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影视概论教程期末考试 > 二欧洲电影(第1页)

二欧洲电影(第1页)

二、欧洲电影

(一)法国

电影诞生在法国,1895年12月28日路易·卢米埃尔和奥古斯特·卢米埃尔用发明的“活动电影机”在巴黎一家咖啡馆公开售票放映影片,这标志着世界电影的开始。卢米埃尔兄弟拍摄和制作了100多部可以放映长达1分钟左右的影片,包括《工厂大门》《婴儿午餐》《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等影片,大部分都没有情节,只是客观地纪录现实生活片断。由此卢米埃尔兄弟成为了世界电影史上写实主义传统和纪实美学的最早尝试者。

法国魔术师乔治·梅里爱是将世界电影引向戏剧化道路的第一人。1897年,梅里爱建造了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间摄影棚,较早地将剧本、演员、服装等部门引入电影创作,影响到后来制片厂观念的形成。他在充分利用自然光源的基础上进行复杂的场面调度,并且将许多照相特技应用到电影上来,在《贵妇人的失踪》《橡皮头人》《管弦乐队指挥》等影片中多次尝试了叠印、多次曝光、快慢动作、停机再拍等特技镜头;他擅长拍摄神话片和科幻片,将科学与魔术、现实与幻想、神话剧与滑稽剧相互结合,推出了《月球旅行记》(1902)、《太空旅行记》(1905)等重要代表作;他也是最早拍摄纪录片的导演,《爱德华七世加冕典礼》虽然是事后搬演的新闻纪录片但却能以假乱真。

就早期法国电影工业发展来说,查尔斯·百代于1896年成立的百代公司贡献非常大。1905年左右,百代已经拥有三间独立摄影棚,并以垂直整合的经营模式发展为集制片、发行、放映于一体的垄断型大公司组织,同时横向整合的策略也使得电影工业部门不断发展。1908年,百代公司在美国销售的影片长度是美国各制片厂生产总量的两倍以上,这样的业绩使得法国电影成为了电影生产和输出的世界第一大国,并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另外,拉菲特兄弟组建的艺术影片公司也是值得关注的法国早期电影公司,1908年以勒巴尔吉导演的《吉斯公爵的被刺》开创了艺术电影创作并获得极大成功,之后又陆续拍摄了《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麦克白》等艺术片。

从1895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法国电影在世界上一直拥有霸主的地位。1908年,百代公司在美国出售的影片比全美国生产的影片还要多出两倍,再加上高蒙、闪电等公司的创作,法国差不多控制了世界电影市场的60%~70%的出口份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由于好莱坞的竞争,再加上百代公司采取的一系列不利于法国电影工业的措施,使得法国电影领先位置一举被好莱坞所代替。

20世纪20年代,鉴于美国商业电影占据欧洲电影市场的状况,为改变法国电影艰难的发展状况,以路易·德吕克为首,联合阿倍尔·冈斯、谢尔曼·杜拉克、让·爱浦斯坦等青年电影人,组成了法国电影印象派。印象派电影深受印象派绘画影响,不注重故事情节、着重于氛围营造,追求新奇的造型美和视觉效果。德吕克原是电影评论家,为实践自己的理论主张而努力转向创作,拍摄了《狂热》《沉默》《流浪女》等著名影片。此外杜拉克的《微笑的布德夫人》、冈斯的《车轮》、莱皮埃的《黄金国》、爱浦斯坦的《红色旅店》等影片都是印象派的代表作。20年代初另一批法国电影人掀起了风起云涌的先锋派电影运动。先锋派电影有两个非常鲜明的主张,一是与商业电影彻底决裂;二是借用现代主义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来进行创作。实际上先锋派电影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创作流派,而是在先锋的旗帜下,包含了纯电影、达达主义电影和超现实主义电影等不同的创作流派。纯电影的特点是通过纯粹的有节奏的画面组接来创作视觉的舞蹈和可见的音乐,主要代表作是立体主义画家费尔南多·莱谢尔的《机器舞蹈》;达达主义电影旨在以奇异怪诞的影像画面完全颠覆和破坏传统电影的故事情节,主要代表作是雷内·克莱尔的《幕间节目》;超现实主义电影试图把梦境、心理变化、无意识和潜意识搬上银幕,涌现出杜拉克的《僧侣与贝壳》、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等经典作品。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出现迫使电影人转变为关注现实,于是诗意现实主义电影在法国开始出现。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继承了印象派和先锋派的创新精神,但又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不仅以现实生活特别是下层人民的生活为题材,主张在表现日常生活的真实图景的同时,而且力图通过各种电影手段表达出某种诗情画意。雷内·克莱尔和让·维果是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先驱者,前者从无声电影的先锋派电影转向有声电影时期的现实创作,执导了《巴黎屋檐下》(1930)、《百万法郎》(1931)、《自由属于我们》(1932)和《七月十四日》(1933)都市“四部曲”;后者以严肃的社会题材向平庸电影挑战而著称,一生仅仅拍过纪录片《尼斯景象》(1929)和《塔利斯》(1931),故事片《操行零分》(1933)和《驳船亚特兰特号》(1934)四部作品,但都是佳作。诗意现实主义电影鼎盛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让·雷诺阿。1931年影片《母狗》的拍摄完成,标志着雷诺阿的艺术转型,此后他拍摄了《托尼》(1934)、《兰基先生的犯罪》(1935)、《幻灭》(1937)、《游戏规则》(1939)等经典名作,为世界电影确立了写实主义传统、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写实主义电影语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电影人在艰难的处境中开始电影复兴工程,但很多人缺乏创新意识,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拍摄了一大批模仿好莱坞、制作平庸的所谓“优质电影”。这样的状况引起了一大批年轻电影人的批评和不满,此后他们由评论界进入创作领域,以崭新的电影观念和视听语言大刀阔斧地改革法国电影,引起了法国影坛的巨大震动,这就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的法国电影“新浪潮”。新浪潮电影人深受存在主义等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以安德烈·巴赞的纪实电影理论作为创作核心,并以《电影手册》杂志作为理论阵地进行创作。1959年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同时涌现出戈达尔《精疲力尽》、弗郎索瓦·特吕弗《四百下》、阿仑·雷乃《广岛之恋》等优秀电影,这成为了新浪潮电影运动诞生的重要标志;1962年《电影手册》特刊正式使用“新浪潮”来定义这场运动。值得注意的是,新浪潮始终没有发表统一的行动纲领,但是在电影创作观念上都不约而同地展现出基本相同的特征,那就是注重强烈个人色彩的作者电影风格,强调导演是电影创作的中心而非制片人,注重叙事结构和电影语言的大胆变革。1959年到1961年是新浪潮电影的黄金时代,三年间共拍出100部影片,为世界电影史前所未有,包括戈达尔的《卡宾枪手》(1963)、《疯狂的比埃落》(1965)和《中国姑娘》(1967),特吕弗的《枪击钢琴师》(1960)、《朱尔与吉姆》(1961)和《柔软的皮肤》(1964)等优秀作品。即使在新浪潮过后,他们还分别创作出《故事》(1980)、《芳名卡门》(1983)和《新浪潮》(1990),《飞逝的爱情》(1978)、《阿黛尔·雨果的故事》(1975)和《最后一班地铁》(1980)等经典电影。裹挟在新浪潮汹涌激流之中,法国电影在50年代末还出现了左岸派电影(因成员多居住在塞纳河左岸而得名)。左岸派主要成员多来自文学界,热衷于“意识流”电影的创作,结构上打破线性方式而以跳跃的、非逻辑的心理活动和意识活动作为结构线索,更能体现作者电影的风格,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有阿仑·雷乃、玛格丽特·杜拉、阿伦—罗伯·格里叶等,重要的电影作品有《广岛之恋》(1959)、《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长别离》(1961)、《横跨欧洲的特别快车》(1967)等。

进入20世纪80年代,法国电影整体上呈现出比较平稳的状态。其一,150部左右的年产量基本维持;其二,《火之战》(1981)、《芳名卡门》(1982)、《三个男人和一个摇篮》(1985)、《在撒旦的阳光下》(1989)等众多影片屡屡亮相国际影坛并获得奖项;其三,诸如《玫瑰的名字》(1986)等一些高成本高收益电影获得重大成功;其四,作者电影等艺术探索仍然持续不断。同一时期当然也不排除危机出现,由于美国电影的冲击和电视录像的威胁,法国电影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商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以警探片和喜剧片为代表的类型片创作比较突出。

新浪潮之后,法国电影的主体传统是重视艺术性而忽略娱乐性和商业性,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商业浪潮的不断推进,这种状况也没有改变,此时的法国电影产业出现了比较艰难的状况。在这样的状况下,吕克·贝松电影成为了特别值得关注的电影现象。吕克·贝松在20世纪80年代因《地铁》《碧海情天》等艺术电影被法国评论界一致看好,进入90年代他大胆地向好莱坞提出挑战,开始拍摄高成本、大制作、大场面、注重娱乐性和观赏性的《杀手莱昂》(1994)、《第五元素》(1997)以及《圣女贞德》(1999)、《天使》(2006)、《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2007)、《阿黛拉的非凡冒险》(2010)、《超体》(2014)等影片,被法国《首映》杂志赞誉为“将法国电影从新浪潮的遗风中解救出来,最终打碎了美国人对娱乐片一统天下的局面”。另外值得关注的导演是马修·卡索维兹的《白色梦魇》(1990)和《牛奶巧克力》(1993)、《恨》(1994)、《刺客》(1997)以及《赤色追缉令》(2000)、《秩序与道德》(2011)等影片。此外《菲力克斯的历险》(2000)、《猎豹行动》(2000)、《狼族盟约》(2001)、《下岗风波》(2001)等众多影片体现了当前法国侦探片和喜剧片的典型特点,《情人》(1992)、《芳芳》(1993)、《天使爱美丽》(2001)等影片代表了法国艺术电影的追求。

(二)英国

英国是世界电影的发祥地之一。1895年,B。艾克斯利用自制设备拍摄了影片《埃普索姆赛马》,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纪录片。翌年,R。W。保罗制作了英国第一部故事短片《大兵求爱记》。此后,英国电影蓬勃发展起来,并在20世纪最初的10年内,由英国当时较有影响的摄影师乔治·阿尔培特·斯密士和詹姆斯·威廉逊等首创发起一个重要的布莱顿电影学派,在兼收卢米埃尔真实记录和梅里爱魔术加工等基础上提出了“通俗化”原则,并通过《科西嘉弟兄》(1898)、《亨莱的赛船》(1899)等重要作品基本形成了蒙太奇手法。尽管布赖顿学派将英国电影推向世界领先的地位,但英国投资者仅视电影为杂耍的保守投资观念,导致了英国电影此后十多年内一直处于外国电影的重压下。

直到1927年英国颁布电影法要求影院提高放映国产片的比例至20%,才逐渐促使英国电影在20世纪30年代进入年产100多部的繁荣时期,1933年亚历山大·柯达导演的影片《英宫艳史》成为了开创繁荣的代表作品。此后英国出现了《唐璜》《凯瑟琳女皇》《英伦战火》等许多享誉国际影坛的影片,还涌现出以《知情太多的人》《三十九级台阶》《失踪的女人》等惊险悬疑片出名、富有英国本土电影特色的青年导演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还出现了声势浩大的纪录电影运动,以约翰·格里尔逊为首的众多英国纪录片导演,创作思想深受苏联“电影眼睛派”的影响,从现实生活取材,使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在再现真实生活场面的同时又注意艺术加工,拍摄了《飘网渔船》《工业的英国》《亚兰岛人》《锡兰之歌》《住房问题》等一系列构图优美富有诗情画意的纪录片,在世界影坛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电影制作条件的改善,英国电影找到了与文学紧密结合的文学电影道路,涌现出大卫·里恩改编自狄更斯名著的《孤星血泪》(1946)和《雾都孤儿》(1948)、劳伦斯·奥利弗改编自莎士比亚名著的《王子复仇记》(第一次为英国赢得奥斯卡奖)以及《红菱艳》《第三个人》等众多优秀的影片。

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以林赛·安德森为首的一批青年艺术家提出电影要告别死气沉沉的商业电影以及纪录片资助人的宣传目的,发起了“自由电影”运动,并于1963年达到**。自由电影深受英国当时“愤怒的青年”文学运动的影响,有些甚至是文学作品的直接改编,出现了杰克·克莱顿的《上流社会》(1958)、托尼·理查森的《愤怒的回顾》(1959)和《孤独的长跑者》(1962)、卡雷尔·赖兹的《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晨》(1960)、林赛·安德森的《如此体育生涯》(1963)等一批重要影片。同时期除了“自由电影”,其他风格的影片也纷纷面世。大卫·里恩走上国际化的道路,拍摄了《桂河桥》(1957)、《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日瓦格医生》(1965)、《印度之行》(1984)等著名影片;1962年“詹姆斯·邦德007系列电影”的第一部《无名博士》推出后深受观众欢迎,此后《金手指》《黄金眼》《明日帝国》《天幕危机》等家喻户晓的影片连续推出,迄今已推出20多部。

20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的电影创作环境相对宽松。好莱坞许多电影公司相中了英国制片厂拍摄设备精良、技术精湛和收费低廉等优惠条件,纷纷把英国作为拍片基地,例如当时美国最卖座的《星球大战》《超人》等影片都是在英国拍摄的。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英国电影公司为好莱坞电影工作,这导致英国本土电影产量急剧下降、本土观众人次骤减。面对日益加深的危机形势,英国电影界一些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只有拍摄反映英国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色的电影,才有可能真正为观众所接受以及在国际上获得成功。在这种自觉意识的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陆续推出《法国中尉的女人》(1981)、《火的战车》(1981)、《甘地传》(1982)、《优势》(1982)、《热与尘》(1983)、《印度之行》(1984)、《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86)等一批国际国内引起巨大反响的优秀影片。以此为标志,英国电影逐渐好转。但总体来说,由于好莱坞电影的冲击和侵袭,英国电影创作状况还是非常艰难。

1993年年底,英国掀起了一场电影振兴运动,核心理念是促使电影界不断推出能与好莱坞电影相抗衡、保证赚钱和收益的大制作高成本英国本土电影。这一行动立即得到了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以及广大观众的热烈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电影不断进步,并以1994年打破本土市场票房和获得海外巨大收益的喜剧片《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为标志,进入复兴阶段。这一时期,英国电影主体形成了三大世界瞩目的创作态势:1。以《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迷人的四月》《猪倌利昂》为代表的英国式喜剧片创作潮流;2。以《哭泣的游戏》《**裸》《石雨》《迷幻列车》为代表的出类拔萃的艺术电影创作潮流;3。以《奥兰朵》《瓢虫,瓢虫》《大脑长在脚上的姑娘》为代表的女性电影创作潮流。21世纪以来,英国电影的票房收益不断提升,影片产量稳定增长,观众人次不断增加,海外出口也不断盈利推进,还有《角斗士》《迷雾公园》《芝加哥》《不朽的园丁》《女王》《血色将至》《国王的演讲》等诸多英国导演或演员参与的影片,多次获得奥斯卡奖。

(三)意大利

意大利电影起步比较早,1905年就摄制了第一部有群众大场面的故事片《攻陷罗马》。1913年意大利电影年产量已达497部,并且高成本、大制作生产了《你往何处去》(1912)、《卡比利亚》(1913)等著名的历史题材影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美、德等国电影控制了意大利市场,意大利电影衰落下去。20世纪30年代墨索里尼上台后,他的儿子掌管电影业,更使意大利电影业一片萧条,仅有一些鼓吹法西斯的宣传片和表现资产阶级生活的“白色电话片”得以出现。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罗西里尼、维斯康蒂、柴伐梯尼等为首的进步电影人,反对好莱坞电影的虚假、倡导建立真实自由民主的新电影,提出了“还我普通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等响亮的创作口号,并拍摄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偷自行车的人》等众多优秀的作品,意大利电影才再度兴盛起来,这便是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一般被分为三个时期:1。1942年到1943年,维斯康蒂《沉沦》、德·西卡《孩子们注视着我们》等影片的出现,标志着意大利电影开始走向变革,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准备时期;2。1945年罗西里尼推出经典作品《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正式开始,1945年到1950年之间达到了全盛,这一阶段涌现出的优秀作品非常多,包括罗西里尼《游击队》(1946)、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1948)和《温别尔托·D》、德·桑蒂斯《罗马11时》(1952)和《悲惨的追逐》(1947)、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1947)等;3。20世纪50年代初,新现实主义电影开始走向衰落,直到1956年德·西卡和柴伐梯尼合作拍摄《屋顶》,这一电影运动宣告结束。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意大利出现了一种以《面包、爱情和希望》《两分钱的希望》等影片为代表的“玫瑰色的新现实主义”电影。20世纪60年代后期又兴起了一股政治电影热,涌现出反映某些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直接表现当代真实的政治事件或政治运动的一批著名影片,比如《马太伊事件》《对一个不涉嫌的公民的调查》《给晚报的公开信》《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随波逐流的人》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意大利写实主义电影的主导地位逐渐丧失,除了少部分政治电影外,注重形式探索、受欧洲社会哲学思潮特别是存在主义深刻影响、旨在展示资本主义社会中面临的强烈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电影占据了主流。现代主义电影偏好生命的孤独和无根性、人与人难以沟通、人生荒诞意识和异化等深刻主题,表现形式上也多打破传统的叙事结构和故事情节,侧重于表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内心纷繁杂乱的意识和潜意识等。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以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和费德里科·费里尼为代表,前者包括《奇遇》(1960)、《夜》(1961)和《蚀》(1962)在内的“关于人类情感的三部曲”以及他的第一部彩色影片《红色沙漠》(1964),后者包括《甜蜜的生活》(1960)、《八部半》(1962)和《朱丽叶塔的精灵》(1965)在内的“背叛三部曲”,是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最出色最著名的影片,在世界影坛上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安东尼奥尼由意大利走向国际,连续拍摄出《放大》(1966)、《扎布里斯基角》(1970)、《职业:记者》(1975)等世界瞩目的影片;费里尼继续现代主义道路,拍摄出了《萨蒂里孔》(1969)、《小丑们》(1970)、《罗马风情》(1971)、《我的回忆》(1973)、《卡萨诺瓦》(1977)等众多影片。此外70年代以后,导演《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一千零一夜》“生命三部曲”的彼埃尔·帕索里尼,和执导《巴黎最后的探戈》(1972)、《月亮》(1979)等轰动一时的电影作品的贝尔纳多·贝尔托卢奇,都是值得关注的意大利重要导演。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以来,在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下,意大利电影仍然危机重重。意大利电影出现了两种创作现象:一方面,老一代著名导演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拍摄出优秀的影片,比如安东尼奥尼的《一个女人的证明》(1982)和《云上的日子》(1995)等影片,费里尼的《船行》(1983)等影片,贝尔托卢奇的《末代皇帝》(1987)和《偷香》(1996)、《戏梦巴黎》(2013)、《我和你》(2012)等影片。另一方面,众多青年导演也力图以新颖的手法开创意大利电影的新局面,涌现出诸如朱塞佩·托纳托雷的《新天堂影院》(1988)和《巴阿里亚》(2009)以及《最佳出价》(2013),罗贝托·贝尼尼的《美丽人生》(1997)、《咖啡与香烟》(2013)、《爱在罗马》(2012)等享誉世界的著名导演和影片。此外南尼·莫莱蒂也是当代意大利电影的著名导演,他以《亲爱的日记》(1994)、《儿子的房间》(2001)、《教皇诞生》(2011)等荣获国际大奖的影片,代表着意大利作家式艺术电影的重要成就。

(四)瑞典

瑞典电影素来以对电影艺术的探索而闻名世界。1898年瑞典开始有了拍片的足迹,1911年出现了四家电影公司。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电影整体发展状态比较艰难,世界电影市场大部分都被法国电影所控制。这种状况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有所改变,当时参战的法国已经没有力量再顾及电影业在海外的竞争,美国好莱坞还没有能力完全取代法国电影霸主地位。在这夹缝中,1913年至1929年瑞典电影进入了无声电影创作时期。年产30多部的电影产量和较高质量的艺术水平,再加上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和莫里兹·斯蒂勒两位大师的出现,标志着早期瑞典电影的崛起,也代表了瑞典古典电影学派的诞生。斯约斯特洛姆素有“瑞典电影之父”,他的影片多取材于北欧民间故事,带有某种传奇或神秘色彩,常常表现一种“劝人为善”的道德伦理或赞扬“博爱”的基督教精神,代表作有《塞尔日·维根》《生死恋》《鬼车魅影》等;斯蒂勒善于从小说中汲取灵感,风格多样化,代表作有《红花之歌》《阿尔纳的宝藏》《古庄园》《戈斯塔·贝林的故事》等,还为世界电影挖掘了一代明星葛丽泰·嘉宝。有声电影出现以后,因为一些著名导演和演员被好莱坞挖走,再加上瑞典语言的传播范围比较小,导致一段时间内瑞典电影陷入了困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瑞典出现了以阿约夫·斯约堡和英格玛·伯格曼为代表的“40年代学派”的创作运动。而真正使瑞典电影由低潮走向复兴的,则是为世界电影开辟现代主义哲学电影的著名导演英格玛·伯格曼。伯格曼20世纪40年代以《危机》《黑暗中的音乐》等影片崭露头角,20世纪50年代以后艺术创作逐渐成熟,在《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野草莓》《魔术师》等系列影片中,运用了意识流等复杂的结构方式和电影语言去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探讨深刻的哲理思考。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伯格曼的创作愈加进入了人类的心理灵魂世界,多采用室内心理剧的结构形式,创作出《犹在镜中》(1961)、《冬日之光》(1962)和《沉默》(1963)在内的“沉默三部曲”,以及《假面》(1966)、《呼喊与细雨》(1972)、《秋日奏鸣曲》(1972)、《芬尼与亚历山大》(1981)等经典影片。伯格曼电影一般都围绕上帝是否存在、生的痛苦和死的恐惧、人与人的难以沟通等主题展开,叙事中竭力排除戏剧冲突和故事情节,代之以意识流、隐喻、象征等表现手法,再加上伯格曼认为电影应该是“一面镜子”的自觉创作观念,因此有人把伯格曼的影片称为“灵魂的电影”。

20世纪60年代正当伯格曼电影享誉国际的时候,瑞典电影界发起了变革运动。以影评家玻·维德贝格为首的电影人发起了瑞典“新电影”运动,倡导“与伯格曼决裂”,反对伯格曼电影过分脱离实际、过于玄妙和晦涩的创作倾向,而主张描绘社会生活,强调真实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奠定关注现实的创作基调。在鲜明的理论指导下,瑞典新电影涌现出了维德贝格《乌鸦居民区》(1963)、《阿达伦,1931年》(1969)、《乔·希尔》(1971)和《屋顶上的人》(1976),肖曼《我的姐姐,我的爱》(1966)和《我好奇》(1967),杨·特罗尔的《生活的火花》(1966)、《移民》(1970)和《新世界》(1971),以及梅·塞特玲《恩爱夫妻》(1964)等著名影片。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瑞典电影在保持原有独特人文风格的同时,也在面向市场,一批又一批年轻的电影人正在以他们特有的创造力和敏锐的视角审视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不断进行着新的艺术追求和探索。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新锐导演鲁卡斯执导的一部名为《同窗的爱》的影片问世,影片突出的特色和醒目的风格,使得瑞典电影界宣布瑞典“后伯格曼时代”已经来临。此后鲁卡斯当仁不让地成为新一波瑞典电影的中坚力量,佳作迭出,创作了《在一起》《眼见为实》等影片,特别是《太阳之下的故事》《洁白如雪》两部电影在1999年和2000年连续两次获得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