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艺术学原理732 > 深度阅读书目(第1页)

深度阅读书目(第1页)

[深度阅读书目]

1。[英]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英]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英]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德]本雅明:《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见《经验与贫乏》,王炳均、杨劲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5。戴吾三、刘兵译编:《艺术与科学读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1][英]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106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英]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8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参见鲁迅:《文艺与革命》,见《鲁迅全集》,第4卷,8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参见[德]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美]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梁光严译,1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英]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郭英剑译,2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美]阿帕杜莱:《全球文化经济中的断裂与差异》,陈燕谷译,529页,见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9][美]阿帕杜莱:《全球文化经济中的断裂与差异》,陈燕谷译,543页,见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0]参见[德]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29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1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自序》,3页,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12]转引自李泽厚:《美学四讲》,98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13][美]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见《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中文编译本,4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4]参见[德]本雅明:《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见《经验与贫乏》,王炳均、杨劲译,262~263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15]参见[德]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165~169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