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土禅宗历代祖师 > 第三节 佛陀跋陀罗弟子对禅法的贡献(第1页)

第三节 佛陀跋陀罗弟子对禅法的贡献(第1页)

第三节佛陀跋陀罗弟子对禅法的贡献

觉贤门下人才济济,其知名弟子有慧观、宝云、玄高等。慧观、宝云翻译经典,精研禅理,义学方面颇有成就。玄高注重实修,门下弟子多有神通,堪为觉贤禅法嫡传。

慧观法师是南北朝时期最负盛名和最具影响力的高僧之一,其地位和贡献早有定论,然而其生平经历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弄清,特别是其生卒年,需要进一步探讨。

梁《高僧传》卷六慧观本传唯言其“宋元嘉中卒,春秋七十有一”[1],没有具体讲何年。

据《高僧传》卷三《宝云传》:

沙门慧观等,咸友而善之。云性好幽居,以保闲寂,遂适六合山寺,译出《佛本行赞经》。山多荒民,俗好草窃,云说法教诱,多有改更。礼事供养,十室而九。顷之道场慧观临亡,请云还都,总理寺任。云不得已而还。居道场岁许,复更还六合。以元嘉二十六年终于山寺,春秋七十有四。[2]

宝云(376—449)与慧观同师佛陀跋陀罗,又合作译经,关系密切。慧观于临亡之前请宝云还都主持道场寺,宝云不得已还都,在此居止岁许,后还六合,终于元嘉二十六年(449)。如此元嘉二十五年(448)是慧观入灭的下限。

慧观为佛陀跋陀罗的首徒,其年龄应当长于宝云,其临亡时请宝云主持道场,从情理上讲,不应请一个年龄比自己还大的人接任,因此慧观生年应在东晋太元元年(376)前,故其卒年当在元嘉二十三年(446)前。

据《历代三宝纪》卷十: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元嘉二十年,于道场寺译,慧观笔受,见道慧、僧祐、法上等录)。[3]

如此慧观卒年的上限为元嘉二十年(443)。费长房言此记出于道慧《宋齐录》《出三藏记集》和《法上录》等,应当是有所本的,故后世道宣等皆从之。

据《名僧传》卷一:

《名僧传》第三

求那跋陀(梁言功德贤也)

……元嘉十二年春,始至广洲,憩云峰山,立寺以山为名。时刺史车朗表闻,宋文帝遣使迎接,其年冬至京师,敕住祇洹寺。遥入宫台传译,意好欣然若故旧,帝甚敬异之。琅邪颜延之,宕才硕学,束带诣门。于是京邑道俗,车盖相望。彭城、谯王义宣置(并)师事焉。众僧共请出经,于祇洹寺,集义学诸僧,初出《杂阿含经》五十卷。又于东安寺,出《法鼓经》二卷,出《相续解脱经》二卷,《第一义五相略》一卷。后于舟(丹)杨郡,译出《胜鬘经》一卷。又于道场寺,出《央掘》四卷,《楞伽经》四卷。众七百余人,宝云传译,惠观执笔辨章,文义妙会。先自元嘉二十三年,谯王镇荆洲,请与俱行。安憩辛寺,更立殿房。即于寺内,出《无忧王经》一卷,《八吉祥经》一卷,《过去现在因果》四卷,《无量寿》一卷,《泥洹》一卷,凡十三部,合七十三卷。[4]

这里称元嘉二十三年刘义宣镇荆州,恐有误。据《宋书》卷五:

(元嘉二十一年)八月戊辰,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衡阳王义季为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兗州刺史,征北将军、南徐州刺史南谯王义宣为车骑将军、荆州刺史。[5]

如此可以判定四卷《楞伽经》的翻译肯定是在元嘉二十一年(444)前,地点是道场寺,当时求那跋陀罗执本,宝云传译,慧观笔受,七百人同参,故文义妙会,质量很高。

这次翻译是慧观和宝云最后一次合作译经,其后宝云因性好幽栖,移居六合山寺。依据各种资料,慧观于元嘉二十一年(444)入灭的可能性最大。宝云与慧观于元嘉二十年译完《楞伽经》后,便离开道场寺,他在六合山寺化导山民,还翻译了一部《佛本行赞经》,需要一段时间。大概慧观于元嘉二十一年(444)初自觉身体不佳,便请宝云还都,不久慧观入灭。求那跋陀罗下决心离开京城,跟从刘义宣到荆州,恐怕也和慧观已不在世,道场寺缺少了一个得力的领袖、译经事业难以为继有关。

慧观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除了主持翻译经典之外,还做了一件大事,即应文帝之请,招集得力后辈,恢复并传承顿悟义和渐悟义。

宋文帝是支持顿悟义的,但此说在道生卒后,虽然亦有支持者,但大多数大德高僧如慧观、僧弼(365—442)等都持渐悟义,因此此说颇有难以为继之感,其中僧弼对顿悟说反对尤甚。

据《高僧传》卷七《道生传》:

宋太祖尝述生顿悟义,沙门僧弼等皆设巨难。帝曰:“若使逝者可兴,岂为诸君所屈!”[6]

僧弼也是罗什门人,名震一时的高僧。据《高僧传》卷七本传:

如此僧弼虽然和文帝见解不同,也颇受其器重,经常被延请到宫中讲说。文帝可能是在僧弼卒后,访觅述生公顿悟义者。

据《高僧传》卷八《法瑗传》:

元嘉十五年还梁州,因进成都,后东适建邺,依道场慧观为师。笃志大乘,傍寻数论,外典坟索,颇亦披览。后入庐山守静味禅,澄思五门,游心三观。顷之,刺史庾登之请出山讲说。后文帝访觅述生公顿悟义者,乃敕下都,使顿悟之旨重伸宋代。何尚之闻而叹曰:“常谓生公殁后,微言永绝,今日复闻象外之谈,可谓天未丧斯文也。”帝勅为南平穆王铄五戒师。[8]

法瑗(409—489)本为陇西人,元嘉十五年(438)到梁州,又进成都,尔后东下建业,依道场慧观为师。他到庐山的时间不详,但肯定是在元嘉十八年(441)后。据《宋书》卷五文帝本纪,“十八年春二月乙卯,以豫章太守庾登之为江州刺史”[9],二十年“二月甲戌,江州刺史庾登之为中护军”[10]。因此其在庐山修禅、刺史请其出讲时必在十八年二月至二十年二月间。其受请下都述顿悟义亦应在十八年后,由此可证文帝在僧弼入灭后下旨复兴此义的假说是成立的。

法瑗入京后大弘顿悟义,得到何尚之的赞叹,文帝当然也很满意,于是请其为南平穆王铄五戒师。据《宋书》卷五及卷七十二,刘铄为文帝第四子,元嘉十七年(440)为湘州刺史,未到任,领石头戍事,二十二年(445)正月,改南豫州刺史。[11]南平王于二十二年正月离京赴任,如此可以确定法瑗入京的下限,即在二十二年正月以前。由于法瑗先在京弘道,受到称赏,故受请为南平穆王师,因此其入京最晚实应在二十一年(444)。

法瑗虽然亦明顿悟义,但他毕竟并非生公传人,也不是慧观推荐的主要人选。顿悟义复兴的主将为道猷。

据《高僧传》卷七《道猷传》:

释道猷,吴人,初为生公弟子。随师之庐山,师亡后,隐临川郡山。乃见新出《胜鬘经》,披卷而叹曰:“先师昔义暗与经同,但岁不待人,经集义后,良可悲哉!”因注《胜鬘》,以翌宣遗训,凡有五卷,文烦不行。宋文问慧观:“顿悟之义,谁复习之?”答云:“生公弟子道猷。”即勅临川郡发遣出京。既至,即延入宫内,大集义僧,令猷申述顿悟。时竞辩之徒,关责互起,猷既积思参玄,又宗源有本,乘机挫锐,往必摧锋。帝乃抚几称快。及孝武升位,尤相叹重,乃勅住新安,为镇寺法主。帝每称曰:“生公孤情绝照,猷公直辔独上,可谓克明师匠,无忝徽音。”宋元徽中卒,春秋七十有一。[12]

道猷于元徽间(473—477)卒,年七十一,则应生于东晋元兴二年(403)至义熙三年(407)间。他成为顿悟义的宗主和领袖,为道生思想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过道猷的贡献应当有一半归功于慧观,慧观虽然主渐悟义,但他并不凭借势力打压对方,而是表现出了宽广的胸怀,力荐道猷入京,事实证明他是有见识和眼光的。慧观不仅推荐生公门人,甚至对于自己的门人弘扬论敌的主张也不介意,然而他所主张的渐悟义也并未为此消歇。

据《高僧传》卷七《法瑶传》:

释法瑶,姓杨,河东人。少而好学,寻问万里。宋景平中来游兖豫,贯极众经,傍通异部。后听东阿静公讲,众屡请覆述。静叹曰:“吾不及也。”元嘉中过江,吴兴沈演之特深器重,请还吴兴武康小山寺,首尾十有九年。自非祈请法事,未尝出门。居于武康每岁开讲,三吴学者负笈盈衢。乃著《涅槃》《法华》《大品》《胜鬘》等义疏。大明六年勅吴兴郡礼致上京,与道猷同止新安寺,使顿渐二悟义各有宗。至便就讲,銮舆降跸,百辟陪筵。瑶年虽栖暮,而蔬苦弗改,戒节清白,道俗归焉。宋元徽中卒,春秋七十有六。[13]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