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人际关系的协调
一、人际关系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正常、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们之间可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可以缓解心理压力,使人心情愉快、自信乐观,有利于心理健康和潜能的发挥;而人际关系失调的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强的防御心理,缺乏知心密友,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受阻,遇到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化解,心情抑郁,容易产生自卑、自傲、孤独、敌对等不良心理,危害其心理健康。
中小学时期是个体人际关系相对单纯的时候,这一时期学生人际关系交往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老师和同龄伙伴,人与人之间少有直接的利益冲突。但是,由于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社会经验比较少,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差,由人际关系引发的各种心理冲突还是不少的。
《知心姐姐》杂志社以“我的苦恼”为主题的对5782人的调查结果显示: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已经成为孩子第二大苦恼。心理学家丁瓒教授也认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因此,对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二、中小学生人际交往教育的内容
对于中小学生当中存在的人际交往问题,学校和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干预和辅导,应指导学生从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加强交往技巧的培养方面着手。
(一)人际关系认知的教育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对人、对己和对同学、老师和亲子关系的观念,并努力克服人际偏见导致的人际交往障碍。为此,在人际交往中应尽可能地遵循以下原则。
1。平等相处的原则
每个人都有自我尊重和被人尊重的需要,平等相处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到尊重他人的人格,克服自我中心,以宽容、平等、合作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2。真诚相待的原则
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心胸宽广、热情开朗,善于发现和真诚赞扬对方的长处,切忌虚伪。
3。互惠互利的原则
人际交往要考虑双方的利益,满足彼此的心理需求。要学会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重视信任与认可他人的意见。
4。求同存异的原则
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异,要客观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学会尊重他人,相互包容,宽以待人。
(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
中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知识与技能往往比较缺乏,学校应通过课程、讲座、咨询、讨论、学习小组、实验等形式,教给学生一些在人际交往中有效沟通和获得友谊的技能。
学校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春游、参观、兴趣小组等,为学生建立友谊、促进交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在公开场合多发言、常与人交谈,交换看法,讨论感兴趣的事情。在沟通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要逐渐做到清楚、准确、简练、生动;要学会有效聆听,做到耐心、虚心、会心,把握谈话技巧,吸引和抓住对方。学校还应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
教师要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才华,培养多种爱好和兴趣,增强自己的个人魅力,增强对他人的吸引力。丰富的爱好与兴趣是人交往时的话题与谈资,兴趣单一、动作笨拙的孩子往往被排斥在同伴活动之外。
(三)共情的训练
共情又称感情移入、同理心,指的是能够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共情是一个正常成熟的社会个人所应具有的情感体验能力。但是,中小学生往往缺乏共情的能力。他们不能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不同,仅从自我的需要和情感出发看待和处理问题,不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和体验问题,从而引发各种人际冲突。共情的训练可以促进中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
(四)避免人际关系冲突的辅导
对于由于个别与他人发生人际冲突而导致情绪不良的学生,心理辅导老师和班主任要进行个别心理辅导,避免学生由于一时冲动而出现过激行为,或者由于人际冲突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导致情绪困扰,心理疾患。
另外,中小学生的人际失调与其人格特点、自我观念、情绪调节能力等也有密切联系,因此,人际关系教育应当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内容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人际关系教育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