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文化史 > 第四节 佛性清静 佛教的传播及宗派(第1页)

第四节 佛性清静 佛教的传播及宗派(第1页)

第四节佛性清静:佛教的传播及宗派

一、佛教的东传及佛经的翻译

东汉永平七年(64)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做了一个梦,他看到有一个神仙,金色的身体像朝霞般熠熠生光,身上有日光环绕,飘飘地从远处飞来,降落在大殿前。汉明帝非常高兴。第二天一早上朝,他把自己的梦告诉众大臣,询问这是何方神圣。太史傅毅博学多才,他告诉明帝:我听说西方天竺(印度)有一个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升于虚空中,全身环绕着日光,君王梦见的大概就是佛吧。于是明帝派遣使者蔡愔、羽林郎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访求佛道。三年后,他们同两位印度的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经书和佛像,开始翻译了一部分佛经,相传就是现存的《四十二章经》。同时在首都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即今天的洛阳白马寺。这一寺院据说也是因当时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而得名,而白马寺也成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关于佛教何时传入中国,目前至少有六种说法,即“先秦说”、“秦朝说”、“西汉武帝时期说”、“西汉末年说”、“西汉末东汉初年说”和“东汉初年说”。上文所说的故事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种说法,即“东汉初年说”。这是因为在东汉初年的汉明帝时代,班超出使西域,以后三十六国内属,西域道路畅通,为佛教传入中国腹地提供了环境。佛教主要通过陆路和海路传入中国。佛教从印度传到中亚,又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内地,由此再传到东亚的朝鲜和日本。海路则通过交州传入中国南方,同时传入今天的东南亚诸国。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伴随着佛教经典的翻译,根据学者研究将佛经翻译事业分为三个阶段:一为外国人主译期(自东汉至两晋),二为中外人共译期(东晋南北朝),三为本国人主译期。

第一阶段译经成就以汉末西域僧人安世高与支娄迦谶为代表。安译系佛教小乘上部经,重点在“禅数”;支译系大乘经部,重点在“般若”,以“缘起性空”为传授之理。安、支两系译经传统决定了中国佛学在大、小乘与空、有部之间的交互发展,尤其是支译的大乘般若空观与魏晋玄学“本无”观的结合,促进了大乘佛学隆盛地位的出现。

佛教在中国的广泛流行,开始于4世纪,当时正值所谓“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国处于战乱之中,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这也是中国译经的第二阶段,最值得注意的是道安与鸠摩罗什两位高僧。

当时,道安法师是佛教界的领袖。他又是我国第一个僧伽制度建立者。他努力寻求戒律,以补当时律藏不齐全的缺陷,并制定了当时全国风行的僧尼轨范,中国僧人出家后,废除原有姓氏,一律以“释”为姓,是由道安提倡并从他开始的。他整理了已译出的经典,撰成了中国第一部“经录”;他极力奖励翻译事业,并第一次总结了翻译的经验。在他的主持下,译出了许多重要经论,集中和培养了许多学者和翻译人才。

图3-4-1慧远像

他的学生中最有名、贡献最大的是慧远法师。慧远法师早年从道安学习佛法,晋哀帝兴宁三年(365),他随道安南游樊沔。孝武帝太元三年(378),襄阳被苻秦军队攻陷,道安为秦军所获。慧远带着徒众南行,到了浔阳(今江西九江市),爱庐山峰林清静,从此隐居庐山,历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市,平时经行、送客常以虎溪为界。据说有一次,因与著名诗人陶渊明及庐山简寂观道士陆静修畅谈义理,兴犹未尽,不知不觉就过了虎溪,以致慧远所驯养的老虎鸣吼警告,三人相顾大笑,欣然道别。这就是著名的“虎溪三笑”的故事。据说在东晋元兴元年(402),他率众于精舍无量寿佛像前建斋立誓,期生净土,结白莲社,一时参加的达一百二十三人。慧远以为出家的人号为沙门,在于能破习俗的愚暗教导有情转向觉道。因而主张出家修行,即和处俗一切以世法为准则的有所不同,应高尚其事,不敬王侯,才能变俗以达其道。他所主张的,以罪福报应导俗和以禅观念佛入真的见解,对于后世的影响尤其深远。后人追奉他为净土宗的初祖。道安的另一位弟子僧肇(384—414)影响也非常大,他著有《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等,发挥般若中观的学说,对以往佛学和玄学所讨论的中心问题作了总结,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虚幻不实的,是静止不动的,但“如来功流万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弥固”。

在佛教传播史上,来自西域的鸠摩罗什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不但是一位佛学大师,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中文名童寿,天竺国人。他从小修习佛理,后来游历西域各国,并学习佛学,取得了很高的造诣。

他不仅名震西域,而且影响还远传到东方各地。当时统治中国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听说了他的声名,便派大将吕光讨伐罗什所在的龟兹国,以求获得罗什。吕光得到罗什后,东行返回,在归途中听到苻坚被杀害的消息,吕光就在凉州的姑臧停留下来,并建立了后凉政权。但吕光及其后的后凉君主对弘扬佛法兴趣并不是很大,而统治中原的后秦君主姚兴听说鸠摩罗什在凉州,就派人讨伐后凉君主吕隆,吕隆大败,后来便上表归降了后秦,罗什也于姚兴弘始三年(401)十二月二十日来到长安。姚兴待之以国师之礼,他们二人常常整日交谈,研讨佛理。罗什到来后,被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翻译众经。罗什能够背诵许多佛经,又通汉语。罗什执梵文本,姚兴执旧译汉文本,相互校译,新译本比旧译本文义圆通,众人心悦诚服。罗什译经,意义与文不悖,而文字典丽,发挥幽致。他翻译了大量的佛经,为佛教的传播做出重大的贡献。就佛学方面来说,鸠摩罗什最重要的贡献是在于对由龙树创立的中观系统典籍的介绍。由于他的努力,这一系列的经论著作,如《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维摩经》《法华经》《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金刚经》等,以及《大品般若经》的解释《大智度论》,都传到中国来,为中国法性宗开辟了广大的基地。

南北朝时期,从广译佛经进入深入地研究佛经,讲经和著述之风甚盛。围绕研究佛经的不同和理论主张的差异,出现了涅槃、成实、三论、毘昙、地论、摄论、楞伽等学派。继魏晋盛行般若之后,涅槃佛性学说特别受到人们的重视。竺道生(355—434)在南朝大讲“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人(谓善性灭绝者)皆得成佛”和“顿悟成佛”的理论,在佛教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南朝宋文帝和梁武帝等人都提倡这个理论。从此,般若空义和涅槃佛性理论成为中国佛学的两大理论支柱。《大乘起信论》虽题为印度马鸣造,陈真谛译,实际是南北朝末期的编译著作。此书认为人的精神世界(心)生来即具有善(真如、净)、恶(无明、染)的两个方面,前者即众生所秉有的佛性,后者即情欲烦恼;前者被后者遮蔽不能显现。此书主张通过信奉佛教,坚持断恶修善,就可使佛性显现,达到解脱。这种佛教心性论不仅为隋唐大部分佛教宗派所吸收,对哲学界心性论的兴起也有直接推动作用。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书中那位矢志不移去西天取真经的唐三藏。唐三藏确有其人,他的法名叫“玄奘”,又称“唐三藏”,也就是俗称的“唐僧”。他是我国佛经翻译史上本国人主译期的代表人物,也是佛教法相宗的中土创始人。他于唐太宗贞观年间,一人孤征十七载,独行五万里,足迹遍于西域、印度百三十国,带回大量佛教经典。从贞观十九年(645)开始,至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共译出佛教经论75部,1335卷。玄奘精通梵、汉文字,且对佛学有很深的造诣,又亲自主译,因此他所译的经典,精确得当,在中国翻译史上留下了超前绝后的光辉典范。他的成就和贡献不仅在佛教方面,而且在学术方面,都是非常重大的。他不仅比较全面地系统地译传了大乘瑜伽空宗一系的经论,而且把空宗的根本大经《大般若经》也完全翻译过来;又把小乘说一切有部的重要论典几乎全译过来。他取经过程中所著的游记《大唐西域记》,已经成为研究当时西域、中亚和印度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的必备的文献。

图3-4-2玄奘取经图

其实在玄奘法师之前,中国就有多位西行求法者。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西行求法的人是朱士行。朱士行是曹魏时代颍川地方人。少年出家,他出家后,专心精研经典。当时最流行的译本是《道行般若》,他在洛阳便常常讲此经。但因感当时所译的般若经文句艰涩,难以理解。他慨叹大乘里这样的要典竟译得不彻底,就发愿寻找原本来弥补这一缺憾。甘露五年(260),他从长安西行出关,穿过沙漠,辗转到了大乘经典集中地的于田。在那里,他果然得到《放光般若》的梵本,凡九十章,六十余万字(二万余颂)。后命弟子送回洛阳。他自己则留而未归,以80岁高龄病死西域。

另一个求法者是被称为“5世纪初的伟大旅行家”的法显。法显是东晋初年人,3岁时,父母送其至寺院出家。20岁受大戒。因慨叹佛教传入中国二百余年,经、论传译失真,律藏残缺,从而矢志寻求。东晋隆安三年(399),其时他已65岁,他与同学由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渡流沙,于隆安五年(401)到达和阗,复从和阗越葱岭入北印度境内,后又游历中印度和南印度,于东晋义熙元年(405)返回巴连弗邑,在摩诃衍僧寺住了三年,学习梵语和抄写经律,计得《摩诃僧祇部律》《萨婆多部钞律》(约七千偈)及《摩河僧祇阿毗昙》等梵本。后来又到达东印度的多摩梨帝国,继续学习、抄经和画像。两年中,求得《弥沙塞律》《杂阿含经》和《杂藏经》等梵本,均为汉土所未有。法显以高年立志西行求法,前后约经15年,游历30余国,往返途中,历尽艰险。70岁后才学梵书、梵语,在印度搜集、抄写了数百万字的佛教经典并进行翻译,其游记《佛国记》则是研究当时的中外交通和中亚、南亚诸国的历史、宗教、地理、文化、社会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图3-4-3《佛国记》书影

二、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

佛教长期繁衍中国的过程中,出现过许多派别,比较重要的主要有八个宗派。一是天台宗,二是法相宗,三是华严宗,四是净土宗,五是禅宗,六是三论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

法相宗,是由印度弥勒、无著、世亲创立的宗派。此宗因为是依弥勒说、无著记录整理的《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唐朝的玄奘法师译传此宗并著成《成唯识论》,所以此宗又称法相唯识宗,又因为传法大师玄奘与窥基师徒常住慈恩寺,窥基有“慈恩大师”之号,也称慈恩宗。它的教义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总纲,以转识成智为宗旨。所谓五法是:一名、二相、三分别、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指的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二无我是人无我和法无我。“名”和“相”指世间有为法皆有名有相,称为名相之法;“分别”指人们的主观对事物分别认识;“正智”指圣人清净无漏实智;“如如”指如实智所对真如理境。“五法”不出染净和主客观,是以总括诸法。三自性有三个层面:一是二取执着,无而谓有,起惑造业,名遍计所执;二是三界心法,依他缘生,名依他起;三是依他起上除遣二取所显二空真如为圆成实。因为事物的性质不出此三种,所以叫三自性。八识中的“识”是了别认识的意思,又叫心或意,每个有情都有这种意识的认识作用,共有八种,就是前面列举的八种识。二无我指:每个有情或众生都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即一般所说的自我或灵魂叫人无我;客观事物也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即自性或绝对的真实叫法无我。二无我也叫做我、法二空。此宗认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所以有“八识”之说。他们认为世间物象皆属精神作用的因缘和合而显现,唯有真如佛性(圆成实性)是真实的。人体认真如,须断除执着,“转识成智”,方能修为得道。而“转识成智”,又在“因明”之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