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4]
这是六祖应韶州韦琚之请,在大梵寺为在家弟子所示的一个无相颂,是在家修行的要方。
六祖指出,持戒修禅都是形式,不可执著,持戒的目的是心中平和,做到心中平和就不必再拘泥于持戒的形式了;修禅的目的是行为正直,做到行为正直就不必再计较坐禅的方式了。在家修行,第一步就是处理好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的核心就是父子关系。为人子女,对父母必须孝敬,孝敬不仅表现在能够赡养父母,犬马也知能养,关键是色难,就是说能够发自内心地亲近父母,尊敬父母,发之于内,才能形之于外,才能对父母和颜悦色。六祖惠能是个大孝子,他对孝道的理解更深一层。父母儿女之间不仅要礼节上互敬,经济上互养,更重要的是一种亲情,只有保持亲情,互爱互亲,就能做到父慈子孝,家庭和睦。
父子有恩是家庭和谐的保证,上下有义则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六祖认为,义的本质就是上下相互怜惜,同样是一种感情关系。上下级关系并不好处理,经常被理解为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利益关系,因此很容易导致关系紧张。上对下无恩无情,则下欺上,不会认真工作,只想获得利益,一旦上级倒台,则树倒猢狲散,甚至落井下石。下对上不忠不敬,则上压下,只想着如何通过剥削下级获得更大的利益,根本不会考虑下级的承受力和疾苦。六祖强调应当通过相互怜爱来缓和上下矛盾,特别是作为上级,必须关心和爱护下级,并且以身作则,先人后己,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下级的真正拥护。作为下级,也应当充分理解上级的难处,尊重领导,服从指挥,同心协力,努力工作,使整个单位越来越兴旺。只有上下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努力,才能各守其职,各尽其能,步调一致,同心同德。
由于分工不同,能力不同,智慧不同,出身不同,社会总是会有地位高低的差别,这是一种现实,不可能完全消除。怎样才能避免由于尊卑不同而导致关系紧张,六祖强调要让,即相互礼让。首先是尊让卑,上让下,尊长者要对下有礼,要谦虚和气,不要盛气凌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下面的尊敬,才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尊长者本来地位就高,假如趾高气扬,与下面的差距就更大,就会让人觉得特别不舒服,由此产生怨恨和不满,从而加剧双方关系的紧张。只有谦下有礼,才能减小与下面的差距,使双方能够基本上保持平等,平等才能相互交流,保持良好的关系。当然,作为年轻者和地位低者,也要充分尊重尊长者,理解他们为社会所做的更多的贡献,不要嫉妒,更不能以对尊长无礼来显示自己的地位。尊卑相让,才能无尊无卑,平等相敬,使社会处于一种公平而有序的状态。
六祖还强调要善于听纳忠言,闻过则喜,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改过,不要护短,如此一则提高个人的修养;二则减少相互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六祖的这一无相颂文字简短,意义重大,是融儒入佛,以佛为儒,使佛教生活化、世间化,从而使佛教在世俗道德伦理这一传统上儒家的地盘占有一席之地,扩大了佛教的影响,也使佛教为建设和谐世间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四、此宗本无诤,诤则失道义
禅宗特别重视无诤法门,以无诤为根本,六祖惠能也是如此。他在《定慧一体品》中指出:
若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5]
他强调要内外一致,心口合一,这样定慧一体,自悟修行。人的境界高低要看实修,不在于诤。如果诤论先后,就同迷人,有胜负之心,不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一有争论,便容易争胜负,一争胜负,就失去平常心,义理之争就会变成意气之争,只想着压人一头,以取胜为目的,而不是以明理为目的,这样的争论只有负面作用,没有正面价值。
六祖在解释无住时指出:
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6]
六祖以无住为本,并将无住解释成人的本性,以为无住就是对于世间的善恶美丑,是非冤亲,都认识到其本性为空,因此不报复,不施害,念念自由,不受境惑,此即无缚,亦是无住。这在理论上不难理解,关键是落实在行动上不易。因为常人很容易发火,即使是口舌之争,也要睚眦必报,如此往往会导致矛盾的升级,言语之争转变成武力之争,二人之争转变成团体甚至国家之争。只有真正心无所住,不随物转,才能做到无诤。
六祖惠能对《金刚经》十分重视,此经中的须菩提便是解空第一、以修习无诤法门而著称的大弟子,须菩提不仅不与人诤,还能使人皆不生诤心,人人无诤,这一法门肯定会对六祖的无诤思想有影响。
六祖最后还有一《真假动静偈》,再示无诤: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7]
六祖强调对于志同道合、言下相应者要共论佛理,相互切磋,不可相互隐瞒,而对于志趣不一、话不投机者,不可强行论辩,而是合掌礼敬,令其欢喜。禅宗本来无诤,一产生诤论,就与大道相违,因为一生争论,就有分别二见,就会自性入生死门,不能了知一味法门,一乘妙理。
总之,六祖一向强调和合无诤,并且以身作则,心口合一。他早年长期被人追杀,遭遇无数艰难困苦,但他成为一代大师后并不报复寻仇,即使是受到北宗门下的误解,甚至遭遇行昌暗杀,他也不与之计较,而是备金送别,还在后来度其为弟子。六祖以一生的言行宣示了什么是真正的无诤,怎样才能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我们今天应当充分吸收和特别重视的宝贵的思想资源,对于世界和平和社会和谐意义重大。
[1]《六祖坛经》,15页,徐文明注译,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2]徐文明注译:《六祖坛经》,19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3]徐文明注译:《六祖坛经》,88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4]徐文明注译:《六祖坛经》,40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5]徐文明注译:《六祖坛经》,45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6]徐文明注译:《六祖坛经》,46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7]徐文明注译:《六祖坛经》,105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