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二战各国士兵食物 > 第五章 德国篇(第2页)

第五章 德国篇(第2页)

随U-96结束航程后,布赫海姆以这次特殊经历为基础撰写了一部短篇小说《橡树叶巡航》,这个题目显然与艇长维伦布洛克的骑士铁十字勋章荣获橡树叶饰有关。战争结束后,布赫海姆以海军中尉军衔退役,成为一名艺术家兼收藏家,直到1973年他才将自己的战时经历写成描述U艇生活的杰出作品DasBoot,小说中的主角随军记者维尔纳少尉就是以他自己为原型,书中的潜艇自然就是U-96。此后,布赫海姆又创作了一系列有关《从海底出击》的剧照,艇上的主要军官聚集在指挥舱内,戴白色军帽的是艇长,站在他身边的是轮机长,照片最右侧的是随军记者维尔纳少尉,注意近处两名操纵手军帽侧面的艇徽标志U艇作战的著作。

DasBoot出版后迅速成为世界级的畅销书,不少电影导演被其吸引,希望能够将其翻拍成电影,最终德国导演沃尔夫冈·彼得森(etersen)拿到了剧本改编权,由巴伐利亚电影公司投资拍摄。彼得森以纪录片的写实手法完成了这部与原作同样优秀的战争电影,为了追求真实感,剧组制作了多个不同尺寸的潜艇模型,还同比例复制了潜艇内部的各个舱室,而且严格按照时间线拍摄,换而言之演员们要在片场里待上与潜艇巡航相同的时间,他们的胡须都是自然生长的结果,而非化妆的效果。影片拍摄期间,彼得森还请来了现实中的U-96艇长维伦布洛克担任顾问,从而让影片的真实性和历史质感大幅提升。如此精益求精的制作保证了影片的品质,当然也让成本大幅飙升,最终耗资达3200万马克,约合1850万美元,是德国电影史上最昂贵的影片之一。电影版DasBoot,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从海底出击》于1981年9月17日公映,很快就获得了高度好评,赢得了更胜原作小说的世界级声誉,在全球收获票房达8490万美元,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佳的潜艇战影片。

来自丘吉尔首相的馈赠——俾斯麦牛排1941年4月1日上午,德国北部基尔港码头上鼓乐齐鸣、花枝摇曳、人头攒动、气氛热烈,在雄壮高亢的进行曲中,一艘灰色战舰缓缓驶入港湾,稳稳地停靠在泊位上,它就是重巡洋舰“舍尔海军上将”号(AdmiralScheer),该舰刚刚完成了一次长达5个月、行程46000海里的远洋巡航,突破了英国皇家海军的围追堵截,带着累累战果胜利归航。德国海军总司令埃里希·雷德尔(ErichRaeder)海军元帅亲临码头迎接远征归来的将士,他登上军舰甲板,向舰长特奥多尔·克兰克(TheodorKrancke)海军上校表示了热烈欢迎和衷心祝贺,后者已经因为此次卓越的作战行动而被授予骑士铁十字勋章。

寒暄之后,雷德尔在克兰克陪同下检阅了仪仗队,他注意到尽管经历了数月航行,舰员们依旧精神抖擞、士气高昂,丝毫未见远航后的疲惫。

在欢迎仪式结束后,雷德尔应邀参加了舰上举办的午餐会。在军官餐厅里衣着整洁的侍者为众人端来一盘盘喷香扑鼻的牛排,牛肉上还铺放着嫩滑的煎蛋。克兰克上校后来在《袖珍战列舰》一书中描述了这道佳肴:“肉厚多汁的牛排上放着五成熟的煎蛋,但是数量太多了,彻底遮住了下面的牛排。”雷德尔对于面前的美食面露惊讶之色,熟悉航海生活的他知道战舰在经历长期航行后生鲜食物早已消耗殆尽,而刚刚返回的“舍尔海军上将”号尚未接受重新补给,按照道理克兰克只能用罐头食品来招待宾客,他没有料到舰上居然还能拿出鲜嫩的牛排和新鲜鸡蛋!克兰克注意到总司令脸上的困惑之色,于是解释道这些食物都是来自英国人的恩惠,数量之多足以让全舰所有官兵都能吃到同样的饭菜!这还要从“舍尔海军上将”号此次成功的游猎作战说起……“舍尔海军上将”号是德国海军在战前建造的德意志级装甲舰(后改为重巡洋舰)的二号舰,于1934年11月建成服役。德意志级是一型极富特色的战舰,充分利用了两次大战之间国际海军条约的漏洞,满载排水量15000吨、航速28节、装备6门283毫米重型舰炮,采用创新性的全柴动力推进,拥有出色的续航力,航速可以规避各国航速缓慢的旧式战列舰,火力又能击退性能受限的条约型巡洋舰,加上航程远大,非常适合远洋破交作战。“舍尔海军上将”号在开战时正赶上大修和改装,迟至1940年底才做好出击准备,于10月27日从基尔秘密启航,在恶劣天气掩护下突破丹麦海峡,进入北大西洋的猎场。该舰的第一个目标是从加拿大起航前往英国的HX-84船队,于11月5日黄昏时分遭遇船队。HX-84船队由37艘商船组成,仅有1艘辅助巡洋舰“贾维斯湾”号(HMSJervisBay)护航,舰长爱德华·费根(EdwardFegen)海军上校面对强敌没有退却,试图牺牲自己拖住敌舰,为其他商船争取逃生时间。经过22分钟实力相差悬殊的战斗,“贾维斯湾”号壮烈沉没,费根舰长以身殉职,德军战舰毫发无损,但HX-84船队的大部分船只已经逃进夜幕之中,德舰最终只击沉了5艘商船,令克兰克大失所望,费根上校的壮举令他被追授了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舍尔”号在攻击了HX-84船队后,继续南行,在大西洋中部完成加油后转向南大1941年4月1日上午10时,雷德尔海军元帅登上“舍尔海军上将”号甲板,检阅了远航归来的水兵西洋进行游猎,联合其他5艘辅助巡洋舰对盟国海上运输线展开猛烈攻击,频频得手,斩获颇丰。12月8日,“舍尔海军上将”号捕获了排水量8790吨的大型冷藏船“杜基萨”

号(Duquesa),登船队惊喜地发现船上满载食物,包括3000吨冻肉和多达1450万只鸡蛋,对于长时间航行,补给困难的德国袭击舰而言可谓天赐大礼,极大地改善了德国水兵的伙食。“杜基萨”号随后成为德国海盗们的“奶牛”,为“舍尔海军上将”号和其他袭击舰提供了丰富的新鲜食物,德舰的炊事兵每天都会为舰员烹饪花样繁多的鸡蛋料理,煮蛋、煎蛋、炒蛋、烤蛋、鸡蛋布丁、鸡蛋汤等等,充足的蛋白质来源保证了舰员的身体健康和旺盛精力。1940年的圣诞节,“舍尔海军上将”号利用缴获的食材举办了盛大宴会,克兰克笑称是“丘吉尔的圣诞礼物”。“杜基萨”号在库存被搬运一空后才被德国人击沉。得到这批生鲜食品的加持,“舍尔海军上将”号得以在大洋上巡弋长达5个月之久,航迹跨越大西洋和印度洋,其间击沉13艘商船、1艘辅助巡洋舰,俘获3艘商船,总计115000吨。无论是作战时间、巡航里程,还是击沉数量,都创造了战争中德军大型水面战舰巡洋作战的最高纪录,而从“杜基萨”号上获得的战利品直到“舍尔海军上将”号回国仍有剩余,正好被拿出来款待雷德尔,这可以说是对战果的最佳展示。

在“舍尔海军上将”号的祝捷午宴上,德国炊事兵用缴获的黄油煎制英国牛肉,再铺上五分熟的煎鸡蛋,此外还按照德国饮食的传统搭配带皮的水煮土豆作为配菜,在航行结束时舰上还能保存下来的蔬菜大概也只有土豆了。这种牛排加蛋的菜式在德国有个专有名称叫“俾斯麦牛排”,一听就知道与德国历史上著名的“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OttovonBismarck)有关,据说他非常喜欢吃配有半熟鸡蛋的牛排,此外以他的名这幅彩绘表现了“舍尔海军上将”号驰骋大洋,以后主炮射击的雄姿字命名的料理还有不少,比如“俾斯麦芦笋”“俾斯麦披萨”等等。这些菜肴以俾斯麦冠名并不是因为他领导了普鲁士王国统一德意志,创建第二帝国的丰功伟绩,而是源自俾斯麦那惊人的食量和奢靡无度的饮食习惯。

在历史上,俾斯麦总以冷酷严峻、保守强硬的形象示人,然而在政治强人的表象背后他却有着严重的性格缺陷和病态的心理状态,突出表现在他对过量饮食的追求。俾斯麦成长在崇尚斯巴达式生活的普鲁士王国,寡淡无味、难以消化的饮食让他在成年后对美食美酒产生了无法遏制的渴求,而且俾斯麦自幼就是“大胃王”,他曾向友人抱怨说,自己在年轻时能一口气吃下11个鸡蛋,年龄见长后最多只能吃6个了!俾斯麦是个不折不扣的饕餮之徒和暴食症患者,他的日常菜单包含的食物种类之杂、数量之多,即使以同时代贵族的标准都是超乎寻常的,就算在他自认食欲不振且消化系统紊乱之际,他依然能够吃下一顿由汤、鳗鱼、冷盘肉、对虾、龙虾、熏肉、生火腿、烤肉和布丁构成的大餐。过量的饮食使得俾斯麦的体重持续增长,一度达到110千克,危及健康,然而在医生建议他节制饮食的情况下,俾斯麦还是每餐享用汤、1条肥鳟鱼、一些烤小牛肉和3个大海鸥蛋,这些食物都被成杯的勃艮第干邑葡萄酒冲入他那似乎永远填不满的肠胃里。

随着俾斯麦的职位和权力日益增长,他的食欲也愈加旺盛。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俾斯麦的毕生事业接近成功的巅峰,而他的胃口也在这个以美食著称的国度里得到极大的满足,在随军征服法兰西的征途中,俾斯麦的菜单上出现了蘑菇煎蛋卷、烤野鸡配酸菜、甲鱼汤、整个野猪头和覆盆子果冻等食物。当普军兵锋接近巴黎时,俾斯麦视察了第103步兵团并受到隆重招待,在菜品丰盛的晚宴上他食用了沙丁鱼、鱼子酱、各式香肠、煮牛肉和通心粉、煮羊肉,最后是奶酪、新鲜黄油和水果。一名观察俾斯麦饮食习惯的人记录道:“他一直吃到墙破为止(意即撑破肚子)。”烤牛肉、牛排配土豆、冷烤肉、鹿肉牛排与半熟煎蛋是西方早餐的经典搭配,据说“铁血宰相”俾斯麦就非常喜爱这道菜,因此也被称为“俾斯麦牛排”

和油炸布丁轮番出现在俾斯麦的餐桌上,即使在主持帝国殖民会议的会场上,他依然双手抓着腌鲱鱼吃个不停,以至于在德语中“俾斯麦鲱鱼”成为腌鲱鱼的代名词,被沿用至今。嗜酒如命的俾斯麦几乎终日杯不离手,每餐都会喝下大量葡萄酒,甚至早餐也不例外,下午还会喝牛奶、柠檬水、啤酒或起泡酒。在法国的一座酒窖里,俾斯麦曾经尝试了十几种不同年份的葡萄酒,最后以最令人发指的方式将各种烈酒混在一起灌入嘴中。

长期饱受失眠困扰的俾斯麦坚信只有大量饮用啤酒才能入睡,每天都会浑身酒气地上床。

1880年,俾斯麦在大量饮酒并吃下6个涂了黄油的煮鸡蛋后开始反复呕吐并说话结巴,他确信自己中风了,但对于医生要求他改变生活方式的建议不屑一顾,并表现得“像女人一样歇斯底里”。1883年,32岁的年轻医生恩斯特·施韦林格(ErnstSger)以心理疗法赢得了俾斯麦的信任,他为俾斯麦重新制订了饮食计划,早餐喝奶茶、吃鸡蛋,中午吃些鱼和烤肉,下午晚些时候喝一小壶牛奶,晚上再喝一次。通过节食俾斯麦的体重减轻了27千克,健康状态得到改善。施韦林格的治疗延续了俾斯麦的寿命,但他的政治生命在1890年随着被新皇威廉二世解职而提前终结,失去权力的俾斯麦如同失去灵魂的躯壳,在度过无所事事的几年时光后于1898年7月去世。他的政治遗产被迅速遗忘,他死后不到20年,其亲手缔造的帝国就卷入了一场世界大战并最终被摧毁,然而有关于他的饮食逸闻随着诸多以其名字命名的菜肴而流传后世,“俾斯麦牛排”就是其中一例。

“舍尔海军上将”号的这顿牛排大餐显然让雷德尔和克兰克感到满足,但两人都没有意识到这已经是德国海军巡洋作战的顶峰,仅仅一个多月后“俾斯麦”号战列舰在处女航中就折戟北大西洋,此后德国大型战舰再未深入大洋。1942年2月,3艘主力舰在希特勒的严令下突破英吉利海峡返回德国,之后被重新部署到挪威,虽然取得了一次举世瞩这幅画作表现了普法目的战术胜利,却彻底解除了大型战舰对英国海运线的威胁,在战略上实属失策。作为大舰巨炮的坚定支持者,雷德尔在1944年初因为巴伦支海战的失利而被解职,相比之下“舍尔海军上将”号舰长克兰克上校却官运亨通,到1943年就晋升海军上将,官至德国海军西线总司令。“舍尔海军上将”号于1942年初被部署到挪威海域,打击北极航线,曾在同年8月深入苏联北极海域实施袭扰作战。1944年后,“舍尔海军上将”号就龟缩在波罗的海不再远航,以舰炮火力支援陆军抵挡苏军的滚滚铁流。1945年4月9日,300架英军轰炸机空袭基尔,“舍尔海军上将”号中弹倾覆在港区,战后被打捞拆解。雷德尔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与邓尼茨一道被关押在柏林施潘道监狱服刑,就算身陷囹圄,两人还在为潜艇和大型战舰的作战效能争论不休,也许在雷德尔支持自己论点的论据中,还包括那顿在“舍尔海军上将”号上享用的“俾斯麦牛排”。

二战德军根据部队所在区域和任务来定量配给伙食,具体分为4个等级:1级,一线作战部队;2级,占领区部队;3级,国内守备部队;4级,国内办公文职人员。1级配给的供应量最多,此后依次递减。一线作战部队的伙食被称为“一号口粮”,属于优先补给物资。

根据德军《补给部队指南》的记录,1942年一名德军士兵单日标准配给内容如下:军用面包750克、黄油(或人造黄油)或猪油(抹在面包上食用的动物油脂)45克、香肠(生香肠或罐头香肠,有时是熏鱼和奶酪)120克、果酱或人造蜂蜜200克、烤土豆750克、肉120克、蔬菜45克、番茄酱15克、咖啡(有时是代用咖啡或红茶)8克、点心或巧克力1袋、香烟7根、雪茄2根以及其他调味品。此外,还有为行军部队或受地域限制无法正常供食的部队所准备的专用口粮,主要以罐头及饼干为主。实际上,由于各处战场上战况、补给状况互有差别,德军战地伙食的供给也随时处于变化之中。

战争爆发之前,即使存在地域和阶级差异,德国人的饮食习惯一直比较传统和务实。

贵族阶层曾有一日五餐之说,早晚餐各两次,但基本以面包等轻饮食为主,只有午餐较为充足和丰盛。德国人的早餐和早茶通常包括咖啡、面包和果酱;午餐是全天唯一需要下厨煮热食的一餐,有土豆汤、肉类菜肴、蔬菜沙拉(或蒸煮的蔬菜)等;晚餐的时间一般较晚,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有一次简短的下午茶(以咖啡加点心为主);晚餐也是吃冷食居多,有作为主食的面包、香肠或火腿、奶酪等。由于德国人酷爱饮酒,啤酒或红酒都是常见的佐餐饮料。到了二战时期,德国军队中的饮食变成了严格的早中晚三餐,但午餐最为丰盛这一点没有改变。作为唯一能吃到热食的一餐,二战中的德国军在作训间隙享用午餐人对午餐尤为重视和期待。虽然具体的品种有所变化,但午餐中有3种食物是必不可少的——浓肉汤、面包和咖啡,堪称德军战地午餐老三样。

匈牙利浓肉汤的传统做法是将牛肉切成适合进食的大小,放入锅中加水煮熟捞出,肉汤留用;将洋葱切成环状,在锅中倒油加入洋葱炒至透明,关火倒入红甜椒粉搅拌均匀,再加入少量肉汤;开火加入牛肉翻炒,撒上胡椒,将剩余的肉汤和切碎的番茄倒入锅中,加入马郁兰、月桂叶和丁香,以文火加热75分钟,煮至肉质变软;在炖肉的时间里,将土豆削皮,与甜椒一起切成适于进食的大小,待肉煮软,加入切好的土豆和甜椒,继续煮至土豆变软,最后根据个人口味加入红辣椒。匈牙利浓肉汤传到德国后,德国人按照自己的饮食习惯进行了改良,将汤汁熬得像咖喱一样更为黏稠,还将红甜椒粉改为孜然,很多时候与黑面包或意大利面条搭配食用,有时也会配合德式酸菜等腌菜。总之,对于德军士兵而言,匈牙利浓肉汤是一道令人倍感亲切的菜肴。

德国是闻名世界的面包国度,德国人以面包为主食的历史已经超过800年,并且使用所有可用的谷物来制作面包。据统计在德国经过官方认证的面包种类超过3200匈牙利浓肉汤是匈牙利的一道著名菜肴,以牛肉、土豆和红甜椒为主要原料种,是世界上面包种类最多的国家,在德国境内有超过17000家专业面包店,而开设在其他商场内的面包店铺也多达10000家!德国面包根据形状、大小、重量、材料配比的不同分为多种类别,各有专属名称,比如重量达到或超过500克的才被称为通常意义上的面包(Brot),黑麦含量在90%以上的称为黑麦面包(Roggenbrot),黑麦含量50%~90%的称为混合黑麦面包(Roggenmischbrot),小麦含量在90%以上的称为小麦面包(Weizenbrot),小麦含量50%~90%的称为混合小麦面包(Weizenmischbrot)等等。一般来说,越往德国北部走,面包的黑麦含量越高,越往德国南部走,面包的小麦含量越高。

在两次大战之间,德国已经建立了专业的面包厂,实现了军用黑面包的机械化制作,可以大批量生产黑面包,作为军粮储备。不过,前线部队吃到的面包大部分是由所属部队的面包连制作的,在《士兵生活指南》一书中,从如何制作烤面包炉到面包发酵都有详细记载。从编制上来讲,德军只有师级以上部队才会编有面包连,一般配置在集团军和师两级。二战中期及以前,德军每个集团军下辖2个面包连,二战后期则改编为1个大型面包连,师级部队则一直只编有1个面包连。二战初期,德军步兵师的师属面包连的装备和人员编成具体如下:第1排配有2辆烤箱拖车,1辆和面拖车,1辆6。5千瓦发电机拖车,4辆面包运输马车,1辆运水马车,1名军官、7名军士、39名士兵(其中30人为面包师);第2排配有3辆烤箱拖车,6辆面包运输马车,1名军官、9名军士、39名士兵(其中30人为面包师)。烤箱拖车与和面拖车是面包连最主要的装备,二战德军装备有两种烤箱拖车:Sd。Ah。105和Sd。Ah。106。前者是在一战烤箱拖车基础上的改进版本,箱体较圆,一次可以烤制80个750克的面包;后者是一战后新设计的型号,箱体较方且较大,一次可以烤制160个750克的面包,这两种烤箱拖车顶部都有一个可以收放的烟囱。每辆烤箱拖车由2名军士指挥,并配有数名面包师和辅助人员。此外,面包连还有一个装备大型野战炊事车、供水车等车辆的运输排,以及一个负责维护和修理工作的维修排。全连共计146人,包含3名军官、2名副官、22名军士以及119名士兵。

在人们的印象中,德国人似乎最爱喝啤酒,殊不知咖啡才是他们日常更爱的饮料。有机构曾做过统计排名,德国人每年喝掉的饮料中,位于前三位的分别是咖啡、饮用水德军面包连的面包师将发酵完成的生面包成排送入烤箱,经过2个小时的烘焙后,香喷喷的面包就新鲜出炉了!

(含矿泉水)和啤酒——没错,啤酒只排第三位。对于嗜好咖啡的德国人而言,如果因为战争导致进口商品咖啡的供应中断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二战前德国的咖啡豆主要通过汉堡港进口,因此相关管理部门未雨绸缪地在该地储存了大量咖啡。果不其然,随着二战爆发,德国所能获得的咖啡豆进口量急剧下降。幸亏德国人在1939年开战之前就推行了咖啡配给制,而且利用菊苣根和麦芽等原料大量生产代用咖啡,从而保证了战时咖啡的供应。虽然正宗的咖啡奇货可居,但在战争结束之前,德国国内依然有不少咖啡豆库存。

德军的标准配给中一直包含抗疲劳的功能性饮料,一般情况下为咖啡或红茶,当然咖啡是首选目标。后勤补给正常时,普通士兵每天都能领到8克咖啡。由于德军喝到的多数为代用咖啡,对于那些习惯纯正咖啡的士兵而言,代用品的味道实在难以恭维。补给充足的盟军在得知德国人的这一窘况后,更是编撰出了各种段子加以嘲笑,正如国内军迷所熟知的那个梗:“汉斯,你的咖啡真难喝。”尽管如此,德国大兵依然离不开这种饮料,何时何地都想来上那么一杯。

战争岁月中的德意志国民饮料——代用咖啡德国士兵:“汉斯,你煮的咖啡真难喝,跟狗屎一个味儿。”

汉斯:“去你的,我又不是你妈妈,你想喝什么味道的咖啡就自己去煮,那该死的咖啡……”

这段对话来自于二战题材即时战略游戏《英雄连》中美军关卡诺曼底战役第二关中两名德军士兵关于咖啡的交谈,由于涉及内容及表情非常带喜,加上“汉斯”这个名字通常指代德国人,就像“伊万”指代俄国人一样,使得这段对话成为一个网络热梗,很1942年的挪威,当地的德国占领军高层在一次高规格的聚会上享用午餐。作为德军中的特权阶层,他们喝的都是纯正的咖啡而不是代用品

咖啡是采用咖啡属植物的种子,即咖啡豆,经过烘焙、磨制等过程制作出的冲泡饮料,是人类社会流行范围最为广泛的饮料之一,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全球期货贸易额度中长期位居次席,仅次于石油,可见它的受欢迎程度。咖啡是许多国家最重要的农业出口商品,也是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合法农产品出口物,亦是诸多发展中国家出口物中最有价值的商品。绿色咖啡豆(即未经烘焙的生豆)是世界上交易量最大的农产品之一。按照交易的需要,咖啡豆会根据不同的口味而有不同的烘焙程度,经过烘焙的咖啡豆被研磨制作成为咖啡,最终变成人们钟情的饮料。咖啡的种植受它生长的环境影响,例如肯尼亚原种植地的土壤里含有较高浓度的磷酸,当地的咖啡移植到外地后就失去了这种独有的元素,导致种植出的咖啡豆成分有所改变。

咖啡树原产于非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及亚洲南部的一些岛屿。咖啡种子主要从非洲输出至世界各国,现在咖啡树的种植遍布70多个国家,主要在美洲、东南亚、印度等赤道地区。咖啡最初的来源已经无从考证,目前普遍认为最早来自东非埃塞俄比亚的哈勒尔(Hārer)。据说一千多年以前,大约9世纪时的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高原地区,一名牧羊人发现他的羊吃了一种植物的种子(咖啡豆)后变得非常兴奋活泼,继而发现了咖啡。也有说法是当地发生过一场野火,烧焦了一片咖啡林,经过烧烤的咖啡散发出的香味引起了周围居民的注意。人们最初通过咀嚼这种植物果实来提神,后来将其烘烤磨碎掺入面粉做成面包,作为士兵的食物,可以提高作战的勇气。不过这些传说故事都缺这幅德军士兵龇牙咧嘴的照片已经是描述德军代用咖啡糟糕味道的专属配图,然而很难判断这名士兵是不是在品尝代用咖啡,正如我们不知道代用咖啡的真正味道乏历史文件佐证,只出现于后世的旅游传记中。

13世纪时,埃塞俄比亚军队渡过红海入侵也门,咖啡因此传到阿拉伯半岛,在一些伊斯兰国家流行起来。至少从16世纪起,咖啡在处于鼎盛时期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内部获得了相当高的人气,伊斯坦布尔等大城市纷纷开设咖啡馆,同时那些以商业、外交或探险等各种名目来到东方的欧洲人自然也接触到了咖啡。虽然当时阿拉伯人严格限制咖啡种子出口,但荷兰人还是突破了这道障碍,在1616年将活的咖啡树和种子偷运到欧洲,开始在温室中栽培。之后,咖啡逐渐传到欧洲各个地方,与阿拉伯国家的情况一样,人们主要在咖啡馆中消费这种高级饮料。17世纪中期,咖啡传入普鲁士,被上流社会阶层优先享用。咖啡风潮来势凶猛,对外贸易中心汉堡与不来梅等城市的街道上弥漫着从咖啡馆里飘出的迷人香气,市民成为咖啡的主要消费群体,继而又影响到工人阶级,再从城市走向乡村,到18世纪下半叶,咖啡取代啤酒成为普鲁士的国民饮料。

完全消除。1803年至1815年的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军直接登陆英格兰的计划失败后,决定用经济封锁摧垮英国。拿破仑推行大陆封锁令,没收了所有的英国商船和货物,其中涉及的商品自然也包括咖啡。深处欧洲大陆的普鲁士受到影响,由于买不到咖啡原豆,国民的咖啡消费水平大幅度回落。然而,饮用咖啡在德意志各邦国中已成为一种全民习惯,要改变岂非易事?于是,执着的德国人开始寻求可以取代咖啡的代替品,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代用咖啡,顾名思义是具有咖啡口味,又不使用咖啡豆作为原料的饮品。许多植物都可以作为代用咖啡的原材料,比如菊苣、大豆、橡子、大麦、蒲公英等等。普通德国民众对咖啡极其热衷,多数时候又喝不起从海外高价进口的咖啡,于是在中欧的德语文化圈中,自18世纪以来的200年间代用咖啡的消费量超过了纯正的咖啡。由于代用咖啡的种类太多,为了与正宗的咖啡豆(Kaffeebohnen)相区别,德语中甚至出现了Bohnenkaffee这一专有名词,作为代用咖啡的别称,直译就是“豆咖啡”。在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代用咖啡诞生的同时,老百姓还发展出了各式饮用方法,有的人喜欢将代用咖啡粉兑大量的水饮用,有的人则喜欢将少量咖啡与代用咖啡混着喝,还有人只喝纯正的咖啡。二战时期,咖啡是德国士兵军用口粮中的常规配给。虽然战前德国在国内储存了大量咖啡制品,但随着战争爆发后咖啡豆进口渠道断绝,这些库存只能精打细算地酌情使用,所以德国士兵在战场上能领到的大都是代用咖啡。

二战时期,德国人继承百年传统,使用多种材料制造代用咖啡,以满足国民和军队对咖啡饮品的旺盛需求,其中菊苣是最主要的代用咖啡原料。菊苣属于菊科植物,俗德国J。J。Darboven公司产的橡子代用咖啡,这个品牌创始于1866年,总部设在汉堡二战期间德军在法国巴黎建立的一座专为德军士兵服务的咖啡馆,从招牌上可以看出这座咖啡馆属于德军大巴黎指挥部管辖称“咖啡草”,其根部肥大,状似萝卜,因此又叫“咖啡萝卜”。菊苣根部除含有菊糖外,还具有咖啡酸和奎宁酸形成的一种甙,经过烘干、磨碎、焙炒,能产生特殊香气和苦味。利用菊苣制作的代用咖啡在色、香、味方面都酷似真咖啡,且不含咖啡因,无明显副作用,因此在全世界的产量非常大。除了直接制作代用咖啡饮用外,菊苣经过加工提炼后与普通咖啡粉混合,可以强化咖啡原有的风味,大大节省咖啡原豆的用量,从而让德国有限的咖啡豆库存能坚持更长时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