⑨大观:壮阔的景象。
⑩述:描写,指上述“唐贤今人诗赋”。
⑾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湖北省巴东县西面,与重庆市巫山县相接,长四十余千米。
⑿南极潇湘:向南一直通到潇水和湘水。潇、湘,指湖南的潇水和湘水。潇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
⒀迁客骚人:迁客,被降职调往远地方做官的人。骚人,屈原曾作《离骚》,后世因称诗人为“骚人”。
⒁若夫:虚词,用在一句一段的开头以引起下文,意义与“若是”相似。霪雨:连绵的雨。霏霏:纷纷下落。
⒂樯倾楫摧:桅杆歪斜,船桨断折。
⒃去国:离开国都。忧谗:担心别人诽谤。
⒄春和景明:春光晴和,景物鲜明。
⒅锦鳞:这里借指水中美丽的游鱼。
⒆岸芷(zhǐ):岸上的香草。汀兰:小洲上的兰花。
⒇浮光:照耀在水波上的月光。跃金:金色的波光在闪烁。
(21)静影沉璧:月亮映在平静的水面像圆形的玉璧。
(22)二者:指上述悲喜两种态度。
(23)物:外物,客观环境。
(24)庙堂:指朝廷。
(25)江湖:指贬谪在边远地区,或闲居乡间。
(26)微:非。斯人:此人,即古仁人。
【评析】
本文是北宋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所写的记文。庆历五年,由于庆历新政遭到反对,范仲淹离开朝廷,出知邓州(今湖南省邓州市),实际上与被贬岳州的滕子京的境遇非常相似。
这是一篇应邀而作的记文,但作者不去详细记述岳阳楼的修建情况,也不是为了单纯描绘岳阳楼的美丽风景,更没有为滕子京歌功颂德。作者关注的核心,是一个关乎立身处世的问题:在政治打击和宦海浮沉中应当抱持一种怎样的心态?因此,全文在结构上,只略写作记缘由和岳阳楼的概观,引出登楼者的“览物之情”,重点描绘了明丽和晦暗的两种洞庭之景,以及因览景之不同而带来的心境悲喜。在此基础上,最后提出一种超越这两种情境的境界,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远情怀,点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章主旨。这是作者的内心思考,也是与滕子京的共勉,凝聚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政治品格与超越物我的人生态度。这种闪光的精神是《岳阳楼记》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名篇的重要原因。
在艺术特点上,本文除了结构严密、构思精妙外,还引入了许多骈偶之句,尤其在描摹景物时,往往对仗工整,词采富丽。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来朗朗上口。不仅如此,作者还充分融会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在简明的记事中引出景物的描摹,在精彩的写景中牵带其情感的波澜,又在情绪的绵延之处生发出议论。可谓由事入景,由景生情,由情化理,精彩无比。
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尹师鲁读之曰“《传奇》体耳”。《传奇》,唐裴铏所著小说也。
——宋·陈师道《后山诗话》
首尾布置与中间状物之妙,不可及矣,然最妙处在临了断遣一转语,乃知此老胸襟宇量,直与岳阳、洞庭同其广大。
——宋·楼昉《崇文古诀》
【相关资料】
袁行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讲析》,《名作欣赏》1981年第1期。
江立中:《〈岳阳楼记〉:一朵迁谪文学的奇葩》,《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前赤壁赋①
苏轼
壬戌之秋②,七月既望③,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④,水波不兴⑤。举酒属客⑥,诵明月之诗⑦,歌窈窕之章⑧。少焉⑨,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⑩。白露横江⑾,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⑿。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⒀,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⒁,羽化而登仙⒂。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⒃。歌曰:“桂棹兮兰桨⒄,击空明兮溯流光⒅。渺渺兮予怀⒆,望美人兮天一方⒇。”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21),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22),如泣如诉。余音袅袅(23),不绝如缕(24)。舞幽壑之潜蛟(25),泣孤舟之嫠妇(26)。
苏子愀然(27),正襟危坐(28),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29)?”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30),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31),东望武昌(32);山川相缪(33),郁乎苍苍(3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36),舳舻千里(37),旌旗蔽空,酾酒临江(38),横槊赋诗(39),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40),驾一叶之扁舟(41),举匏樽以相属(42)。寄蜉蝣于天地(43),渺沧海之一粟(44)。哀吾生之须臾(45),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46)。知不可乎骤得(47),托遗响于悲风(48)。”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49),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50),而卒莫消长也(5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52)。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53),而吾与子之所共适(54)。”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55)。肴核既尽(56),杯盘狼藉(57)。相与枕藉乎舟中(58),不知东方之既白。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