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土禅宗历代祖师 > 第三节 二祖慧可的史事宗系与思想兼论金刚三昧经的主旨及其作者等问题(第2页)

第三节 二祖慧可的史事宗系与思想兼论金刚三昧经的主旨及其作者等问题(第2页)

此经以揭示禅要为主,故其结构、内容皆有特色。其内容方面观行合一,禅理禅法融为一体。其结构方面前后有序,篇章次第即修行次第,条理分明。全经分为八品,一序品、二无相法品、三无生行品、四本觉利品、五入实际品、六真性空品、七如来藏品、八总持品。一序品概述经要,示一味一乘之义。二无相法品述诸法空寂无相之义,法相心相等皆空寂。此品为正述经义的初品,故其中又述无生、本利、如来藏及无住、无念、六度等义,有涵盖全经内容之感。其述无相强调一切相空,染、净二相俱不立,既不厌染,无染可厌,亦不趋净,净相亦空。一方面述诸法无相之理,一方面又讲如何修习得本空心,认为心若无生即入空寂,空寂之地即得心空,因此它是悟修并具、观行合一的。无相是对诸法事相的认识,亦是指从方所、空间方面说明诸法离内外相、离二见相,故为悟法修道的初门。由无相故,即得无念,由无念故,即无生灭虑知相,由无生灭,而得无生。

三无生行品,述一切法无生无得,心之性相,亦无生无得,故心性本如。由心性本如故,心不生行,诸行无生,得无生行。无生之行,无见无闻,无得无失,无知无相,无取无舍,亦不取证,若有取证,即生诤论,心行无生,诸识亦空。如此心常寂灭,清净无住,不入三昧,不住坐禅。知禅性无生,得无生禅,由心无生,得无生般若。此品亦是一方面言诸法心识无生之理,一方面述如何修行趋入,强调观行合一。无生是从时间方面说明诸法无生无灭,破相续相,由此超越时间。由无相无生,一切心相尽扫,一切烦恼外衣尽除,故得显示本心觉利之性。

四本觉利品,述众生心性本利本觉,智慧满足。取《起信论》本觉一觉之义,复又提出“本利”以代替本觉。本利之“利”,一谓智慧利根之“利”,有智敏、锐利之义,一是自利利他之利,有利益之义。而本觉唯有觉照之义,且带有能、主体、我的意味,与本体一义有异,故此经多言本利。一切众生本根觉利,即此身中本来满足,以有贪欲未除,故不得本利,犹有采集之心,不能转识成智,只要“回神住空窟”,“安坐心神”,静念无起,即可心无出入,入庵摩罗(如来藏、真识),得本觉利。心无住无念,心常安泰,即得本利。此与《起信论》得本觉心的方法相近。心性清净,得本觉利,即可了知诸法实际,随顺得入真如本处。

五入实际品,众生心性本净,由染尘故,名为三界之心,三界之心,即是别境。此境虚妄,心迷而生,心净之时,则无三界。菩萨心不生境,心常清净,不生三界;境不生心,知境是妄,心迷故生,故不为妄境所动,不由外境起念生心。由此心性无起,坚心不动,心性本如,二入不生,由此坚心,可入实际。存三守一,存三解脱(虚空解脱、金刚解脱、般若解脱),守一心如[15],入如来禅,即可使内心无喘,得此坚心。入如来禅,须理观心如,理观即称性净之理,无是非心,此是守一心如之法。一心如为体,三解脱为用,存用之道,在于心事不二。入实际者,不住二相,不用出家持戒,能以自心无为自恣,而获道果,如此之人,应不持戒,因为戒法为起心动念之人而设,此人心地,“八识海澄,九识流净,风不能动,波浪不起”,故“戒性等空,持者迷倒”[16]。此等人七六妄识不生,心常清净无染,故不用持戒,无戒可持。此处亦用海波之喻,唯言心海澄净,风波不起,坚心不动,无明难倾,与《起信》旨趣大异。以本觉利心,契真如实际,即知如如不动,性体寂静,真性空无。

六真性空品,一切境界,唯是分别,制之一处,众缘断灭。故守护一本,令其不起,即可三戒具足,四缘如顺,力用满足。一萨婆若智海可以通摄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觉六行,一实之义可以通摄名相万法,一本利可以兼摄信、思、修、行、舍五位。制心一处为禅法之本,心常自在即常在定,彼等念想禅(如四禅等)皆非究竟。“如彼想禅定,是动非是禅”,离诸分别,得其本利,心常寂灭,是名为禅。心净为禅,种种观想,厌染趋净,是动非禅。知真性空,一相不存,即得入如来藏。

七如来藏品,如来之藏,净法满足,以一味而摄诸味,以一乘而摄三乘。如一市开为四门,四门还归一市。住一佛道(一真如法),可达三行,即一随事取行,二随识取行,三随如取行。三行总摄众行,由此三行,得入如来藏,得本实际。由本根利,而得四智:一定智(平等性智),随顺真如;二不定智(妙观察智),方便除病;三涅槃智(成所作智),除灭无常如电之觉;四究竟智(大圆镜智),如具足佛道。又由三事,流入四智海,行三三昧,灭四大、阴、界、入等,慧定俱行,由兹三事,可入四智。

最后八总持品,总结全经要义,并述持是经功德。

此经正述义理之中间六品,皆说本心。无相指本心无相,无生指本心无住无生,本觉利为本心之性,心无出入,为入实际,心性本空故真性空,本心不动即如来藏。故劝令众生“不失本心”“心常在定”。而守护本心,令其不失的方法则是不住二相,远离分别,无相,无念,无住。因此此经大义已与达摩所传有所不同,达摩之法带有原始佛教的色彩,如云壁观,如言因缘果报等。此经则以“理观”(观心如)代替“壁观”(观外境),否认因缘生灭法的存在,强调“一体无性”,无有因缘。达摩尚讲入道次第,以“二入四行”为入道法门,此经则讲“心不生境,境不生心”,“乃至二入,亦不生心”,认为“心无出入”,才能“入不入”,“入不入”始名为入。本心不动,并无出入,本不曾出,今亦无入,因此对“二入”亦不能执著。此经以般若扫除分别二相,以本心如来藏显示一体,其立说纯乎大乘,革除了达摩之法的原始佛教思想痕迹,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最上乘禅法唯示一心(本心)的特点,奠定了中土禅宗的理论基础,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楞伽经》四卷文字简古,义理繁杂,不易诵解,虽然达摩藉之悟宗,但其义并非完全与最上乘宗义相合,只是相近相似而已。故慧可“创得纲纽”,依《楞伽》而作《金刚三昧经》,言简意赅,正述宗义,易学易修。慧可对此经是颇为得意的,故云“我所嘱累唯是经典”,与达摩“吾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一样。此经颇有玄学色彩,如“恢廓旷**”“挹彼虚风”“无名之名,不无于名”“其智无崖”“无崖之心”“存三守一”等,与慧可精通老庄之学相应。又此经多处提到“影”,可能与向居士所言“形影之喻”有关。入实际品末之偈有“诸佛无量劫,不舍诸烦恼,度世然后得,如泥华所出”[17],颇有以烦恼(众生)为涅槃之本,如污泥为莲华之本之义,与向居士所言接近。慧可说法,“情事无寄”,在与慧布接谈中,言道“法师所述,可谓破我除见,莫过此也”[18],可见慧可是颇多赞同般若空义的,与此经相应。

[1]大正藏,16册,510页下。

[2]大正藏,26册,922页。

[3]《楞伽师资记》。

[4]《楞伽师资记》。

[5]《楞伽师资记》。

[6]大正藏,50册,552页中。

[7]大正藏,50册,552页中。

[8]《大正藏》,9册,365~374页。

[9]大正藏,9册,369页下。

[10]大正藏,9册,369页中。

[11]《楞伽师资记》。

[12]大正藏,9册,第368页上。

[13]石峻、楼宇烈等:《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2卷,第4册,9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

[14][法]戴密微:《吐蕃僧诤记》,52页,耿昇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

[15]大正藏,9册,370页上。

[16]大正藏,9册,370页中。

[17]大正藏,9册,370页下。

[18]大正藏,50册,480页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