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言律诗
黄鹤楼①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②,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③,芳草萋萋鹦鹉洲④。
日暮乡关何处是⑤?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①黄鹤楼:故址在今武汉市蛇山(又名黄鹄山)。传说三国时费祎驾鹤登仙于此,因此得名。1985年在今址重建。
②昔人:传说中的仙人。一说即费祎;一说指仙人王子安,他曾乘黄鹤经过这里。
③历历:清楚可数。汉阳:在武昌西,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④萋萋: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⑤乡关:故乡。
【评析】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723)进士,曾出使河东军幕,天宝年间历任太仆寺卿、司勋员外郎。早年行为轻薄,好作艳体诗。后从军边塞,诗风大变,写军旅生活,边地风光,俱有可观。殷璠称其“晚年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河岳英灵集》)。
《黄鹤楼》是咏黄鹤楼的千古绝唱。传说李白登黄鹤楼见到此诗,佩服之极,题言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题上头。”
诗的前四句思接千古,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四句一气顺下,全然不顾格律,却绝无半点滞窒,以白云悠悠作结,更是将这奔腾的气势以轻柔的意象收住,取得一种大开大阖的效果。在这种大开大阖中,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对宇宙人事的思考托寓其中。
后四句即景写情,抒发乡思,视野开阔,感情真切。第三联实写登楼所见,前面总写了昔人驾鹤,杳然而去,写得极为空**,这两句忽而转到眼前历历江树、萋萋芳草,登楼者的愁绪油然而生,诗歌的气势也顿时更加波澜起伏。尾联总承前三联,将前面诗人的所感所见总收为思乡之情。
这首诗在格律上也非常特别。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整饬规整。前四句中,有不少超出格律之处,如“空悠悠”,句尾连用三个平声字,这种三平调在古体诗中常见,但却是律诗的大忌。又如“黄鹤”反复出现,这本也是律诗不允许的地方。然而,诗歌的气势实在是奔腾直下,几乎让人无暇察觉它不入律之处。而诗歌后四句又回归到严整的律句上来。前后的对比与衔接,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故能成为千古奇作,给人以极美的享受。
【辑评】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宋·严羽《沧浪诗话》
此诗前四句不拘对偶,气势雄大。
——元·方回《瀛奎律髓》
篇中凡叠十字,只以四十六字成章,尤奇尤妙。
——明·李攀龙《唐诗训解》
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相关资料】
杨有山:《同中有异各擅胜境——崔颢〈黄鹤楼〉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比析》,《名作欣赏》2005年第11期。
赵理直:《崔颢〈黄鹤楼〉诗主旨探析》,《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3期。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②,晋代衣冠成古丘③。
三山半落青天外④,二水中分白鹭洲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