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 > 第十二节 心理危机及干预(第1页)

第十二节 心理危机及干预(第1页)

第十二节心理危机及干预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由于遇到重大而无法克服的外部刺激而产生的高度紧张或严重的痛苦状态。危机干预就是对处于困境或受挫折的个体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防止心理崩溃,并使之尽快摆脱困境。

青年期是人生旅途的重要时期。青年人面临升学、就业、恋爱、婚姻、事业等人生的重大课题,学习竞争的严峻在少年儿童生活中已初露端倪。以上诸问题中的一项或数项如遇不幸或处理不当均可能成为他们的心理危机。而儿童、青少年年少幼稚,生活阅历、知识经验均相对贫乏。与成年人比较,对挫折、困境的承受能力较差。如果遇到心理危机,需要家长、教师、心理医生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青少年心理危机求询者在学校、医院心理门诊中占一定比例。

一、致病原因

(一)生理因素

心理危机的生理因素是指人在生长发育中不可避免的危机,如青春期发育的生长危机,身患疾病、妊娠、分娩期造成的生理功能的紊乱。

(二)社会心理因素

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社会心理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失去亲友,如父母、配偶或子女、密友突然死亡;夫妻关系、恋爱关系的突然破裂而产生的情感危机。②重要考试失败、失学、失业、晋升失败而产生的事业危机。③长期身患疾病或患急重症、绝症、或遭遇灾祸(如水灾、地震、饥荒、火山爆发、滑坡、海难沉船、飞机失事、台风、受侮、被奸污及其他意外事故)而产生的心理危机。

二、临床表现

处于心理危机者,开始阶段常表现为明显的惊恐、害怕、悲恸,如果应激极端严重,当事人木然、迟钝和退缩。应激性事件过去后,常表现为依赖或无所适从,也可能产生有罪感、退缩或抑郁。最后为创伤后阶段,当事人接受事实,并为将来做好计划。整个危机过程持续时间不会太长,例如,沮丧反应一般可在六个月内逐渐消失;如六个月内未消失,应视为病态。

心理危机通常为一过性,多数于1~6周内消失。在危机期,个体会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更愿意接受非医源性的帮助和干预。预后取决于个体的心理素质、适应调节能力、主观能动性以及他人的支持帮助和干预。

三、心理测验与诊断

SCL-90(症状自评量表)提示个体焦虑、敌意、人际关系、躯体化、睡眠障碍因子分高。SAS(焦虑自评量表)结果明显大于常模分界值,提示明显焦虑、紧张。HADM(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提示个体有明显的抑郁症状。

心理危机的诊断依据包括:存在具有重大心理影响的事件和决定;引起急性情绪扰乱、认知、躯体不适和行为改变,但均不符合任何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其当事人用寻常解决问题的手段暂不能应付。危机一般不持久且为自限性,如果未得到及时解决可导致精神疾病、物质依赖、自杀或攻击他人等不幸结局。

四、心理治疗

(一)心理治疗的目的

第一,防止过激行为,如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的发生。第二,促进交流,鼓励当事人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当事人要有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提供适当的建议,促进问题的解决。

(二)心理治疗与干预常用的方法

1。亲人死亡引起的悲伤反应

与死者关系越亲密的人,产生悲伤反应越严重。亲人骤逝,引起的悲伤反应最为严重。可出现感情麻木或昏厥,呼吸困难或窒息感,或痛不欲生、呼天抢地哭叫。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