸牛肉罐头,不过经过利伯的一番调理还算可口。根据施泰因霍夫的回忆,当天晚宴的菜式非常丰盛,除了肉蛋之外,还有金枪鱼、沙丁鱼、凤尾鱼、猪肝肠、火腿肠、意式香肠、西红柿浓汤等等,其中金枪鱼和沙丁鱼特别受到好评。西西里岛自古以来盛产金枪鱼和沙丁鱼,距离机场不远的特拉帕尼(Trapani)就是一座古老的渔港,其捕鱼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西西里人也特别擅长烹饪鱼类,当地的特色菜是奶油香煎金枪鱼和烤金枪鱼,富于乡土特色的沙丁鱼料理也很有名。近代罐头技术发明后,西西里岛是最先开始制作金枪鱼和沙丁鱼罐头的地区,用橄榄油浸泡或煎炸的鱼肉制成罐头也同样美味。由于时间仓促,利伯不可能采购鲜鱼制作晚餐,只能以罐头鱼肉为原料烹饪菜肴,制作简单是“红桃心”联队原产于西西里岛的玛萨拉酒是世界四大加烈葡萄酒之一,很适合作为开胃酒和餐后的甜食酒的这场特别晚宴的最大特征,不过多样的菜式和足量供应的美酒使餐桌上的每一个人都感到心满意足。

当晚出席宴会的除了施泰因霍夫及其副官巴赫曼中尉、联队军医等8名德国军官外,还有1名加拿大上尉和2名英军中士,3人都是德军的俘虏。虽然战争是残酷无情的,但在战场之外交战双方还是尽量讲究绅士风度,而邀请对手同桌进餐是一种骑士精神的体现。盟军战俘对于受邀出席晚宴向德国军官表示了感谢,不过他们对于德意军队的饮食向来不敢恭维,毕竟比起英联邦国家丰富的后勤物资供应,轴心国能提供给他们的食物就显得逊色多了。在3名战俘眼中,英联邦及其盟国具有广阔的殖民地资源,享有广泛的制海权,尤其是还有财大气粗的美国盟友撑腰,因此他们在吃的方面从来不担心。在大多数情况下,盟军的物资供应都很顺畅,即使是在炮火连天的前线战壕驻守的一线部队,也能得到新鲜蔬果和肉食供应。相比之下,眼前作为德国高端技术人员的空军军官难得享用的“饕餮大餐”,却主要以罐头食品为主,就略显寒酸了。当然,3名盟军战俘也明白,这样的一顿晚餐在德国人的军营里已经算是奢侈了,至少比平日的食谱丰盛多了,便知趣地大快朵颐起来,他们不仅相互谈论着菜品的味道,还对德国人伸出大拇指连声夸赞“OK”。几名德国军官却丝毫没有兴奋之情,由于连日战斗带来的疲具有西西里传统风味的香煎沙丁鱼,看起来令人非常有食欲

这是西西里特色烤金枪鱼块,可见鱼块中心仍保持红色,使食客能够感受到鱼肉天然的鲜味战后,作为西德空军高层领导的施泰因霍夫(左)与美国空军官员进行交流,他的面容在一次战时事故中被毁惫和战争前景的黯淡,施泰因霍夫等人在宴席上很少说话,而是默默享用美食。第二天,撤退的命令果然下达,于是这顿晚宴就成为“红桃心”联队在西西里岛的告别宴。

施泰因霍夫在1944年底调任JG7联队长,这是德国空军唯一批量装备Me262喷气式战斗机的联队。在战争的最后阶段,施泰因霍夫加入由加兰德组建的JV44中队,但1945年4月18日的事故结束了他的空战生涯,他虽然侥幸生还,却被严重毁容。战争期间,施泰因霍夫总共执行了993次战斗任务,在空战中取得了176架确认战果,其中在东线152个、西线12个、地中海12个,并荣获宝剑橡树叶骑士铁十字勋章。战后,施泰因霍夫继续在联邦德国国防军中服役,为重建德国空军出力颇多,官至空军总监,晋升上将军衔,还在北约军事机构高层任职,于1994年2月21日去世。1997年9月,德国空军将第73战斗机联队命名为“施泰因霍夫”联队,以纪念这名功绩卓越的王牌飞行员。

残兵败将的慰藉美食——维也纳可丽饼1945年春季,苏军与西方盟军正从东西两线攻入德国本土,希特勒所吹嘘的“千年帝国”在仅仅经历12年后已经进入倒计时。隆隆的炮声正从东方隐隐传来,距离越来越近,这让居住在勃兰登堡州的埃迪特·哈恩·贝尔(EdithHahnBeer)女士愈加心神不宁,她是一个德国军官的妻子,丈夫征战在外,她独自在家抚养幼女。听说苏军即将突破德军防线的消息后,深感恐惧的埃迪特带着女儿离家逃难,躲藏到郊外乡间的老家小屋内。没过多久,一些从前线撤下来的德军士兵也陆续来到埃迪特女士所在的乡村,并在她们母女的住所借宿,他们和这对母女一样,竭力躲避着苏军的追捕。这里科普一个知识,柏林是德国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但它其实是一个州,但因为面积仅有892平方千米,一般很少被人称为柏林州。整个柏林被勃兰登堡州所围绕,因此苏军要攻占第三帝国首都,必然需要攻入勃兰登堡州。

在乡下的这段时间里,埃迪特看着那些失魂落魄、衣衫褴褛的士兵,不禁心生恻隐之心,尽量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食物。她后来在日记中写道:“我到附近的农家要来了小麦粉、鸡蛋、牛奶、果酱和面包,士兵们这一天都在忙着将我搜集来的食物搬进小小的家中。我为这些士兵烹制了数百个美味的维也纳可丽饼,附近的奶奶和她的女儿也过来帮忙,帮我分发煎饼。”

埃迪特女士提到的维也纳可丽饼是一种薄煎饼,正式的名称叫帕拉钦克(Palats),它是奥地利的一道代表性美食,名字虽带有维也纳,但并非起源于奥地利,而是来自匈牙利。19世纪后期,奥匈帝国还是一个强盛的大帝国(至少表面上看起来如此),其领土面积在欧洲仅次于俄罗斯,包括现在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克罗地亚和罗马尼亚等国大部,民族众多、文化各异,饮食习俗也多种多样。受此影响,奥地利人的餐桌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被称为“饮食文化的大熔炉”,许多奥地利本土美食在融入外来元素后,不断衍生出新的品种和菜式,而以奥地利首都为名的维也纳可丽饼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维也纳可丽饼在很多方面类似法式可丽饼,但两者却有很多区别。前者在将配料调制好后可以立即煎制,而后者需要先静置数小时再开始烹饪。维也纳可丽饼用鸡蛋、小麦粉、牛奶和盐制成面糊,然后在平底锅里与黄油或植物油一起煎制而成,成品要比法式可丽饼稍微厚一些。此外,法式可丽饼是从使用荞麦粉的法式薄饼演变而来的,出现的时间也比维也纳可丽饼晚。在美食界,人们普遍认为法式可丽饼才是世界上最正宗的可丽饼,不过这丝毫不影响维也纳可丽饼在欧洲众多国家人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和受欢迎程度。维也纳可丽饼也是一种极富变化的食物,最早的时候只是将果酱夹在其中食用,但在成为奥匈帝国的宫廷菜式之后演变得更加精致丰富。比较传统的做法是煎好面饼后将杏子、草莓和李子酱卷起来,再撒上糖粉即可;衍生出的做法则很多很杂,面饼卷起来后可以切成块状或者条状,可以加糖或不加糖,酌情搭配各种各样的馅料——肉类、奶酪、蘑菇、菠菜、泡菜、酸奶油等等。它的吃法很随意,没有那么多讲究,一日三餐都可以端上桌,既可以作为主食,也可以作为饭后甜点。

在匈牙利,最著名的可丽饼是冈黛尔可丽饼(Gundelpalata),由磨碎的核桃、葡萄干、蜜饯橘子皮、肉桂和朗姆酒馅料制成,再淋上用蛋黄、浓奶油和可可制成的黑巧克力酱搭配食用,口感醇厚浓郁。其他中南欧国家制作类似的可丽饼时,常常使用肉类当馅料,在正餐的时候食用。

维也纳可丽饼在欧洲有多受欢迎呢?20世纪初叶,上至奥匈帝国皇宫中的弗朗茨·约瑟夫皇帝一家,下至维也纳街头的流浪汉,都对这种食物青睐有加。这里不得夹有奶酪和水果的维也纳可丽饼。根据不同的需要,维也纳可丽饼的中间可以夹杂各式各样的馅料,并适合在各个时段食用不提到当时生活在维也纳的一位人物,未来第三帝国的缔造者阿道

20日出生于奥匈帝国治下的因河畔布劳瑙(BraunauamInn),也就是说,他其实是个土生土长的奥匈帝国公民。随着希特勒全家搬迁到林茨市(Linz),他在那里遇到了奥古斯特·库比席克(AugustKubizek),两人年龄相仿并且具有很多共同的爱好,很快便成为好友。希特勒和库比席克是在林茨的歌剧院认识的,他们都对艺术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瓦格纳的歌剧有着共同的热情。库比席克眼中的希特勒在年轻时就非常引人注目,他在回忆录中曾有这样的描述:“我们两个年轻人一起执杖走在林茨的大街上,引来周围姑娘们的叽叽喳喳……她们红着脸,春心**漾的神态跃于言表,并想吸引我们的注意……后来我才看清楚,这些热辣的眼神不是针对我,而全是抛向阿道夫(希特勒)。”

作为奥匈帝国的两个首都之一,维也纳在当时具有兼容并包的非凡魅力,吸引着来自天南地北、五花八门的各色人等。从1907年开始,已经成年的希特勒来到维也纳生活和学习美术,他劝说库比席克也一起前往,两人曾一度共同租房居住。希特勒的目标是成为维也纳艺术学院的美术生,库比席克则希望考上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之余,两人经常一起在维也纳的街头游**,欣赏帝国首都气势恢宏的建筑,观察身穿奇装异服的各国人物,有时也会奢侈一把,前往餐馆享用维也纳琳琅满目的风味美食,其中自然少不匈牙利最著名的冈黛尔可丽饼,其馅料种类比较复杂,食用时通常搭配浓奶油、巧克力等酱料,口感非常浓郁,深受当地人喜爱。

众所周知,希特勒是个素食主义者,虽然我们并不确定他养成这个饮食习惯的具体时间,但至少在青年时代就已经开始喜欢把面食作为主食。库比席克对此曾有这样的回忆文字:“希特勒精力十足且酷爱演说,对任何事情都喜欢喋喋不休地评论一番。他有时会出门一整天不回来,有时又会把自己关在屋内通宵达旦地设计‘工人模范村’的草图。他做起事来废寝忘食,有时连吃饭和睡觉都会忘记,实在饿极了就到厨房向房东讨要几个可丽饼,狼吞虎咽地吃完后又开始沉迷于他的各种‘天才构想’之中……”

回归正题,为什么埃迪特女士会选择为逃亡中的德军士兵制作维也纳可丽饼呢?因为她本人就是奥地利人,还是一名犹太人,而在执行灭犹政策的纳粹德国她居然能嫁给德国军官为妻,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埃迪特的战时经历堪称传奇,二战爆发后她在朋友的帮助下隐藏了自己犹太人的身份,并在勃兰登堡州的一家医院找到一份工作。埃迪特在那里结识了一名军官,并与之坠入爱河。她向对方坦白了自己是犹太人的身份,但军官并不介意,还向她求婚,两人随即结为夫妻,育下一个女儿。正是在军官丈夫的帮助下,埃迪特才得以平安度过了危机四伏的战争岁月,一家三口都幸运地活到了战后。

1945年春季,东普鲁士地区的德军溃兵与难民一起向后方逃命,其中很多人在战争中失去了生命元首地堡的最后晚宴——酸菜熏腌肉1945年4月24日,德国空军第6航空队指挥官罗伯特·冯·格赖姆(Rreim)空军大将在慕尼黑接到命令,立即前往柏林面见希特勒。当时柏林已经陷入苏军的包围,格赖姆不清楚元首出于什么原因在这个时候召见他,但作为战争末期少数仍忠于希特勒的高级将领之一,他决定执行这道风险极大的命令,与他同行的还有德国著名女飞行员,希特勒的铁杆崇拜者汉娜·莱契(Hasch)。

4月26日,格赖姆首先飞抵柏林以北的雷希林机场,那里是德国空军的试飞中心,然后换乘一架Fw190战斗机飞往柏林。这架战斗机只有一个座位,莱契只能蜷缩在机身后部的空舱里完成这次飞行。有20架战斗机为格赖姆护航,其中9架在途中被苏军击落,在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后,格赖姆和莱契总算在柏林城区西南部的加托机场降落。

此时苏军已经攻入城区,格赖姆不敢乘汽车前往总理府,他亲自驾驶一架Fi156联络机,载上莱契飞往市中心。飞机在途中遭到苏军炮火袭击,格赖姆右脚中弹,莱契及时接手驾驶。凭借后者高超的飞行技巧,飞机成功降落在勃兰登堡门附近一条临时清理出来的街道上,随后两人被接应到帝国总理府地下的元首地堡内。

格赖姆在手术台上接受急救时终于知道了希特勒召他前来的原因:空军总司令戈林在4月23日致电希特勒,要求将权力移交给他。希特勒将之视为严重的背叛,决定解除戈林的职务,任命格赖姆担任空军总司令,并晋升他为空军元帅。其实希特勒只需要一封电报就可以完成任命,完全没有必要让格赖姆如此冒险,而且眼下后者也被困在地堡里,无法行使指挥权。然而,濒临末日的希特勒已经不能按照正常的思维行事了。

当然,这样的结果使得格赖姆和莱契能够与希特勒见面,两人极力劝说后者离开柏林,但希特勒完全没1945年4月26日造访元首地堡的两位访客:冯·格赖姆空军大将(左)和汉娜·莱契,两人是希特勒的忠实追随者

有离开的意思。之前也有人对希特勒提出过类似的建议,逃出苏军的包围前往南部巴伐利亚山区,继续指挥德军残部进行顽抗。希特勒认为这样做相当危险,即使成功也是从“一口大锅落入另一口大锅”,与其东躲西藏、苟延残喘,还不如在柏林来一次轰轰烈烈的了断,以成为“德意志千年帝国”的殉道者。作为一名曾经统治欧洲大陆的乱世枭雄,希特勒的自尊心相当强烈,他绝不能忍受被俘的侮辱,宁愿选择在地堡里体面地自裁。

希特勒多年奉行素食主义,当天他的晚餐可以说简单到了极致——独自享用一份由专人制作的菠菜土豆泥。作为二战时期德国的最高领导人,希特勒无疑是轴心国集团核心人物中的核心,但用餐却如此简单随意,可以说令人非常意外。希特勒早年也是吃肉的,至于后来为什么养成吃素的习惯有多种版本流传。第一种说法是他最崇拜的歌剧之神瓦格纳把人类文明的衰退归因于肉食,他便爱屋及乌地接受了这战后拍摄的柏林帝国总理府后花园的地堡出入口2004年拍摄的经典影片《帝国的毁灭》截图,希特勒的晚餐,是他的素食厨师单独为他制作的菠菜土豆泥,其卖相令人顿时没有了丝毫食欲个观点,开始变得片肉不沾;第二种说法是希特勒患有某种难以治愈的肠胃疾病,肉食会引发他的胃部不适,所以改为吃素;第三种说法流传最广,希特勒对他的外甥女格莉·劳巴尔关爱有加,并一度幻想与其结婚,但格莉最终自杀身亡,这件事使得希特勒受到了莫大的刺激,从此变成了素食主义者。

欧洲国家历史上跨辈近亲婚姻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但格莉和她的“大人物舅舅”

年龄相差19岁,两人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的隔阂。格莉对希特勒注意别的女人,尤其是温妮弗雷德·瓦格纳(歌剧之王瓦格纳的儿媳)十分不满,还对他限制自己与别的男人接触深感不悦,希特勒则怀疑格莉与自己的保镖莫里斯有暧昧关系。1931年6月和9月,格莉先后两次收到求婚,前一次来自莫里斯,后一次来自一名她新认识的年轻奥地利画家,结果两次都被希特勒所阻。格莉陷入痛苦和精神恍惚之中,9月17日晚,她在发现一封爱娃写给希特勒的情书后开枪自杀,年仅23岁。希特勒得知消息悲痛至极,两天两夜不饮不食,烦躁不安颇有寻短见的迹象。格莉下葬后希特勒来到她的墓边,哭了整整一个晚上,并郁郁寡欢长达几个月之久。从此以后,希特勒就再也不能吃肉食了,因为按照他的说法,吃肉的感觉就像是在吃死尸。他再也没有认真考虑过结婚,直到1945年4月29日,也就是他自尽的前一天。

让我们把话题转回地堡餐厅里的宴会。在局势危如累卵、物资紧缺的柏林城内,即便总理府地堡也拿不出什么美味佳肴招待客人,端上餐桌的食物非常单调和普通。不过,与希特勒斯巴达式的食谱不同,摆在其他人面前的是熏腌肉配酸菜,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德国菜。日耳曼民族在历史上具有彪悍的战斗力,同时也是一个大量食肉的民族。德国人对猪具有特殊的感情,因为他们非常爱吃猪肉,这点足让以吃货自居的中国人也要甘拜下风。德国的猪肉消耗量相当大,根据2007年统计的一项数据,当年德国人均消耗55。6千克猪肉,远远高于中国人均33。3千克的消耗量。德国人的食谱上有无数种关于猪肉的美味:烤猪蹄、烧烤五花肉、烟熏培根、烤乳猪、猪排……最著名的当然要数香肠了。据说德国有上千种香肠的做法,可以让人连续吃上3个月不重复,其中大部分香肠都使用猪肉作为原料,由此可见德国人对猪“爱得有多么深沉”。

同时,能够优先获得猪肉供给的还影片《帝国的毁灭》截图,晚餐上其他人享用的是一道非常典型的德国菜熏腌肉配酸菜,还配有红酒有德国高级领导层的官员和工作人员,比如作为德国领导中枢的帝国总理府地下的元首地堡,即使在欧战结束前被苏军重兵围困时期,仍一直保持着正常的餐饮状况。作为元首地堡最后晚餐主菜的熏腌肉也是深受德国大众喜爱的食物。熏腌肉就是将腌制的猪肉再以烟熏制成的肉食,具有咸香多油、滋味浓郁的特点,可以长时间保存。制作熏腌肉通常使用猪头肉或猪里脊肉,也可以使用猪肩肉、猪腿肉和猪肋肉等。德国人在食用熏腌肉时喜欢固定搭配酸菜,德式酸菜即用盐腌制过的圆白菜,通常与熏腌肉一起炖煮,让两种材料充分融合,形成独特的风味。除了酸菜外,熏腌肉也经常与土豆搭配,土豆可以做成土豆泥或土豆切片。

在这顿最后的晚宴上,没有人会有食欲,即使换成更为精美可口的大餐也一样。格赖姆和莱契深知逃离柏林希望渺茫,他们已经决意追随希特勒为第三帝国殉葬。希特勒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亲手交给他们两颗剧毒胶囊,以备最后时刻使用。4月28日,希特勒得知希姆莱背着他向西方求和,极为震怒的他命令格赖姆和莱契立刻飞离柏林,设法让希姆莱受到惩罚。当天深夜,两人乘坐一架Ar96教练机擦着勃兰登堡门的雕像起飞升空,成功躲过苏军的拦截逃离柏林,这让地面上的苏联人担心了好一阵,他们害怕是希特勒本人逃走了。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和爱娃在地堡内双双自尽。受到最后款待的格赖姆元帅于5月8日在奥地利被美军逮捕,于5月24日在萨尔茨堡的监狱内用希特勒交予的毒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莱契活到了战后,于1979年8月24日在法兰克福去世,享年67岁,终生未婚。关于她的死因,有人说是心肌梗死,有人说是使用希特勒交给她的毒胶囊自杀。她在死前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从离开地堡的那一刻,一切都结束了。”

猪肉是德国人最爱的肉食之一,猪在德国人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热门小说推荐

大明第一臣
青史尽成灰大明第一臣
...
民国奇人
南无袈裟理科佛民国奇人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