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安师弟法如示灭化于永昌元年(689),嵩岳禅席乏主,僧众求法无所,或许在这种情况下,道安来到嵩山,住持会善寺。也有可能招提寺处在平原,人多喧闹,不大符合他隐居山林的要求,故而来住会善。
据《景德传灯录》卷四:
洛京福先寺仁俭禅师,自嵩山罢问,放旷郊廛,时谓之“腾腾和尚”。唐天册万岁中,天后诏入殿前。仰视天后良久曰:“会么?”后曰:“不会。”师曰:“老僧持不语戒。”言讫而出。翌日进短歌一十九首,天后览而嘉之,厚加赐赉,师皆不受。又令写歌辞传布天下,其辞并敷演真理,以警时俗,唯《了元歌》一首,盛行于世。[3]
仁俭“嵩山罢问”,肯定发生在天册万岁元年(695)前,其始问自然更早,因此道安到会善寺,不会晚于天授年间(690—692)。
老安始应诏入宫,当在则天之时。其首次入宫,应在天册万岁元年(695),与弟子仁俭同时。
又据《隆兴编年通论》卷十四:
是岁(万岁通天元年)诏嵩岳慧安禅师入禁中问道,与神秀禅师同被钦重。则天甞问安甲子几何,对曰:“不记。”曰:“何以不记?”安曰:“生死之身,有若循环,环无起尽,焉用记为。况识心流注,无有间断,见沤起者,乃妄想耳。从初识至动相灭时,亦只如此,何年月而可记乎?”则天叹美久之。时安春秋百余,而天下之人慕之,称为老安国师。[4]
此次当记首次入宫,不过系之万岁通天元年(696),可能有误,此前记是年有旨十大德为法藏证戒,并得“贤首”之号,此事实发生在上元元年(674)。《佛祖历代统载》卷十二系之天册万岁元年(695),无误。老安入宫,不宜晚于弟子。
圣历二年(699)四月,道安为嵩山山神授菩萨戒。此年,门人净藏(675—746)来投。
碑文称“哲后躬亲禅窟”,温玉成认为发生在久视元年(700)四月,武则天巡幸嵩山“三阳宫”(在登丰县告成镇),并到会善寺拜见老安[5]。顾伟康认为,其到三阳宫是在七月,参与实叉难陀新译《大乘入楞伽经》,并为制《序》,但《宋高僧传》实叉难陀传和经《序》都没有提到拜见老安之事,因此此说不可靠[6]。据两唐书,武则天夏四月戊申到三阳宫,闰七月戊寅还神都,在此长达数月,《旧唐书》卷九十七《张说传》也说从夏到秋,未曾还京。但完全否定她顺道嵩山拜见老安也有问题,两处都是讲新译《楞伽经》之事,老安未曾参与译经,当然没有必要提及其名。假如没有则天拜见老安之事,宋儋是不敢随便编造的。既然三阳宫距会善寺不远,则天到此又路过顺道来访并不奇怪。
这次来访应当非常愉快,于是就有了此年老安与神秀等应诏入宫供养之事。
据《历代法宝记》卷一:
久视年,使荆州玉泉寺请秀禅师,安州受山寺请玄迹禅师,随州大云寺请玄约禅师,洛州嵩山会善寺请老安禅师,则天内道场供养。[7]
如此道安第二次入宫,是在久视元年(700)。这次是与神秀、玄赜、玄约等同门一起进宫,还遇到了先期而来的智诜,可以说是东山法派的一次盛会。
据《祖庭事苑》卷一:
入水见长人
桉耀禅师录,唐武后召嵩山老安、北宗神秀入禁中供养。因澡浴,以宫姬给侍,独安怡然无它。后叹曰:“入水始知有长人。”[8]
这一故事不知真假,体现了老安心无分别、定力过人的境界。
这次入宫,神秀未得放归,而道安则从容得出,回到嵩山。
《宋高僧传》指出他又到故乡玉泉寺,又道大通神秀于神龙二年(706)入灭,或请其住持玉泉,遭到拒绝,这其实是对碑文的误读。碑文称“益指于荆州玉泉”,道是前往会善寺扣门求法的人太多,道安驱之不尽,便将他们指向玉泉,使其向神秀求教,并没有老安本人回到玉泉寺的意思。而且僧传先言后神秀神龙二年(706)归寂,众请住持,下文又说圣历二年(699)为山神授戒事,先后失序。《景德传灯录》便没有提到他曾经返回玉泉之事。
神龙二年(706)九月,中宗赐紫袈裟,度其弟子十四人,并与弟子净藏一起入宫。三年(707),赐摩纳一副,他便辞归会善寺。僧传作“殆中宗神龙二年九月,勅令中官赐紫袈裟并绢,度弟子二七人。复诏安并静禅师入中禁受供施。三年,赐摩纳一副,便辞归少林寺”[9],这段文字也可断为“入中禁,受供施三年”,《祖庭事苑》便道“至中宗,延入宫禁者三载,既而辞归”。
老安的卒年也是一个问题。碑文与僧传差了一年,由于“二”与“三”易误,加上碑文又漫漶不清,不排除讹三作二的可能。
据《净藏禅师身塔铭并序》:
净藏生于上元二年(675),十九岁即长寿二年(693),六载诵经,来至嵩山,遇安大师,六载如果包括十九岁那年和遇安师之年,则在圣历元年(698),亲承十有余年,自其年到景龙二年(708),正好是十有余年。不过如此理解非常勉强,细读原文,其到嵩岳,应当是诵经六载之后,故应在圣历二年(699),如此若是老安于二年(708),就不能说“十有余年”了。安大师化后,他便远到韶州礼能和尚,言下流涕,顿悟玄机。他在惠能门下一共五载,如果认定老安景龙三年(709)入灭,到惠能先天二年(713)入灭恰好五年。不过从嵩山到宝林山路途遥远,再加上他为安师办理完后事之后南下的可能性更大,中间还到过荆南,这样五年也是年头,不是实数。
总之,非常奇特的是,根据净藏的经历无法完全断定哪一种时间更准确。假如认定老安二年入灭,则前面显得很挤;认定三年,则后面时间紧张,但都能说得过去。不过依照古人只算年头的惯例,认定三年入灭更加合理。
净藏于先天二年(713)北归,住止玉像兰若“三十余周”后,回到嵩岳会善寺西塔安禅师院,时在天宝二年(743),见寺中没有经藏,便发心造写,“三五载间,造写三藏”,三五载间,即是四载,因为他天宝五载(746)入灭。
净藏塔铭保持完好,没有疑问,因此可以作为研究道安生卒时间的可靠资料。现存道安碑几种版本都有缺漏和疑点,不能排除误三为二的可能。是碑未必是当时原刻,因为会昌灭法之时,很多佛教塔碑都受到破坏,道安对此做过预言,道是“二百之后,当以驿以山,无庵无庙”。另外“破灶”只是一个外号,假如真是“破灶堕”立石,他似乎应当署上正式的法名。其门人中,是否有人真名“慧远”也是疑问,千载之后,另出一对“安远”,实是奇迹。
《宋高僧传》本传有独立的资料来源,并非采自此碑。虽然其中也有一些不准确之处,如记老安姓卫(或许是受了《道安碑》的影响),道其住锡少林寺等。温玉成认为赞宁曾经当过西京洛阳的僧官,而会善寺属于洛阳管辖,赞宁有可能经过调查,掌握了相关史料。另外僧传也有可能采用了《宝林传》第十卷。因此道安卒年,还应以景龙三年(709)为准。《释氏通鉴》卷八载“己酉(三年)二月,帝赐慧安国师摩衲,师辞归嵩岳”[11],道是景龙三年二月,中宗赐老安摩纳,老安辞归,三月入灭,这是对僧传的另一种解读。其生年,碑文自称“莫得实其报龄”,另外“四”与“二”,“廿”与“卅”,也有出错的可能,是故仍依僧传及灯录等,认定其生于开皇二年(582),寿一百二十八岁,近一百三十。
老安的禅法,印顺法师等认为与惠能顿教接近,顾传康更以“激进”形容之,并依宗密之说,将其视为无住保唐派的活水源头。此说有其根据,其所谓“反经而合权,恢理而约喻”,是说其教法方便灵活,善用比喻,不拘一格,不执常理,与宗密“教行不拘”之说有似。
据《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卷三:
有教行不拘而灭识者,第三家也。其先亦五祖下分出,即老安和上也。六十岁出家授戒,六十夏方灭度,时年一百二十,故时号老安,安即名也。为则天圣后之所师敬,道德深厚,志节孤高,诸名德皆难比类。有四弟子,皆道高名著,中有一俗弟子陈楚章(余三即腾腾、自在、破灶堕),时号陈七哥。有一僧名无住,遇陈开示领悟,亦志行孤劲。后游蜀中,遇金和上开禅,亦预其会。但更谘问见,非改前悟。将欲传之于未闻,意以禀承俗人,恐非宜便,遂认金和上为师。指示法意大同。其传授仪式,与金门下全异。异者,谓释门事相一切不行,剃发了便挂七条,不受禁戒,至于礼忏、转读、画佛、写经,一切毁之,皆为妄想。所住之院,不置佛事。故云教行不拘也。言灭识者,即所修之道也。意谓生死轮转,都为起心,起心即妄,不论善恶,不起即真,亦不似事相之行。以分别为怨家,无分别为妙道。[12]
无住的做法确实比较激进,但他师承多家,白衣居士陈楚章,《历代法宝记》作陈楚璋,道是时人号为维摩诘化身,说顿教法,但他是不是老安的门人,只此一证,另外无住还师从六祖门人太原府自在和尚、剑南金和尚无相等,其所行事究竟是源于陈楚璋等,还是出于自创,尚待研究。即便无住确实是老安法孙,从一法孙之行事推出老安的教法,有以偏概全之嫌。老安门人净藏便造写经藏,门人亦建塔灵山,完全没有无住行事的迹象。
老安门人,除净藏外,还有腾腾和尚仁俭、破灶堕、坦然、圆寂(671—771后)、道亮等。《祖堂集》载其门下三人,即坦然、腾腾、破灶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