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导读 > 第三节 格律诗名篇导读(第5页)

第三节 格律诗名篇导读(第5页)

米春秀:《领异标新情更深——读李白〈送友人〉》,《安徽教育》1986年第8期。

曾明:《李白〈送友人〉之“友人”事迹考》,《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4期。

登岳阳楼①

杜甫

昔闻洞庭水②,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③,乾坤日夜浮④。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⑤。

戎马关山北⑥,凭轩涕泗流⑦。

【注释】

①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临洞庭湖。

②昔闻:过去仅是听说过。

③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坼:裂开。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④乾坤:天地。这句说天水相连,好像整个天地都日夜浮动在苍茫的湖面上。

⑤老病:杜甫时年57岁,身患多种疾病。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⑥戎马:战争。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⑦凭轩:倚着楼栏杆。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评析】

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

首联看似平常,其实不然。诗人早就听说过洞庭湖名胜,期待能够登上岳阳楼,饱览这里的风光山水。不过,晚年终于登上岳阳楼时,却已不复早年的游览兴致了。这里并不是一种轻松欢快的心情,而是颇有一番感慨的思绪,诗人的心情其实是非常复杂的。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意思是,吴楚被洞庭分成两片,而天地也就在这片水面上日日夜夜地沉浮。一个“浮”,映衬出洞庭湖包含日月的壮阔。而在这壮观的景色中,还折射出诗人内心情感的激**,同时也暗示着唐王朝政局的动**不安。

颈联笔势一转,诗境由阔到窄。由大的吴楚乾坤到小的孤舟凭轩,叙述了诗人自己的现实景况:亲戚朋友没有一点音讯,自己垂老患病在孤舟之上。杜甫常常运用这种由高而低、由历史到个人的写法。清代黄生《杜工部诗说》云:“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然而这种“阔狭顿异”的写法正是诗人的特色,这种“景大身小”的形式是作者有意经营的,他总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亲朋离散、老病异乡)和国家的命运(远在视线之外的战乱)联系在一起,透过个人的漂泊天涯,寄托着对国家民生的关怀。因此,尾联又再将个人遭际抛开。诗人关心的是“戎马关山北”的时局,并为此“凭轩涕泗流”,真正体现出了诗人博大的襟怀。

【辑评】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自然是登岳阳楼诗。尝试设身作杜陵,凭轩远望观,则心目中二语居然出现,此亦情中景也。孟浩然以“舟楫”“垂钓”钩锁合题,却自全无干涉。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

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结语凑泊极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宜使人搁笔也。

——清·黄生《杜工部诗说》

杜五言感时伤事,如“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八句之中,着此一联,安得不独步乎?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宋·刘辰翁《唐诗品汇》

过岳阳楼,观杜子美诗,不过四十字尔,气象宏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湖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虽小而大,余诗虽大而小。

——宋·强幼安《唐子西文录》

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语

【相关资料】

徐炼:《〈登岳阳楼〉在杜诗中的典范意义》,《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徐炼:《读杜甫〈登岳阳楼〉》,《名作欣赏》2004年第12期。

孙绍振:《〈登岳阳楼〉赏析》,《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年第4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