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上语文课,班主任提出一个问题,提问了好几个同学都答不上来。当老师问到我时,胆小的我摇摇头,小声说我不会。没想到老师顿时火冒三丈,气冲冲地走到我面前,用手指着我的头,大声说“这么笨,还有脸来上学”之类的话。全班的同学都用一种惊恐的眼神看着我,我就更害怕了。老师没有就此罢休,而是用力摘下我的红领巾,我流着眼泪恳求老师把红领巾还给我,并表示自己今后一定会努力学习。可老师不但没有把红领巾还给我,反而因为我的哭泣引起了他的反感,他把我的书包挂在我的脖子上,用力把我往门外拽。我虽极力反抗,还是被赶到了门外,从早晨一直站到中午(笔者注:又一个伤害学生心灵的老师)。事情过去多年,这件事始终是我心灵上的阴影。自此我非常自卑,甚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对学习丧失了信心。“这么笨,还有脸来上学”的话总是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不久,班里来了一位新同学,她先天弱视,因此生活、学习有诸多不便,尽管如此,她却十分乐观。她深知自己有残疾,却努力发现生活的意义——为实现自己的作家梦,乐观、刻苦地学习。
她的思想和行动深深地感染了我,我发现自己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从未找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以前我学习是为了家长,考高分是为了获得人前的夸耀,追求成功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所以,一旦受到挫折就一蹶不振。这位弱视同学的行为使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生活的意义——学习不是为别人,也不是为了一时的虚荣,而是为自己的成长。渐渐地,我对学习本身产生了兴趣,又找回了自信,终于发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
5。目标间的距离——奋进的动力
在弗兰克超越自我的人格动机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是寻找人生的意义并且为之努力,它对人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每个人每个时刻的生活意义都是独特的,所以每个人必须在特定的情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意义。越王勾践,曾经是一国之君,感受着万人的敬仰,掌握着许多人的生杀大权。但是当他被吴国打败,沦为战俘到吴国做奴隶后,他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并没有因此而轻生或是气馁,他找到新的生活意义和目标,卧薪尝胆,等待越国东山再起的机会。
弗兰克指出:在已经达到的任务目标和应该达到、应该完成的任务目标之间,保留着距离。这个距离就是促使心理健康的人永远奋进的动力,这个目标为生活提供意义。需要不断完成的新目标,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挑战、提供新的刺激和兴趣。假如抛弃对生活目标的探索,生活就会空虚,自己会感到厌烦、冷漠和没意义。
刚考入中学时,我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生活目标,那便是考上重点高中。但由于我刚刚跨入中学,离中考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便在这个总的目标的基础上,确定出一些阶段性的学期目标,有了具体的学期目标后,我就知道自己的“劲”应该往哪里使了。在学期目标的指引下,我又每月、每周、每天定出完成具体目标的措施,我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执行着我的具体措施。
富有刺激的网络游戏、具有成人童话魅力的金庸的武侠小说,对许多青少年有巨大的吸引力、**力,我也不例外,也曾经一接触它们就废寝忘食、彻夜不眠。这样做不仅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而且使我的精力下降,学习效率大为降低。每到这时候,我都得花加倍的时间去补习因为自己的放纵而落下的功课,这太得不偿失了。过后我又后悔不已。为了抗拒网络游戏、武侠小说对我的**,在父母的帮助下,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死”规矩:在中考之前,我决不碰它们。我在父母的监督下,认真地执行了。
就这样,在一个个目标的推动下,我生活得非常充实丰富,心情自然变得格外地愉快,学习起来更加有劲儿。我轻松地度过了我的初中生活,虽然其中也包含着学习的艰辛,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能够品尝出当时的甜蜜,因为那时我生活得有奔头儿。
在刚上重点高中的一段时间里,我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觉得我可考上重点高中了,这所学校的高考升学率是很高的,虽然我也知道不能高枕无忧,但是潜意识里认为,似乎可以喘一口气了。目标不定了,措施也没有了,没有了随时制定目标、措施的紧迫感,好像挺轻松,但是我的内心经常感觉恐慌和茫然,不知自己下一步究竟应该怎么办。
高中第一学期期末,原来名列前茅的我,学习成绩排名一下子落后了许多,几乎坐了“红椅子”,成了倒数第几名,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老师的批评、父母的埋怨使我警醒。自尊心很强的我问自己:“难道考上重点高中是你的唯一的、最终的目标吗?”我的回答是:不!不能让自己再沉沦下去了。于是,我给自己定了新的目标:考上理想大学。为实现这个目标,还要像初中时那样,制定阶段性的、具体的目标和措施,并且监督自己严格执行——初中时,我是在老师、父母的监督下执行;作为高中生的我要自我监督执行。就这样,我摆脱了茫然、不振的感觉,重新唤起了我对学习和生活的高涨热情,我的学习效率提高了,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中学的经历使我认识到:目标之间保持的距离是心理健康的人奋进的动力。
6。大目标、小目标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回答:“凭智慧战胜对手。”这个矮个子冠军是怎样用智慧战胜对手的呢?多少年后,他在自传中是这么回答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是银行,第二个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千米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若干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得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千米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跑到十几千米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世界撑竿跳名将布勃卡有个绰号叫“一厘米王”,因为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比赛中,他几乎每次都能够刷新自己保持的纪录,将成绩提高一厘米。当他成功地越过6。25米时,无不感慨地说:“如果我当初就把训练的目标定在6。25米,没准会被这个目标吓倒。”
其实,在现实中我们做事之所以会半途而废,不是因为困难不可克服而放弃,而是因为看不到最终目标而放弃。
生活的意义在于目标的确立。首先要确立一个长远目标。为了完成这个长远的目标,还要有几个或多个步骤,找出一个个既定的小目标。这些小目标与我们现在的状态有一定的距离,但又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努力奋斗实现了一个个小的目标,最后也就实现了大目标。
这个通过努力有望实现的目标促进了自我实现,使人格不断成长、完善。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的:“健康人格是个过程。”
7。给别人快乐,自己才会快乐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兰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一段地狱般的生活经历,确立了他的理念。在弗兰克看来,心理健康的人超越了自我中心。我们生活的主要动机不是探索自我,而是探索生活的意义,献身于工作。他认为我们越能超越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忘掉自己,把自己献给一种事业,就越能成为完美的人。他援引尼采的观点:“懂得为什么活着的人,无论什么样的生活他都能忍受。”
接近死亡的生活使弗兰克的许多俘虏伙伴都失去了生活的支柱,放弃了生活的方向和目标,他们在几天内就死去了。而弗兰克发现了生活的意义——在可怕的饥饿、恐怖之中,他头脑中产生了“在漂亮的演讲厅里报告集中营心理学的表象”,这些表象成了他的目标、理想,也成为他生活下去的动力和勇气,这使他能够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在纳粹死亡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生存下来。
学习弗兰克的理念,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世界,我有一些感慨。
我们班上有一位女同学,长相不够漂亮。她便把周围的一切事情都同自己的长相联系起来。比如,上课老师没让她回答问题,她便说老师势利眼,专门提问漂亮的女生;如果同学没有注意到她,没打招呼,她说别人因为她长得丑而看不起她;但要是谁多看她两眼,她更是大哭大闹,怀疑别人有意蔑视她……弄得大家不知道如何对待她才好,男同学更不敢接近她。
我想事情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她没有发现生活的真正意义,所以太注重自我,无法超越自我中心的缘故。对自己病态的注意,让她和身边的人都不愉快。
学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后,我对她和与她有同样苦恼的人提出以下建议:不要把自己局限在自我之中,只有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才会真正感到快乐。反之,正像弗兰克所说“越是忘不掉自我,有意地追求快乐,就越得不到快乐。因为,快乐不是被追求到的,而是随着实现生活的意义,达到自我之外的目标,自然而然地到来的。”
8。对自己负责,生活在“此时此地”
皮尔斯认为每个人都趋向于“格式塔”的状态,也就是趋向于整体性和完满。当人格的整体性遭到破坏时,就会导致未完成状态,我们的行为是被未完成状态所驱使的。我们每个人在自己内部都有大量的未完成的状态,它们促使我们不断地处理,使之趋向完满。比如,一个中学生的理想是未来当个优秀的工程师,这是他的整体和完满状态。在没有达到优秀的工程师的标准之前,他就处于未完成状态。这种未完成状态就驱使这个中学生努力学习,争取考上重点高中,进而考上重点大学的工科专业。毕业后还要努力实践,积累经验,一步步达到优秀的工程师的标准。
靠什么处理未完成状态呢?皮尔斯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该立足于“此时此地”,应该对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用“自我支持”替代“环境支持”。他既反对“追溯的性格”,又不同意“预期的性格”。这一理论对我触动很大。我觉得在我的身上,既有追溯的性格,又有预期的性格,唯独没有立足于此时此地。
我上大学以后,远离家庭,开始独立地面对一切,有些困难常常让我觉得十分无助和绝望。我常常想逃避,回到过去或让将来提前到来。比如,我的眼睛高度近视,这是我目前生活中最大的障碍和痛苦的根源:因为我特别想用功念书,可又害怕加重眼睛的负担。我非常羡慕周围的同学努力地读书、快乐地生活。在清晨或深夜,我经常想起小时候的日子,那时我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生活得无忧无虑。回到从前有多么好,哪怕回到中学时代也好啊!我要是好好地保护我的眼睛,就没有现在的这份痛苦了。有时,我甚至埋怨我的父母:为什么他们没有足够地关注我的眼睛呢?我沉溺在对过去的检讨中不能自拔。有时我也会天真地想,如果将来某一天我有了一大笔钱,去做一次手术治好我的眼睛该有多好。
就这样,我总是生活在过去和将来中。每天的清晨,我都没有勇气面对新的一天。有人会说,利用假期做一个手术,一切都解决了。可我的家庭负担不起,我不能再给我那贫穷的家庭增添麻烦了。我生活在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之中,这就是我总要回忆过去和展望未来的真正原因。
学习了皮尔斯的“此时此地人”的理论后,我开始领悟到一味地沉溺于过去或幻想未来是没有用的。唯一可以把握的只有现在,面对现在,做“此时此地”的人,对自己负起责任——我只有尽自己所能来保护我的眼睛,防止进一步恶化。
人总是生活在现实中的。只有面对现在,对自己负起责任,将来才会有好起来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