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henia)是以慢性疲劳、情绪不稳、神经功能紊乱,并突出易于兴奋和易于疲劳或衰竭为特点,还伴有许多躯体症状和睡眠障碍。病前存在着持久的情绪紧张或心理压力。
对以脑力劳动为主导活动,正在求知学习的大多数青少年学生来说,这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心理障碍。例如,小姜数月来情绪不稳定、易激惹,稍不如意,便大发雷霆,有时又伤感流泪。自述头晕、头痛,四肢无力,记忆力减退,特别是近期的数字和人名尤爱遗忘。
一、致病原因
第一,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具有较高的耐受性。在紧张工作产生疲劳之后,经过适当休息即可恢复。以往多强调工作劳累为神经衰弱的主要病因。研究资料说明:持久的精神紧张、精神压力,如果伴有不良情绪,则常是神经衰弱的致病原因。例如,工作杂乱无序,且完成有计划规定的繁重任务时所产生的慌乱和紧迫感,长时间的学习,不注意休息和睡眠,同时伴有思想负担和对工作、学习不满,但非完成不可所产生的抵触情绪等,往往较易导致神经衰弱的发病。
第二,一些常见的原因是亲人亡故、家庭不和、事业失败、与领导和同事关系紧张及生活中各种挫折等精神紧张刺激。这种种精神紧张刺激所引起的忧虑、愤怒、怨恨、委屈和悲哀等负性情绪体验,导致大脑皮层神经活动失调而发生神经衰弱。
第三,与此同时,如患有感染、中毒、颅脑外伤、产妇大出血、长期失眠或其他削弱机体功能等各种因素,均能助长神经衰弱的发生。
第四,该类患者性格较多不开朗、心胸狭窄、敏感多疑、胆怯、多愁善感、患得患失、依赖性强。行为表现为主观急躁、自信心不足、办事犹豫不决、自制力差。但神经衰弱也可发生在一般性格的人身上。
神经衰弱通常不是单一因素造成,而是不良情绪体验、不健康的性格特点和机体功能削弱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在于,前述各种精神紧张刺激引起高级神经活动兴奋或抑制过程的过度紧张或两过程之间的冲突,导致内部抑制过程弱化和兴奋过程相对地亢进。内部抑制过程的弱化进而使神经细胞的恢复能力减低而出现衰竭。大脑皮层功能弱化,削弱对皮层下自主神经中枢的调节,而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的紊乱。而负性的情绪则推进了以上的恶性循环。
二、临床表现
神经衰弱绝大多数为缓慢起病。症状复杂多样,心理症状和躯体症状常并行出现且症状因人而异。
(一)容易兴奋和激惹
自我控制能力减弱,性格变得急躁和容易激动,情绪不稳。病人常因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发怒或伤感、流泪,明知不对,但无法克制。有时变得似乎很自私,只想自己,稍不如意就大为不满,大发雷霆。因此常和家人、同事闹矛盾,不能和睦相处。
(二)容易疲劳和衰竭
伴随兴奋和激惹而来的是疲惫不堪,用脑稍久就头痛,头昏眼花以致不能坚持。有意注意能力削弱,时间越长就越差,因而影响近事记忆,对记数字和姓名尤为困难。当病情严重时,患者全身乏力。
由于疾病症状繁多,又加久治不愈,患者常出现焦虑、恐惧和烦恼等负性情绪体验。多数患者有疑病倾向,对疾病过多思虑和担忧,其程度与实际病情严重程度相去较远。
(三)躯体症状
由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高,感受器与内感受器的感受性增强,患者常有头昏、头痛或头有紧箍感。触觉、痛觉和温觉也异常敏感,刺激稍强就忍受不了。病程较长可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有:心动过速、期外收缩、血压偏高或偏低;多汗、肢端发冷、腹胀、腹泻、便秘、尿频、遗精、早泄、**或月经失调。
三、心理测验与诊断
M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测验结果提示,神经衰弱患者1~4临床量表分增高。SCL-90(症状自评量表)检查结果显示,躯体化、强迫、抑郁、睡眠障碍评定分高。CCMD-2(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提示,临床可根据以下几点进行判断。①兴奋状态。注意力下降,脑力活动不能集中,记忆力障碍,常健忘一般事情,而对烦恼的事不易忘却。②情绪症状。易激惹,容易为小事而情绪激动,伴有心情烦恼产生的其他躯体反应,如心慌、食欲缺乏等。③衰弱状态。表现为全身无力,疲劳感与劳动强度不成比例。④紧张性头痛。如头晕、头涨及头痛等。⑤睡眠障碍。大多数是失眠,少数表现为嗜睡多梦,睡后仍困乏。凡具备上述5项中的3项或3项以上的症状,症状持续三个月以上,整体又无器质性病变,可诊断为神经衰弱。
四、心理治疗
神经衰弱的治疗原则是以心理治疗为主,配合必要的药物或物理治疗,同时合理安排作息制度,以及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