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六祖思想的现代价值
六祖惠能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最具创造力的思想家,他将中印两国文化的精髓融为一体,独创了一个崭新的富有特色的佛教思想体系,其理论既有创造性,又特别具有超前性,每个时代都能从中汲取符合当时需要的精神营养。在提倡和谐精神、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六祖的和谐思想和实践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思想资源。
一、心量广大如虚空,世界万物无不容
要想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相互包容,而要做到相互包容,就必须心量广大,胸怀宽阔。六祖倡导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强调要有一颗大心,认为大心才能包容一切,大心才能获得解脱。他指出: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1]
六祖把摩诃解释为心大,这是一个创造性的解释,抓住了其本质。因为这个大不是有形的大,不是庙大,不是佛大,不是楼大,而是无形的大,是心量的广大。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庙不在大,有佛则名,这个佛也不是金石之佛,而是活的佛,是心中的佛。如今社会则反其道而行之,大学不去培养大师,而忙于建造大楼,不去追求高水平、大气象,而是追求大规模,校园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多,投入越来越高,水平不能说越来越低,效益却实实在在越来越低,产出与投入越来越不成比例。佛教界似乎也学会了这一套,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看谁的庙建的最大,看谁的佛塑得最高,相互攀比,可惜弄错了方向,往往是外面的佛越来越大,里面的佛越来越小,排场越来越大,心量越来越小。
有形之大往往会助长人的贪欲,使人相互攀比,相互争夺,加剧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冲突,在这方面的比较和追求有很大的负面作用,不能一味提倡,无形之大、心量之大、胸怀之大、志气之大才是应当追求的目标,这方面越大,相互矛盾就越少,彼此理解就越多,社会就越和谐。
要想做到心量广大,就必须心如虚空。一是因为虚空没有边际,没有上下大小,没有内外方圆,无色无碍,虚空代表无限大,不可度量,是真正的无限。二是由于虚空没有分别心,没有价值判断,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美无丑,也没有喜怒哀乐,没有情绪。人一生分别,就有善恶是非,就会执著于为善去恶,心量就小了一半,而且往往会只认同和自己立场利益相符合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占的比例事实上很低,因此世界的一大半都是拒斥的对象,心中所能容纳的只有很小的一块,心量自然变得很小。只有心如虚空,无所分别,才能广大无边,无所不容。
心量是大是小,最主要的标准就是看其包容性如何。真正的大心,就是能做到无所不容,无论是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自然万物,还是世间的善人恶人、是非美丑等社会万象,都能含容包举。尤其是对社会百态,能做到于善不取,于恶不舍,对于善人善事不执著,对于坏人坏事不舍弃。
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能不能包容,这更是衡量人的心量大小关键。党同伐异是人的本性,对于自己不喜欢、甚至和自己有仇的人如何相处,可以体现人的修养高低。老子主张以德报怨,孔子则对此表示反对,主张以直报怨,以为假如以德报怨,则无可报德,可见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分别心还是比较重。六祖发扬佛教的根本精神,主张无怨无亲,无善无恶,心无分别,因此也无所谓报与不报。
心量广大,虚怀若谷,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如此就会化敌为友,消除矛盾,这正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二、修道常自见己过,行正不论他人非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而能自我反省,知错能改,不贰过,不犯同样的错误,就很难得,因此经常性的反思和忏悔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有些人一反思,就只想到别人的错误,就会怨天尤人,如此反思,就导致越反思越生气,越反思越糊涂,甚至可能导致发生报复社会、危害他人的恶性事件。六祖有一无相颂,对于修行者如何反思和修行指出了一条正确路线,他指出: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2]
在这里,六祖特别强调修行者要“常自见己过”,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与道相当。经常发现自己的过失,才能改正错误,获得进步。经常反省自己的问题,才不会归罪他人,才会为自己的过失给别人带来的麻烦而表示歉意和忏悔,才能取得他人的谅解,从而减少彼此矛盾,促进相互来往和友谊。
六祖还认为“色类自有道”,各色各类的生命都有自己特定的道,都有自己独有的修行机缘和方式,不应该相互妨碍。家家门口有长安道,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人只要努力精进,都有可能觉悟成佛,不必邯郸学步,更不应朝秦暮楚。假如只会盲目效仿他人,缺乏自信,离开自己的特长而向外求取,依照别人的脚来寻求最适合自己穿的鞋子,那就永远找不到正确的方向,终身不能见道。
更有一种人是盲目自信,唯我独尊,对任何人都瞧不上,以为别人都是错的,只有自己最英明,还以此为理由随意干预他人的生活方式,并将这种干预合理化,以为是治病救人,其实这是以己度人,很多时候是好心办坏事,欲利人而实害人。庄子讲过不少此类的寓言,如鲁侯养鸟、为浑沌开七窍等,其症结就在于把自己的喜好强加于他人,以己之所欲为人之所欲,而忽略了物性各别,各有其道。因此修行者应当各行其道,不要干预他人,不应强求他人接受自己的修行方式,更不能宣称只有自己的道路才是唯一正确的。只要每个人都能做好本分事,依照自己最合适的方式努力精进,使各种生命各自按照自己的轨道并行不悖,就会营造一个和谐安定的环境。
当今世界干预主义盛行,信仰自由无法保证,这是世界不和平、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美国人对自己的宗教文化、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过于自信,可以说是盲目自信,喜欢用国家力量在世界各地强制推行自己的制度和文化,结果很不成功,不仅给当地的文化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也给美国人自身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和祸害。暴力崇拜和恐怖主义盛行,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其根源就是以自为是,以人为非,并且认为自己有权力用武力改正他人的“错误”,对他人缺乏基本的尊重,对其他文化的特性没有深刻的认识,不理解文化多元的意义。
六祖认为,真正修道的人不会看见世间的过错,这不是无知和愚蠢,而是宽容和智慧。退一步说,即便看到了他的过失、不是,也不要跟着犯错误。他犯错误是他的问题,他会为此受报应,我若受他的影响,跟着他犯错,那就成了我的错误了。这个道理并不复杂,但在现实中却不易处理。譬如说,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人不守交通规则,并且为此受益,节省了时间,也没受惩罚,我们是不是也跟着学,投机取巧,损他利己呢?还有很多人贪污受贿,走私贩毒,以各种不正当的方式获取暴利,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和和谐,可不但没受惩罚,还步步高升,我们应该怎么办?六祖告诉我们,宁可为善而受百害,也决不因为恶而获一利。通过不正当的方式获得利益,这种利益终究是大害,由于为善而受委屈,受到打击报复,这种侵害也只是一时的,终究会有善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不失,报应不爽。
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种种不公平、不合理的事,遭受非理伤害也是很常见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应当以暴易暴,他非不是我非的理由,不能因为受到坏人的伤害就把自己变成坏人,过度报复,以恶止恶,就会使社会更加不公平,自己也未必得到好处,反而会受到更大的伤害。适度的忍耐,是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感化和爱心远远胜过报复与仇恨。把对某一国家和政府的仇恨发泄在普通国民身上,是完全错误的,将这种仇恨发泄到完全无辜的本国同胞身上,更是毫无道理。无论什么情况下,都没有滥用暴力的理由。不管他人之是非,一定要保证我不非,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社会冲突。
他非我不非,我自无非行,还不是最高境界。六祖强调要去除非心,把心中的恶念完全去掉,这样就能消除烦恼,无忧无虑。俗话说得好,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不仅不做亏心事,还要扫除所有的邪见,无憎无爱,无是无非,如此才能自由自在,心安理得。如果每个人都能如此无善无恶,老实本分,社会就不怕不太平。
六祖在教化神会时亦强调“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3],对于神会喜欢争强好胜、不肯服输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可见这是教化弟子时经常讲的道理,也表明他有预见性,知道神会日后会向他人发难,是故特意诱导劝化,希望他以大局为本,不要与人争是非。可惜神会并未真正记住六祖的教诲,后来还是与北宗辩论,虽然表面上为南宗争了一口气,却破坏了双方的关系,影响了整个禅宗的安定团结。
三、心平行直亲父母,恩义忍让真修行
佛教一向被视为出世间的宗教,其修行方式也是以此为本而建立的,并不完全适合在家人,如何将佛教的修行与世间生活结合起来,使佛教道德真正成为世人都能接受奉行的生活准则,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六祖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了一个很好的答案。他指出: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