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联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它采用了倒装句法和拟人手法。因危石的阻隔,泉水不能顺利流淌,发出呜咽的声音。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松林上,青松使日光仿佛也变冷了。在青松林中听到呜咽的泉声,更加衬托出山寺环境的幽静。
尾联两句才写到古寺,但仍然不写寺中景物,诗人跋涉许久,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什么也没有”。诗人是用“寂然”的心境在观照“潭曲”,讲究通过修行来消除杂念,得到解脱和自由。王维诗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见人”“胜事空自如”“空山新雨后”之类,这种“空”的境界,正是诗人所追求的诗中有禅的诗歌境界。
总之,此诗构思奇妙、炼字精巧。诗人并不正面描摹,而侧写周围景物,来烘托山寺之幽深。虽不直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
【辑评】
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
——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
【相关资料】
鲍寅初:《王维〈过香积寺〉的艺术特色》,《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桑宝靖:《钟响古寺远禅定心澹然——王维〈过香积寺〉赏析》,《世界宗教文化》2002年第3期。
王莉:《深幽超尘诗中有道——王维〈过香积寺〉赏析》,《古典文学知识》2007年第3期。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①,白水绕东城②。
此地一为别③,孤蓬万里征④。
浮云游子意⑤,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⑥,萧萧班马鸣⑦。
【注释】
①横:横亘,横跨。郭:外城。古时城有两重,内为城,外为郭。
②白水:明净的水。
③一:助词;一旦,加强语气。为别:分别。
④孤蓬:又名飞蓬,随风飘动的蓬草。比喻独身漂泊不定的旅人。诗人用“孤蓬”喻指即将孤身远行的友人。曹植《杂诗》:“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鲍照《芜城赋》:“孤蓬自振,惊沙坐飞。”征:征途,远行。
⑤游子:离家远游的人。意:心意,心情。
⑥自兹去:从此离开。兹,此。
⑦萧萧:象声词,马鸣声。《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左传·襄公十八年》:“有班马之声。”杜预注:“班,别也”。
【评析】
《送友人》是唐人送别诗的名篇。
诗的开篇不凡。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明送别之地。青山白水,北郭东城,属对工整。诗人在这两句诗中写山写水,一是点出送别的地点,二是渲染送别的环境气氛,三是运用“横”“绕”两字,隐含着他们的情谊绵长、难以阻隔的意味。
颔联以流水对承之。“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与万里,形成极近与极远的对比;孤蓬与万里征行,形成极小与极大的对比。诗人描述了行者在未来的征途上形单影只,而且表达了离别在即的深沉。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友人的无限关怀。
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不过诗人并没有直抒胸臆,而是移情于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把满怀情意融入眼前景物之中。天空中的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远处的夕阳徐徐而下,隐喻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使人更觉难舍难分。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视觉形象收束,而此诗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则出以听觉形象,诗人在此借助马鸣强化主客依依不舍的情状。马,本来是恋群之物,离群之时,往往回首萧萧长鸣。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浓郁的惜别之情,于此绵延无尽。
【辑评】
即分离之地而叙景以发端,念行迈之遥而计程以兴慨。游子之意,飘若浮云,故人之情,独悲落日。行者无定,居者难忘也。而挥手就道,不复能留,唯闻班马之声而已。黯然消魂之思,见于言外。
——明·唐汝询《唐诗解》
此诗题目疑为后人妄加。细玩诗意,似非送人之作,而是留别之篇。诗中“孤蓬”自喻,句谓己将有万里之行;“浮云”亦自喻,句谓己此行无定所。“落日”则喻为己送行之“故人”。“故人”一词,虽然自称、称人皆可,但一般多称人。据日人花房英树编《李白歌诗索引》,《李集》中用“故人情”共三处,皆谓友人对己之情谊。
——安旗《李诗札记》
【相关资料】
黄建宏:《移情于景情味不尽——读李白五律〈送友人〉》,《语文教学与研究》1983年第11期。
张汉清,方弢:《托物寓意即景抒情——〈送友人〉浅析》,《宁夏教育》198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