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一截还东国”原为“一截留中国”。他的诗词是浩然之气的表现,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文人能够写出来的。诗词大致遵循诗词格律,却绝无文士式的“雕章琢句”。这首词将古代神话与诗人的平均意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他改造全球的大志。他晚年划分三个世界并以第三世界领袖自居仍是这种诗情的表现。这首词也隐含着毛泽东的反传统思想:昆仑向来是中华民族的圣山,他要重估昆仑的功罪,并且为了他的“环球同此凉热”的大同世界的出现,还要倚天仗剑把昆仑砍成三块。
马背上吟诵出来的诗与在书斋里写出来的区别,在曹操与曹植父子身上就表现得很鲜明。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就是在马背上吟诵出来的,这首词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表达了到达陕北后诗人的凌云壮志。毛泽东明白收拾天下首先要收拾人心,他率红军高举北上抗日的大旗而赢得了人心,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剿共则不得人心。人心的向背促成了西安事变,在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结成之时,毛泽东一边让八路军与新四军深入敌后发展壮大自己,一边以《论持久战》鼓舞全国的抗战信心。等到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已成为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蒋介石自恃兵强马壮又有美国的武器援助,自信必胜,却没有料到只用三年时间就被毛泽东的军队打得大败而逃向台湾地区。毛泽东终于“缚住苍龙”,他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七律诗中写道: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写完两个月之后,第一次文代会就在北平隆重举行。从此,中国大陆就变成扩大的陕北,毛泽东的文艺旗帜高高飘扬起来。因此,《讲话》是规范全国文人的,而《讲话》的发言人是不受此规范的,用毛泽东对斯诺所说的话,他是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惟其如此,他的诗词才显得自由豪迈,仿佛古典的格律也无法对他如海的豪情、如山的壮志有丝毫的约束。
原典阅读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毛泽东诗词集》,68—69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
原典点评
本词作于1936年,于1945年11月14日在《新民报》晚刊上发表,题为《沁园春·咏雪》,但在传抄的过程中这个版本出现了很多错误:“顿失”误作“尽失”,“试比高”误作“共比高”,“红装”误作“红妆”,“江山”误作“山河”,“竞折腰”误作“尽折腰”,“文采”误作“文彩”,“稍逊”误作“稍欠”,“弯弓”误作“湾弓”。1945年12月29日重庆《客观》周刊第8期刊载了一个与当时毛泽东早期墨迹完全一致的版本,改正了《新民报》在传抄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错误,但这个版本与今天通行的定本也有不同,就是“原驰蜡象”为“原驱腊象”。这就是说,《新民报》歪打正着地将“驱”误作“驰”,启发了作者感觉以“驰”对应前句的“舞”更有动感也更传神。此外,《新民报》与早期墨迹都将“蜡象”作“腊象”,是毛泽东与臧克家通信后才改为“蜡象”。
现代中国没有其他任何一首新诗或旧体诗词,引起过像《沁园春·咏雪》这样大的轰动。当毛泽东于1945年8月28日飞抵重庆展开国共和平谈判,已经以弥天大勇征服了国人;而从柳亚子那里传出的《沁园春·咏雪》在《新民报》上发表后,整个山城轰动了。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刊发的和诗有40首之多,评论文章近20篇。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左翼文人几乎是一边倒地唱赞歌,被左翼文人批评为独裁政府的国民党那边,倒是指责这首词具有倒退反动的“帝王思想”,说陕北是拥兵自重的“封建割据”,将柳亚子在《沁园春·咏雪》发表前先行发表的和诗,说成是奉和圣制的封建余孽的又一次抬头。左翼文人的不协和声音是在日记中表述的,北京大学方锡德教授为其师吴组缃整理的20世纪40年代的日记,就记载了他读《沁园春·咏雪》后的不理解:“毛主一切为大众,于文艺尤主‘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却作这样的词。毛反对个人英雄主义,而词中充满旧的个人英雄主义之气息。看他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霸主比高下……说山河壮丽,所以古今英雄都要争霸,逐鹿,他亦自居于此类英雄之一。这些气味,使我极感不快。”
在毛泽东的诗词中,从《咏蛙》的“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长沙》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昆仑》的“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到《雪》傲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一以贯之的。纯粹就艺术而言,毛泽东的豪放词可以傲视千古,因为宋词本以婉约著称,被称为豪放词代表的苏轼婉约词也多于豪放词,有名的不过《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不多的几首,但在气魄上显然不如毛泽东的《昆仑》与《雪》。其实很多赞美之辞也是冲着这首词的艺术表现来的,如柳亚子的和诗“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古文专家高亨在《水调歌头》中连诗人也不放过,“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其实在20世纪40年代对这首词评价甚高的还有蒋介石的文化高参陈布雷,蒋介石被毛泽东的《沁园春》引起的轰动搞蒙了,据说他找陈布雷问词写得如何,陈布雷如实相告,认为这首词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国民党最为拙劣的一招是寻找写词高手,要将毛泽东的词比下去,他们居然不知道“盖绝唱之不当和也”。这是《许周彦诗话》总结诗才在韦应物之上的苏轼和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却不如韦应物原诗所得出的艺术经验。柳亚子的和诗一首、郭沫若的和诗两首尚且根本无法与毛泽东的原词相提并论,何况国民党找来的那些帮闲文人?
[1]贺敬之撰写此文时,根据民间故事写成歌剧《白毛女》还不到一年,这个民间故事应该是他从邵子南与林漫处得知的全貌,否则,当时退出剧组的邵子南就会出来证伪。
[2]毛泽东的《沁园春·咏雪》首次公开发表于1945年,1958年收入《毛主席诗词十八首讲解》时改题名为《沁园春·雪》,后收入他书时亦沿用此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