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电子书 > 四七言绝句(第5页)

四七言绝句(第5页)

②笼:笼罩。

③商女:指歌女,唐代歌妓、女伶通称“秋娘”,亦称为“秋女”。古人把五音宫商角徵羽与四季相配,因为商音凄厉,与秋天肃杀之气相应,故以商配秋,称为商秋。商女即秋女,也就是歌女。

④江:这里指秦淮河。长江以南,无论水的大小,口语都称为江。《**》:乐曲《玉树**》,以此曲填词者,今存数种,而以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最为有名。因陈后主是亡国之君,所以后人又把他所喜爱的《玉树**》曲、词当作亡国之音的代名词。如《旧唐书·音乐志》引杜淹对唐太宗语:“前代兴亡,实由于乐。陈将亡也,为《玉树**》;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也。”许浑《金陵怀古》诗云:“《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评析】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唐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知制诰、中书舍人等职。其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此诗首句便不同凡响,一幅朦胧凄美的夜景图展现在眼前。诗人舟抵金陵,又值入夜时辰,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当然平添许多特殊情怀,夜岚、月色、寒水、沙滩,还应该有舟中神色怅然的诗人。两个“笼”字的运用,又包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静中寓动。

第二句看似平平,却替前句所渲染的背景交代了时间、地点及事由,使此时的秦淮河更具典型意义,在照应诗题的同时又为下文做了铺垫:正是由于“近酒家”,才有了“商女”“亡国恨”“**”,也由此才触动诗人的情怀。这七个字承上启下,可见诗人构思之深密。

最后两句含蓄地点明主旨,表面上好似在责怪那些低吟浅唱的歌女,都什么时候了,你们还在唱着这些靡靡之音!实际上在这首诗中,诗人想警醒的并不是供人消遣娱乐的商女,而是她们的听众,那些在这种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以亡国之音为乐的贵族豪绅,希望他们听到《**》这首歌之后,能够想到陈后主因骄奢**逸亡国的史实而有所反省。

有人曾把《泊秦淮》誉为晚唐七绝的压卷之作,想来不仅是因为这首诗有着清丽流畅的辞句、寄兴深微的构思、悲凉哀伤的意绪、凄凉沉郁的境界,更在于诗的深层意蕴,即其中包孕着的诗人对统治者的批判、对时局的焦灼、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担忧。

【辑评】

“烟笼寒水”,水色碧,故云“烟笼”;“月笼沙”,沙色白,故云“月笼”;下字极斟酌。夜泊秦淮,而与酒家相近,酒家临河故也。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唱《**》曲,唱而已矣,哪知陈后主以此亡国,有恨于内哉?杜牧之隔江听去,有无限兴亡之感,故作是诗。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首句写景荒凉,已为“亡国恨”勾魂摄魄。三、四推原亡国之故,妙就现在所闻犹是亡国之音感叹,索性用“不知”二字,将“亡国恨”三字扫空。

——清·杨逢春《唐诗绎》

首句写秦淮夜景。次句点明夜泊,而以“近酒家”三字引起后二句。“不知”二字感慨最深,寄托甚微。通首音节神韵,无不入妙,宜沈归愚叹为绝唱。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

牧之此诗所谓隔江者,指金陵与扬州二地而言。此商女当即扬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夫金陵,陈之国都也。《玉树**》,陈后主亡国之音也。此来自江北扬州之歌女,不解陈亡之恨,在其江南故都之地,尚唱靡靡遗音。牧之闻其歌声,因为诗以咏之耳。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首二句写夜泊之景。三句非责商女,特借商女犹唱《**》曲以叹南朝之亡耳。六朝之局,以陈亡而结束,诗人用意自在责陈后主君臣轻**,致召危亡也。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相关资料】

范新阳:《杜牧〈泊秦淮〉之“商女”新议——兼论唐诗中的“商女”意象》,《名作欣赏》2006年第2期。

杨绍玲:《情景交融,寄慨遥深——杜牧〈泊秦淮〉赏论》,《名作欣赏》2009年第9期。

王向峰:《月色迷茫感慨殊深——杜牧〈泊秦淮〉赏析》,《课外语文(初中)》2004年第5期。

夜雨寄北①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②,巴山夜雨涨秋池③。

何当共剪西窗烛④,却话巴山夜雨时⑤。

【注释】

①寄北:寄赠给住在北方的妻子;一说是友人。此诗作于巴蜀无疑,然所寄之“君”究系何人,其说不一。《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

②君:你,指作者的妻子王氏;一说是友人。

③巴山:也叫大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泛指巴蜀之地)。

④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共剪烛芯。剪:剪去烛花,使烛光更加明亮。

⑤却:还,再,且;表示小小的转折。话:谈论。

【评析】

《夜雨寄北》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

“君问归期未有期”,字面上两处“期”重复,但却含有转折。“君问归期”显出询问者的焦急等待心情。“未有期”却回答没有归期,使得双方的期待落空,陷入有情人难长相守的苦痛之中,在希望相聚和难以相聚的失望之间完成第一次情感的翻转。

“巴山夜雨涨秋池”,点明地点、时间及诗人的处境,又渲染了诗人心头的孤寂之感。“涨”字的运用,不只在写池水涨,更是在写自己的思念之情在涨,此时的“涨”正是一种急切的表现。

诗人禁不住思念的折磨而想象了一个相聚的温馨场景:“共剪西窗烛”。一下排除了诗歌前面清冷孤寂的氛围,这是对远方人的安慰,也是对自己的鼓励。“却话巴山夜雨时”,在将来相聚的时候,要谈论今晚的孤独和思念。又回到“巴山夜雨”。诗里前一个“巴山夜雨”是实写眼前景观,后一个“巴山夜雨”是想象中的情境。全诗通过几次情感的翻转形成一个整体。此时的“巴山夜雨”到彼时彼地的“共剪西窗烛”,浸润着对未来的憧憬,却也融入了对现实空虚落寞的感受;在给人以安慰的同时又让人体会到诗人今夕的苦况。用这种画面性的想象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是诗人们常用的手法,如杜甫“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