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名篇精讲答案 > 四歌行体(第6页)

四歌行体(第6页)

(28)绡:一种精细轻薄的丝织品。

(29)钿头句:意为珍贵的装饰品因歌舞击节而被打碎。钿头银篦:镶嵌着花钿的银发篦。击节:打拍子。

(30)血色句:谓和少年们嬉戏,打翻酒而污损了红裙。

(31)等闲度:随随便便地度过。

(32)浮梁:古县名,今江西景德镇市。

(33)阑干:纵横貌。

(34)唧唧:叹息声。

(35)同是二句:意为彼此过去未曾相识,但遭遇有共同之处,因而即使是偶然相逢,也可以倾谈心事。

(36)春江句:是“春江花朝,秋江月夜”的略文。

(37)呕哑嘲哳(zhā):都是指杂乱而繁碎的声音。

(38)翻:依照曲调写成歌词。

(39)却坐:退回原处,重新坐下。

(40)青衫:唐制,青是文官品级最低的服色。这时白居易是州司马,官阶是将仕郎,从九品,所以穿青衫。

【评析】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出生于河南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傅等职。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其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现存诗30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

元和十年,白居易因为忠言直谏得罪权贵,遭谗被贬为江州司马,情怀抑郁,无处宣泄,于次年秋天送客湓浦口之际,借描写琵琶女的不幸身世,抒发对自身遭际的无限感伤和对黑暗政治的强烈愤慨。

诗歌从开头至“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为第一段,叙述与琵琶女的偶遇以及琵琶女的精湛琴艺。诗人送客江头,秋风萧瑟,一片凄凉。琵琶女在诗人的邀请下,“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诗人从琵琶女的试弹动作开始写起,一步步将读者引入优美的情境之中。“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表明她技艺娴熟,精湛神妙。接着又运用一系列复杂、连贯、贴切、优美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琵琶声的美妙。嘈嘈急雨、切切私语、珠落玉盘、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声如裂帛……仿佛使读者身临其境。最后,诗人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说明了乐曲的动人效果。从“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为第二段。琵琶女自诉其辛酸经历和眼下的不幸遭遇。她曾是个色艺俱佳的艺人,可惜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尽,“老大嫁作商人妇”后,只能独守空闺,被抛弃的命运使得诗人唏嘘不已。最后一段是诗人的感慨。人生无常,盛衰有时。被流放到僻远之地又抱病在身的诗人从琵琶女的身世中体认到自己的艰难处境,不由得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叹。这也是普天下所有命运多舛的人的悲叹,因此能引起巨大的共鸣。

本篇构思新颖精巧。诗人的迁谪之感是通过惋叹一个歌女的身世表现出来的,而歌女的身世又是先通过琵琶的弹奏表现出来的,百转千回,终归一处。如其写琵琶女的出场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将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的情态逼真地描摹出来。诗中描写音乐和演奏技巧的句子段落更是千古绝唱,或悠扬或急骤,或轻灵或滞涩,或幽怨或愤激,一连串的比喻将乐曲的种种变化起伏、婉转情态,表现得如在目前。这一段描写既有弹奏技巧,又有乐声模拟,还有琵琶女的心绪,可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为全诗奠定了一个感情基调。全诗语言平易简洁,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写景如画,抒情如诉,画意鲜明,诗情浓郁。清词妙喻,络绎不绝。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李忱(唐宣宗)《吊乐天》

读者但羡其风致,敬其词章,至形于乐府、咏歌之不足,遂以谓真为长安故倡所作,予窃疑之。唐之法网虽于此为宽,然乐天尝居禁密,且谪官未久,必不肯乘夜入独处妇人船中,相从饮酒,至于极弹丝之乐,中夕方去。岂不虞商人者它日议其后乎?乐天之意,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耳。东坡谪黄州,赋《定惠院海棠》诗,有“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尊歌此曲”之句,其意亦尔也。或谓,殊无一话一言与之相似,是不然。此真能用乐天之意者,何必效常人章摹句写而后已哉?

——宋·洪迈《容斋随笔》

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音哀以思,其辞丽以则。

——清·乾隆帝《唐宋诗醇》

诸本“此时无声胜有声”,既无声矣,下二语如何接出?宋本“无声复有声”,谓住又弹也……小住复弹,此余声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琵琶行》亦是绝作。

——清·赵翼《瓯北诗话》

“无声复有声”,语稚而意浅,并失二句斗转之妙,沈说非是。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白居易对音节与情绪的关系悟得很深。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声韵。《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staccato(断音),像琵琶的声音极切;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几句,等于一个长的pause(中止),“银瓶……水浆迸”两句,又是突然的attack(起奏),声势雄壮。

——傅雷《傅雷家书》

【相关资料】

吴功正:《琵琶声声激越动人——谈〈琵琶行〉的艺术特色》,《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

王林书:《谈〈琵琶行〉的意境》,《名作欣赏》1985年第3期。

金学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音乐美——兼谈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学术月刊》1985年第7期。

刘淑丽:《〈琵琶行〉的易感魅力》,《名作欣赏》2003年第4期。

陈寅恪:《琵琶引》,《元白诗笺证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杨朴:《天涯沦落恨的同构性象征——〈琵琶行〉故事后面的原型模式》,《名作欣赏》2009年第15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