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影视艺术鉴赏选修课 > 第一节 影视艺术的题材与类型特质鉴赏(第1页)

第一节 影视艺术的题材与类型特质鉴赏(第1页)

第一节影视艺术的题材与类型特质鉴赏

一、影视艺术的题材特质鉴赏

萨缪尔·亚历山大指出:“艺术家的劳动并非始于艺术品所依据的业已完成的经验,而是始于题材所唤起的**”“诗人的诗是使他激动的题材从他身上榨出来的。”J。杜威在分析萨缪尔·亚历山大的这段话时,不无感慨地说,“真正的艺术品是在内在的力量与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中完整经验的形成”“表现出的东西是作用于表现者的自然的驱力和倾向的客观事物的压力从他身上压出来的——表现绝不是这驱力和倾向的直接和纯粹的流露”“构成艺术品的表现行为的形成不是瞬时的爆发,它需要一定的时间”“最后一点看法是,当对题材的**深入发展时,它便会诱发出以往的经验中积累下来的若干态度和意义,使它们进入活动状态,从而变成了思想、情感以及带有情感色彩的意象。被一种念头或一种景象所激动便是灵感的诞生……”据此,杜威得出了“艺术是选择性的”结论。他指出:“不断发展的情感在一系列行为中对材料进行强有力的选择,从大量的数量上有区别、空间上有间隔的事物中提取原料,再把某一种事物中集中反映它们共同价值的抽象结果进行浓缩。情感的这种功能创造了艺术品的“普遍性”。[2]毋庸讳言,杜威对题材也是非常重视的,他在这里实际上已揭示出了艺术家创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题材筛选问题,认为正是通过选材——“提取材料”“进行浓缩”“创造了艺术品的‘普遍性’”。他说:“艺术家把他们直接体验到的东西的性质作为题材”。由于这些题材曾一次次使艺术家激动,于是在创作过程中,“内心流动”“与欢笑和痛哭一起释放出来”。正由于此,他指出,“没有激动,没有不安,也就没有表现”。由此可见,题材是使艺术家激动、不安和表现的根源。

山田洋次认为,“创作上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认为,可一言以蔽之为强烈的创作愿望,这就是平时说的动机或冲动”。他以影片《家族》的创作为例,说明了题材对影视艺术创作的影响。那是“拍这部影片五年前的某日”,他在东京郊外的某站,目睹了一位父亲和他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组成的家庭,带着大件行李举家迁徙途中的情景。于是,便产生了创作的兴趣,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创作的欲望越来越强烈,终于在1970年,他拍成了此片。最后他说:“正因为有了这样好的素材,我才有了无论如何要把它反映出来的冲动”。

影视艺术鉴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观众体验创作者面对好的题材所陷入“冲动”创作状态的心理体验过程。一般来说,题材无好坏之分,创作者喜欢写自己熟悉的题材,观众对自己喜爱的题材感兴趣。一部影视艺术作品的好坏不由题材决定,但是影视艺术的题材却对观众的心理产生影响。当观众喜欢作品的题材时,不美的作品可能会变得美好起来;但当观众不喜欢作品的题材时,本来很美的作品却丝毫打动不了观众。正如冈察洛夫所说的那样:“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的和我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和与之长在一起的东西”。也许,有些观众会说:我只看我经历体验过的题材,我思考过和我感受过的题材,我爱过的题材,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题材,我只欣赏伴随我成长的题材。也许有的观众会是这样的,熟悉的题材总会勾起人的怀旧情结,总会使人产生一种久违了的亲切感。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情况是观众恰恰喜欢看的题材是自己并不熟悉的影视艺术作品,正如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在评电影《偷自行车的人》时所说的那样:“首先,我们应当肯定,在世界上唯有意大利电影有勇气断然打破欣赏性的常规”。较之《游击队》和《德意志零年》等影片,“《偷自行车的人》则是证明这类‘客观性’可以移用到另一类近似题材上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首例”。虽然,“罗西里尼或德·西卡的影片也只是由于形式与题材的巧合,才得以成为力作,‘杰作’。然而,这种新意一旦流失,尤其是技巧上的冷峻性一旦失去新奇感,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还剩下些什么呢?这时,还不是注定要恢复警探片、心理片,甚或社会风俗片一类传统题材?”“大卫·里恩今年拍摄的《多情朋友》这部《相见恨晚》的翻版(在戛纳电影节上放映)并没有争得半分光彩”。正是因为其题材的雷同,“我们所指责的是雷同”。[3]不难看出,人们喜欢新鲜的影视艺术题材。新鲜的题材更容易调度起观众的审美想象力,给观众以审美新奇感,这就是愈是陌生化的题材通常愈能调度起观众审美鉴赏情致的原因。

那么究竟什么叫影视艺术题材呢?结合林默涵的观点:“题材是作家从广阔的现实生活中选择出来的作为他的作品材料的一组生活现象,是作家所要描写的具体事物。”[4]本书认为,所谓影视艺术题材,就是影视艺术创作者所选取的作品素材的种类。影视艺术题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影视艺术题材是指影视艺术作品所选素材的种类范围,如政治题材、军事题材、农牧渔业题材、工商业题材、科教题材等;而狭义的影视艺术题材则是影视艺术作品所选素材的种类对象,比如军事题材中又有战争题材、战役题材、战斗题材等。

下边,我们对不同题材的影视艺术作品分门别类进行鉴赏。

1。对政治题材影视艺术作品的鉴赏

人是政治的动物,人类社会是一个政治社会,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威廉·葛德文指出“研究道德和政治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获得快乐和幸福”“人类最理想的境界是:他们能够接近所有这些快乐的来源,并享有多种多样而永不间断的幸福。”“这种境界是一种高度文明的境界”,然而,由于“人类最理想的状态是一种社会生活状态”,因而这就避免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于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状态中的非正义行为和暴力行为产生了对于政权的要求”。[5]由此可见,政治的实质就是社会的利害关系和政权问题。

影视艺术中,以表现政治利益和政治权力为题材的作品很多,在这种题材的作品中,矛盾斗争的政治力量双方,经常被分为正义的力量和非正义的力量两种。为大多数人甚至为全人类谋福利的政治力量是正义的力量,为少数人的特权利益而拼命的力量是非正义的力量。人类从古到今,这种正义的政治力量与非正义的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二者争夺的中心是政权。然而,人类的社会现实生活是复杂的,在有些情况下,正义的政治力量是真实的,有时却是虚假的。那些口头上标榜为正义者化身,而实际上干着非正义行为勾当的政治力量,在人类历史舞台上屡见不鲜;而有些被人们斥之为“非正义的政治力量”,有时却真真正正高举起正义的大旗。由此可见,正义与非正义两种力量的界定是相对的。没有谁愿意承认自己是非正义的,所有的政治力量几乎都声称自己是正义的,这就是为什么政治斗争历来扑朔迷离、云诡波谲的根本原因,也是政治斗争残酷无情、无休无止的真正动因。

影视艺术作品中也存在着进步的政治力量和落后的政治力量的较量。电影《末代皇帝》中,为了争夺政权,奉系、直系、皖系军阀之间无休止的混战,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苦难,特别是而后溥仪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所建立的伪满洲国历史,更是给国人敲响了政治警钟。人们看到“辫子军”进京保皇的荒唐闹剧后,更是对那些腐朽落后的政治力量的丑恶表演嗤之以鼻。一种腐败政治所播种的腐朽政治恶果,人们不难从《垂帘听政》《甲午海战》《火烧圆明园》《鸦片战争》等影片中略窥一二。这些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的腐败政权,将人民置于万劫不复的悲惨境地之中。正由于此,在影视艺术创作中,也出现了一些要求变革的政治题材作品。作为一种进步的政治力量的文化表征,这些作品表现了一系列激励人心的社会变革主题,诸如公车上书、康梁变法、铁血共和等。电影《开天辟地》对李大钊形象的塑造,就使人们对变革题材的影视艺术作品有了深刻认识,并且使人们不由得将其与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的大量改革题材影视艺术作品联系起来。它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到,变革才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在对政治题材的影视艺术作品的鉴赏中,审美视野还应更广阔一些。

政治题材类型的影视艺术作品很多,除了以上所述外,还有表现政治人物的影视艺术作品,如表现毛泽东、列宁、斯大林、丘吉尔、罗斯福等大量政治人物的,如《大决战》《列宁在1918》以及许多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外交斗争的作品,都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政治人物形象;还有表现政治事件的影视艺术作品,如《西安事变》《重庆谈判》《总统班底》《执行者》等;也有仅仅表现政治斗争的影视艺术作品,如《停战以后》等。这些影片极大地表现了政治对人类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它说明政治无处不在,正由于此,除了单纯的政治题材影视艺术作品外,有许多影视艺术作品由于其夹杂了政治斗争的有关情节,因而也被蒙上了强烈的政治题材色彩。

2。对军事题材影视艺术作品的鉴赏

据有关资料统计,人类有史以来和平的日子加起来不超过50年,这就是说几乎每一年世界上都会有战争发生,难怪有人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的历史。关于战争,威廉·葛德文的看法是:“在万物中,人乃是人最可怕的敌人。在他设计出来的各种毁灭和折磨同类的方法当中,战争是最恐怖的。在造成许多轻微的伤害和进行各种分散的犯罪之后,他进而设计出这种使国家成为废墟,使世界人口变得稀少的计划。人使用这个杀人的手段来夺取自己弟兄的生命;他挖空心思来发明巧妙的杀人方法;他洋洋得意地去实现他可怕的目的;片刻之间,成批的具备卓越才能的人被一扫而光;或者在痛苦的和无人理睬的情况下慢慢死去,受尽一切折磨躯体的苦痛”,“这是多么可怕的景象啊?我们在看到战争的罪恶以后,能不能以它很少发生以及人们采取这种人类社会最后手段是有其不得已的有力理由的,来这样宽慰自己呢?”[6]

实际上,对于战争来说,人类毫无宽慰可言,当父母失去儿子,妻子失去丈夫,年幼的孩子失去父亲时,人们能笑得起来吗?然而,人类历史上美化战争的艺术作品却很多。当人们被战争的规模和宏大场面所吸引,人类好战的本性就会体现出来,有的人身上的血液在为战争而燃烧,当然,更多的人,是在为正义战争而讴歌,以为正义战争而牺牲感到骄傲和自豪。然而,不论从怎样的角度看战争的结果,无论如何是不能用“幸福”二字去概括的,尽管人类希冀通过战争获得幸福,但是,从古到今,人类从战争中得到幸福了吗?从人类童年的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到古罗马斗兽场上的奴隶起义,从黑暗中世纪惨无人道的“十字军东征”,到拿破仑军队走向奥斯特里兹,到以后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的硝烟夺去了数以亿计人的生命,人类饱受战争之苦,但为何却屡战不止呢?历史上,多少仁人志士都在思考着这个问题。

在军事题材的影视艺术作品中,战争题材永远是主流题材。战争题材影视艺术作品有这样几类:第一类,表现战争全貌和战争进程的,如苏联影片《解放》就完整地再现了苏联人民从纳粹手中收复失地,直至攻陷柏林的全部过程,它将重点放在真实记录战争的原貌上,因而有一种史诗般的宏伟和壮观;第二类,表现某个具体战役的,如我国电影《血战台儿庄》,详细再现了日军进攻台儿庄,我军士兵克服艰难险阻,经过浴血奋战,最终获得大捷的全部进程。由于这部影片突出了战役的惨烈程度,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因而,使人观之,慨叹不已;第三类,表现某一次战斗的,如苏联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和我国影片《大捷》,这两个影片均以战争过程中,一个不被人注意,甚至有可能被人忽略的战斗为题材,表现了人性的裂变和人在生存和死亡中间的两难选择。这两个影片中,前者被一种温情色彩所包围,一群女兵在一位男性中尉的引导下,经过巧妙的周旋和有效地抵抗,结果全歼了来犯之敌军,使敌人的偷袭计划破产。然而,在这场战斗中,所有女兵都牺牲了,她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人生的颂歌。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这个影片从头到尾,画面非常优美,幽静的山林中,薄雾缭绕的沼泽与湖面,到处弥漫着婉转的鸟鸣声。可是,正是在这样的美好环境中,战斗发生了,死亡出现了,于是,在一种浪漫的氛围中,人们切实感到了这场战斗作为战争局部的全部意义和价值,对女兵们心中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有了透彻的了解。《大捷》是这种题材的另一种类型。一伙农民因为解决一个违犯军规的国民党步兵团,未想到自己被编成一个新的步兵团,他们在县长(后来的团长)和上级派来的一位参谋的指挥下,担负起阻击日军主力的使命,于是,这就有了战斗过程中各色人等的心灵裂变和种种表演。但最后使他们无法忍受的是,当他们成功地完成任务后,后方部队按照司令部的授意,竟然不许他们撤离,于是又有了他们和自己人之间的战斗,结果除了少数人,这个部队绝大多数人都遇难了。然而,更不可思议的是,影片最后,无数英雄屈死在战场上,而司令官发出的大捷令,却将大捷的功劳归功于自己,于是,演出了团长枪击司令官的事件。这次战斗的确是大捷了,但真正取得大捷的是谁呢?当人们目睹了司令官等民族败类的丑恶表演后,不由得对中华民族政治文化中的另一面产生质疑,不由得对民族劣根性尤其是腐败的官场习俗产生一种深刻的憎恶和仇恨。那些士兵们去了,尽管他们取得了抵抗日军的胜利,但却失败在自己的将军政客们手下。

军事题材也包括一些将战争主题与和平主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强烈反思色彩的影视艺术作品。在这种题材的作品中,战争通常并不是表现的目的。相反,它只是创作者表现人性的一个借口或手段,尤其是当创作者将主人公置于战场与和平环境两种背景时,人们便对战争与和平的含义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这类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点,它使人们可以从更高层次上,审视战争,审视和平,审视处于这两种状态下的人,审视人性在这两种环境中的裂变。这类题材的影视艺术作品有这样几种:第一种,全面反映战争环境与和平环境中主人公命运变化的作品,如苏联的《战争与和平》和美国的《太阳帝国》。二者有所区别的是:前者将战争描写成真实的,把和平描写成虚幻的,即使是主人公处在后方和平环境下,也充满了逃亡的艰辛和苦难;而后者中,战争只是一场噩梦,和平也是死亡一样的宁静,即使在小主人公吉姆醒着的时候,人们依然能看见战争的阴影以及它对人类心理所产生的深刻伤害。第二种,反映处于后方和平环境中人的生存状态的作品。在这种影片中,战争只是一种背景,和平是确确实实的,人们在和平的阳光下生活和劳动,然而,由于处在战争时期,因而有的人忙于支前,有的人远祸避害,有的人趁火打劫,大发国难财。这样的影片如我国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它以一个家庭为中心线索,讲述了男主人公张忠良和三个女主人公的命运变化。正是由于战争,造成了主人公的悲欢离合,正是由于战争,张忠良投身抗战。然而,由于远离战火,处在一个和平环境,张忠良最终沦落为大发国难财的投机商人,而素芬由于失掉丈夫,受尽侮辱,最终绝望地投江自杀了。第三种,采用回忆手法将战争年代生活与和平年代生活进行比较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战争通常是一段遥远的苦难回忆,而和平的现实却是那么真切,那么美好。于是,循着主人公的回忆,观众走进了历史深处,为人类过去发生的战争悲剧而难过,为人类能够获得此刻宁静的生活而庆幸。电视连续剧《战争与回忆》和电影《一个人的遭遇》,二者都通过回忆手法,讲述了主人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不幸遭遇,将战争的残酷本质忠实地表现了出来。创作者似乎也没忘记对和平生活的描写和讴歌,从主人公的两种生活中,人们深切地体会到,战争的苦难已经远去,幸福的人们生活在安宁之中,孩子的笑声强化了这种感觉,也许他们对于战争一无所知,也许忙碌的人们已经淡忘了过去,但人类结束战争的目的,何尝不是为了他们此刻的幸福。在这些影视艺术作品中,除了历史的苦涩感,人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一种生命安慰感。此类题材的第四种类型是完全发生在和平环境中的故事。与第二种类型和平环境不同,这种和平环境与战争环境并不处在同一历史时空中,相反,它是当年战争故事在今后和平环境的历史延续。《将军和孤女》《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这两部影片的共同主题是反映过去敌对双方的仇恨和今日彼此间的友谊。它进一步向世人暗示,战争只会给人带来痛苦,而友谊才会使和平永驻,在仇恨和友谊之间,人类应该选择后者,尽释前嫌,共同开辟美好的未来。

军事题材的影视艺术作品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反映和平环境中军人生活题材的作品。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赢得和平,军人正是和平的守护神,然而和平也使军人无用武之地,于是,反映和平年代军人的生活也成为军事题材的一大奇观。这种题材的影视艺术作品有这样几种:第一种,反映和平年代军人训练生活的作品,如我国影片《弹道无痕》《炮兵少校》《大阅兵》和电视剧《突出重围》等,它往往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反映和平年代里军人的军事生活。《突出重围》通过蓝军和红军的一次对抗军事演习,向人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军事训练仅仅只是一次训练还是一场模拟的实战?在一个有着“红军”光荣传统的部队里,永远只能是红军胜,蓝军败吗?为什么蓝军不能胜?蓝军胜了这算违规了吗?显然,这部电视剧中,训练只是一个手段,它的目的是要给保守、落后、陈腐的军事训练观念一个大震动。于是这个震动达到了,一支真正的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部队突出了重围。第二种,反映和平环境中军民关系的作品,如《雷锋的故事》《军嫂》。这些影片通过对军人与百姓关系的生活描写,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军人是保卫百姓生活安宁的,除了战争,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为老百姓做好事,见义勇为,也应是军人精神的体现。与此同时,老百姓对于军队不仅仅是战时的支前,而且也包括和平环境对于军人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军民关系才是真正的鱼水关系。第三种,表现军人参与地方建设的作品,包括应付自然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的影视艺术作品,如抗洪、抗震、森林灭火等,这些作品都程度不同地表现了军人的良好素质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3。对农牧渔业题材影视艺术作品的鉴赏

民以食为天,正由于此,影视艺术作品中出现了一大批类似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不同文化层面,揭示了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实践中所遇到的形形色色问题,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间的关系,从而使影视艺术鉴赏者对人类社会生活有了更加直观、更加形象、更加深刻的理性认识。

在这种题材的影视艺术作品中,以农业题材的为最多,如国产电影《小二黑结婚》《李双双》《咱们村里的年轻人》《甜蜜的事业》《人生》《野山》《老井》《红高粱》《山楂树之恋》和电视连续剧《好男好女》《庄稼汉》《红旗渠的故事》《秦川牛》《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刘老根》《乡村爱情》《别拿豆包不当干粮》《青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揭示了我国农耕文化、农耕文明的社会形态特征,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乐观的人生态度、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精神。以《红旗渠的故事》为例,它通过太行山区林县人民为了搞好生产生活,摆脱缺水之苦,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奋斗,付出巨大的代价,终于引得漳河水,彻底改变了旧生活的动人故事,揭示了中华民族性格中锲而不舍、勤劳勇敢、矢志追求美好生活的一个侧面。

在牧业题材的影视艺术作品中,人们经常被大草原一望无边的美好景象所吸引,经常为飘动的羊群和奔跑的马群而激动,经常被牧民慓悍、豪放的英雄气质所感动。这类影视艺术作品一般通过独特的视角,反映了游牧文化、游牧文明的自然生态特征。电影《黑骏马》和《牧马人》就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前者通过一位蒙古族骑手的成长,歌颂了草原母亲的美好品德。通过对主人公爱情生活的追忆,使人们对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有了进一步认识,特别是伴随着那悠扬、动听的民歌,使人们不由得体会到一种大草原生活的艰辛感和忧伤感。而后者通过对一位被放逐到草原上的知识分子不平凡命运生活的描述,向人们讲述了宽广的草原以及具有像草原一样宽广胸怀的牧民们,是怎样接纳、收留了一位游子,使其由软弱变得坚强的故事。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天地之中,只有劳动人民是勤劳善良的,当他们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时,大自然也造就了他们,使他们拥有了自然一样的气度和情怀。

渔业题材的影视艺术作品在我国并不多,但是它却非常精彩地再现出惊心动魄、波涛汹涌地航海文化、航海文明的生存状态特征。也许是因为海上生活远离了人类社会的主流生活圈,因而这种题材的影视艺术作品经常使人感到遥远、陌生和神奇。电影《渔光曲》通过渔民徐福一家人的不幸遭遇,叙述了旧中国几代渔民的深重灾难。为了养活一对小生命,徐福在船主逼租的情况下,冒着风浪出海打渔,结果葬身大海。而他的妻子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忍痛撇下自己的亲生骨肉,到船主何仁斋家去当奶妈。十多年后,徐妈苦心哺养的何家少爷子英,她自己的两个孩子长大了。后来这两个儿子小猫、小猴又走上了父辈当年所走过的谋生之路,租了何家的船,以打渔为生;而子英却遵从父命走上了“实业救国”的人生之路……这部影片中还出现了盗匪洗劫、徐妈双目失明、日本机器船侵入我国沿海捕渔等情节;一个动**不安、多灾多难的黑暗社会景象被创作者借助摄影机这支笔淋漓尽致地记录了下来,使人们于心灵深处,不禁对徐福、徐妈等渔民产生深切的同情。

4。对工商业题材影视艺术作品的鉴赏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