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土禅宗历代祖师 > 第二节 慧光法师生卒年及其后学对起信论出处的曲折说明(第1页)

第二节 慧光法师生卒年及其后学对起信论出处的曲折说明(第1页)

第二节慧光法师生卒年及其后学对《起信论》出处的曲折说明

慧光法师为北朝末期的佛门领袖,一代名僧。他提倡并疏解《四分律》,为当时著名律师,开后世律宗之先河,同时又参与了《十地经论》的翻译,为地论师南道的开创者,是当时大乘教法的象征和最高权威。他还师从著名禅师佛陀(一作跋陀),对于禅法亦有研究。对于慧光的成就和地位早有定评,但其生卒年代一直未能弄清。

近年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领袖慧光大师的墓志《魏故昭玄沙门大统墓志铭》出土,对此先后有赵立春《邺城地区新发现的慧光法师资料》(《中原文物》2006年第1期)、明海《新出土的慧光大师墓志铭》(《中国禅学》第4卷,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1版)、赵阳阳《〈魏故昭玄沙门大统墓志铭〉录文校补》(《文学研究》2006年12月号下旬刊)等对碑文进行校录和研究,其中赵阳阳的录文应该说最为准确,但也有个别值得商榷之处。这一发现意义重大,兹先据拓本并参考上述录文校录如下:

魏故昭玄沙门大统墓志铭

法师字慧光,俗姓杨氏,中山卢奴人也。道性出自天然,悟玄彰于龀岁。童龄践法,栖心妙境,奉禁持律,犹护明珠;戒行冰洁,若兹水玉,而每岩栖谷隐,禅诵颐性;栖林漱沼,味道为业。幽衿与妙理双明,悟玄共冲旨俱远。十二幽宗,靡不苞究;三藏秘义,罔不该揽。内外敷演,法音满世;凡在轮下,咸成匠首。是使众中义士,望玄风而云驰;日下缙英,寻妙响而影萃。德音顺年而弥高,声价与运而俞美。德标缁林之中,望盖宿儒之上。故能仰简帝心,请为戒师;纲纪缁徒,动成物轨。清直之操,金石未足志其坚;秉理弗亏,威形莫能易其志。是使慧水浊而又清,道纲翳而复显。虽安、肇业盛秦乡,生、观名播宋域,准德方仁,岂云加也!

恒延遐算,永兹法猷,而迁变理恒,终同生灭。春秋七十,寝疾不救,以元象元年岁次戊午,三月庚申朔十四日癸酉,在于邺京大觉寺□□□世。灵山丧宝,法宇摧梁。门徒崩号,痛结罗澍;学子悲恋,泣等熙□。以是天子哀至德之长沦,悼灵英之不永,乃遣黄门侍郎贾思同宣旨吊慰,赐赠斋施墓夫,悉逾恒式,所谓善始令终,存亡佩宠者也。

十七日丙子,道俗虔送,迁窆于豹祠之西南。四部望高坟而殒涕,学徒抚幽泉而长悲。徘徊顾慕,莫之能返。乃相与刊之玄石,永兹泉堂。庶灵音妙趣,千载而弗朽。其辞曰:

寥寥玄门,寔诞伊彦;高排世网,超升物先。

赞幽扣微,无藉不练;体明三空,神鉴七见。

光诠渊猷,敷阐冲则;群盲启悟,迷徒晓或。

元名其能,乌测其德;化备当世,声周远国。

道懋曩哲,德逾时贤;高步紫阁,谈幽语玄。

纲纪缁众,芳响流传;皇衿降眷,朝仕祗虔。

业也难留,迁光掩辉;缁林摧柯,法网扫维。

玄素同泣,匠徒齐悲;敬刊玄石,勒铭题徽。

此录文大部分依照赵阳阳所录,不过“匠首”,赵文误作“正首”;“悲恋”前二字漫漶不清,赵作“终日”,然更像“学子”,且与“门徒”对仗;赵作“法网褅维”,原字右上似为三撇,此字当为“掃”,因为“扫”与“摧”均有摧折、破坏之意。

从这篇墓志可以看出,慧光童年入道,三学兼明。他持戒精严,又常在山林坐禅味道,还洞明三藏,包究十二部经。他虽乐处岩谷,不事世荣,而又不喜小道,以化众度人为先,因而门下弟子众多,且各为一方宗主,皆成大器。他的名声越来越大,因而上闻朝廷,成为皇帝的戒师,并且担任昭玄大统,纲纪僧众。

这篇墓志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说明了慧光法师的生卒年,指出他于元象元年(538)三月十四日灭度,春秋七十,从而彻底解决了一个纷争已久的疑难问题。

此前由于缺乏原始的资料,慧光的生卒在道宣之时就已经弄不清楚了。道宣在《续高僧传》之《慧光传》和《佛陀传》中都记载了慧光十三岁在洛阳师从佛陀的故事,依据这一故事,慧光投师必在魏太和十八年(494)十月迁都洛阳之后,其生年也必然在太和六年(482)以后。他享寿七十,因此必然活到齐天保元年(550)五月高齐立国之后。道宣本人对这一故事是深信不疑的,因而他将慧光本传称为《齐邺下大觉寺释慧光传》,又在明律《论》中称“魏末齐初,慧光宅世”,肯定慧光为齐初之人。法藏对此也持相同的观点。

由于此前没有更加可靠的原始资料,徐文明曾作《慧光法师生卒年考》,依据道宣与法藏之说,确定慧光的生卒年为魏太和八年(484)至齐天保四年(553),并作了详细的论证。现在看来,这些论证都建立在一个不可靠的基础之上,实难成立。

《续高僧传》之《灵裕传》记载了一个传说,依据此说,可以得出与《墓志》相近的结论,但徐文明对此进行了否定,现在看来,对此确有重新检讨的必要。

据《灵裕传》:

年始弱冠,闻慧光律师英猷邺下,即往归禀,会已殁世,才经七日,独嗟无遇,戒约何依,乃迴投凭师,听于《地论》,荏苒法席,终于三年,二十有二,方进具戒。[1]

灵裕(518—605)弱冠之年当在天平四年(537),他于大业元年(605)正月二十二日入灭,世寿八十八,故应生于魏熙平三年(518),传中又称他在开皇十一年(591)“时年七十有四”,因此他的生卒年是确定的。如此这一说法也有问题,因为天平四年时慧光尚未入灭,怎么会有活灵活现的“才殁七日”的故事。如果以为灵裕弱冠之年只是闻慧光之名,前往归禀时已到第二年,这种观点也不能立足,因为下面又说他投慧光不遇,又师从道凭,听《地论》三年,二十二岁才进具,如此他始投邺下只能是二十岁,否则到二十二岁就不可能是三年。

僧传关于灵裕的记载确有纷乱之处,如述其从师经历,始投明、宝,又从慧光不遇,转从道凭三年,再回投明、宝,又到定州受具,再从昙隐学律,又事道凭,其中两次师事道凭,颇不可解,故法藏在《华严经传记》中删去了其首次师从道凭之说和投师慧光的故事。

虽然这一传说有所误差,但毕竟是最接近史实的,对此轻易否定也是不应该的。

灵裕著有《光师弟子十德记》,可见他对慧光一门是十分熟悉的,可惜这一著作未能传至后世。灵裕未能成为光师亲传弟子,可能是由于当时光师位高望重,不会再收少年辈为弟子,也可能是灵裕确实来晚了,未能得遇。

虽然道宣相信慧光活到齐初,但在僧传和其他史料中,并未发现他在齐初活动的记载。本传中记载了他劝阻尔朱世隆征税僧尼事,这是魏明帝时事。除灵裕外,净影慧远(523—592)也算是光门第三代中资历较高的人物。慧远年十六随湛律师到邺下,时即元象二年(539),博涉经论,其年满进具时,上统为和尚,顺都为阇梨,光师十大弟子为证戒,时以为声荣之极,然而却没有光师本人出现。其僧腊五十,故其进具之年当在武定元年(543),尚在东魏之时,依照道宣之说,此时慧光依然在世。因而从慧远的经历也可以看出当时慧光已然去世。

又据《法上传》,光师大弟子法上“魏齐两代历为统帅”,纲维僧众“将四十年”,若取光师元象元年(538)灭化之说,则法上自东魏元象元年(538)后至北齐承光元年(577)“纲领将四十年”,正合其宜。

在此碑发现之前,有关慧光史事的资料主要存于《续高僧传》慧光本传和《佛陀传》《灵裕传》等,法藏《华严经传记》亦有记载。道宣对于慧光的生卒年月未有确论,而是在其本传、《佛陀传》和《灵裕传》中分别记载了两种相互矛盾的说法,导致后世莫衷一是,异论纷纭。

据《续高僧传》慧光本传及《佛陀传》,慧光十三岁入洛阳拜佛陀为师,齐初去世。而据《灵裕传》,慧光应卒于魏天平四年(537),二说差距十余年。学者多取后说,将慧光卒年定为魏天平四年(537),由于其寿数七十并无异说,故其生年应为北魏皇兴二年(468)。

然而,与慧光生卒年有关的还有一个重要资料,即唐代海云的《大法师行记》,此碑是有关灵裕的第一手资料,载入《全唐文》卷九百五,并有拓片残本存世。据《行记》,灵裕出家曾经发愿,“吾当学问于阎浮提中,作最大法师,若□不尔,□□,□□□□,□□□□,□伴难逢”,而当时东夏最有学问的大法师莫过于光统律师,而铭文中又有“二十有一,南游邺京,大师□□,□□□□”,即指“大师辞世,良伴难逢”,因此缺损的文字可能是“若其不尔,何益!南游邺京,光统灭度,良伴难逢,踟躇叹息”。由此可以断定,灵裕并非是弱冠之年,而是二十一岁时到达邺京,准备向慧光问学,恰遇大师灭度,故叹息不已,不得已转投道凭法师。

灵裕二十一岁时,正是元象元年(538),这足以证明碑文的可靠性。

据《行记》:

夫圣生西域,影示现于东川;教被当□(世),流波盖于万代。故如来灭后,千年之中,廿有四圣人法师,□(乃)传法也;千年之后,次有凡夫法师,亦传法也。暨大魏太和廿二年,□(中)天竺优迦城有大法师,名勒那麽提,□□(魏云)宝意,兼□□(通三)乘,备照五明,求道精勤,圣贤未简,而悲矜苦海,志存传化,遂从彼中,□持《十地论》,振斯东夏,授此土沙□□(门慧)光禅师,其□□,□□□教,授瓶写水,不失一滴。其光律师,俗姓杨,卢奴□□(人也)。□□(所授)弟子,名振齐魏,十有余人,谓□、□、□、□、□、询、□、□、□、□、□(等)师。此等十德,皆有别传。若大乘筌旨,深会取舍之方;秘教随机,洞照卷□□□(舒之道),有其唯道凭法师之一人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